藏富于民,才能更好地化解困難
責任編輯:cbmag 2008-08-26 08:00:00
-
-
藏富于民,才能更好地化解困難
對話嘉賓:
華景咨詢首席顧問 佟景國
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學院副院長 呂本富
整理/本刊記者 李興
《中國商人》:關于馬云等人的過冬論,您如何看?這種表態是宏觀經濟形式確實受困下的應對,還是事前的一種良好預警心態?您認為中國經濟的冬天來臨了嗎?標志是什么?
呂本富:對于過冬論,我的看法是,經濟發展總有周期,所以過冬論我們要看看是對阿里巴巴自己還是互聯網行業,還是中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而言。對世界經濟,次貸危機等的影響會造成一兩年內受影響,但不會出現類似1929年的大蕭條。現在宏觀調控有技巧與技術,所以長時間蕭條不會出現,盡管短期會有點問題。對中國經濟而言,我認為潛力還未發揮,勞動力與資源優勢依然存在。對于互聯網行業而言,2002年那次冬天是因為金融資本市場引起來,是賺了眼球無法兌現引起的。而如今,隨著互聯網收入的多元化,互聯網企業也不像當初那樣幼小,多元化使變現的可能加大,所以互聯網行業不會過冬。但對阿里巴巴而言,因為你用戶中B2B用戶是其收入的一大塊,而這些用戶受進出口變化、人民幣升值、原材料漲價等的影響,挑戰很大,出現續單率低等情況,所以,對阿里巴巴而言,可能確實是過冬了。
佟景國:我覺得雖然過冬論與我提的成本門、期望門、價值門和管理門的企業“四門”有相似之處,但不完全一樣。我所提的四門不是說環境不好,而是增長過程中的調整。我認為整體經濟環境是向好的,沒有問題的。企業發展要經歷四個階段,一是啟動階段,比如資源出口型企業,二是起飛階段,比如進口替代型企業,比如我們賣給別國鞋,別人賣給我們手機。第三質的變化階段,這種變化是質上的,而非量的變化,此時,企業講求的是有進有退,有的業務就不能做了。第四是在全球經濟中找到合理的定位,這種定位是基于國家優勢來參與全球競爭的。所以說,如果在進口替代向有進有退轉變過程中死掉是很正常的。比如那些戰后發展起來的國家如日本,也經歷過類似豐田等公司采取的轉型措施就非常值得我們借鑒。這就像美國家電、鋼鐵行業不行了,IT卻起來了,這種生死轉換是正常的。但是,對于那些無戰略,沒有核心競爭力和管理優勢的弱勢企業來說,確實是過冬了。所以,我認為,不能用普遍過冬論來概括,但有一些企業要過冬。
《中國商人》:過冬論提出后,輿論形成兩派,一派認為,本是春意盎然,無“冬”可過;另一派則認為冬天很冷很長,您認為,何以形成如此大的反差?
佟景國:現在不是齊步走的時代了,從2000年起,企業素質分化了,成功少,失敗多,這在日本德國這樣的發達國家也一樣。這是企業發展中的差異,也是企業成熟度的差異。在這種共性下,同樣的政策會有不同的情況,比如緊縮銀根,但對好的企業來說,其實是放松了。房地產行業遇困,萬科就要好于同行。這種差異反映在對形勢的認識上,就是企業完成分化后的體現。我認為,過冬論是一種積極的預警。同時,經濟困難對阿里巴巴這樣的服務行業是有影響的,但不是根本性的。選擇主動積極的推動心態,而不在困難面前被動反而更容易“過冬”。
呂本富:冷暖自知吧。不同的企業會有不同的感受。搜狐就有樂觀的本錢,因為他面向國內消費者。百度也許會有影響。一些中小企業出現問題,是人民幣升值、成本上升、勞動力成本三條鎖鏈的影響。同樣,對倒閉、關門要看是暫時的還是永久的。對于僅靠勞動力的企業,顯然恢復不知何時,其轉型之路可能很長,冬天也就很漫長。中國經濟是建立在高能耗的基礎上的,當前煤電油都緊張的情況下,轉型就顯得特別重要。所以,高附加值的企業才算健康,否則就要過冬。
《中國商人》:“過冬論”和“春意論”是否正如中國樓市、股市上的唱多和唱空派一樣?資本市場上的冬天會蔓延到實業、互聯網領域嗎?這種基于同一市場現實的不同聲音,是否是正常市場經濟環境下的自然認識和真實反應?
呂本富:這不一樣。股市、樓市都是人為炒高的,它會有自然的調節,下跌也很正常。當然其中有制度設計、管理機制的問題,但不是經濟本身的問題。
佟景國:我覺得經濟形勢和股市上的唱空唱多是兩碼事。如今經濟日益全球化了,在消費市場總體健康的情況下,這種經濟形勢變化只是階段性波動。股市、樓市未找到規律,但企業發展背后是有規律的。這正像前幾年提出的行業前三名企業才能生存的說法一樣,企業是否具有核心競爭力在過冬時境遇是截然不同的。
《中國商人》:有人說,最先體驗到“冬天”的應該是中小企業,但這些企業或許未發出聲音便倒下了?大企業高喊冬天,但卻能成長得更健康。您認為,用“喊冬天”來體現憂患意識和風險意識是否可取?
佟景國:憂患意識我覺得是可取的,也是贊成的。我們的小企業多是靠一兩個市場機會而起家,與整體市場關聯不是很高,這些小企業過去并沒有養成關注環境的成長習慣,所以抗風險的能力太弱。
《中國商人》:近年來不少國企表現搶眼,但中小民企卻在困難面前倒下不少,真正創造就業機會的民營企業卻成了緊縮貨幣政策的犧牲品。您認為,在目前經濟環境下,作為經濟中最具活力的中小企業應該如何學會過冬?
呂本富:一些死掉的中小企業,可能是流動資金沒了,所以它們希望銀根放松些。但是如何在政策層面扶持目前面臨控制物價和通脹的兩難之中,目前處于結構性問題。國企占有大部分資源,但吸納就業小。國外也有類似的情況,壟斷企業越多,福利越好,就業越差。所以,這方面有體制的問題。充斥壟斷的經濟是不健康的,沒有國家不扶持中小企業的。只有制訂有利中小企業的政策,藏富于民,才能更好地化解困難。臺灣、韓國等地區的發展就是明證。
《中國商人》:從人民幣升值、東南沿海小企業困境、房市觀望、高通貨、股市漲跌到互聯網行業開始的自行預警?您對“氣候”的判斷是基于哪些理由?
佟景國:我判斷經濟氣候是從我10多年咨詢公司的經歷來看的。每年我總要接觸上百家企業,這些企業分布在不同的行業,也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他們的詳細情況可以形成對經濟大勢的判斷。我認為中國企業的成功要素與西方不同,中國企業成功有三點要素,一是依賴資源,沒有自身消化功能,二是市場上對外部依賴過大,三是機會同步型,還沒有逆風飛揚的能力。這方面,中國企業缺乏在困境時的自身調整與修煉能力,比如像IBM那樣的產業轉型,所以,一點風吹草動就受影響。
《中國商人》:有人說應該讓市場決定中小企業的命運,一些中小企業面臨的挑戰從長遠看并不是一件壞事,可以借機實現轉型,市場的自我調整有利于市場環境的清理;也有人說政府應該出手?您的看法呢?
呂本富:任中小企業自生自滅是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的觀點,說的是用市場看不見的手,政策扶持是用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自然淘汰,優勝劣汰帶來的陣痛很大,代價很大,恢復起來很長。所以,才有軟著陸之說。我認為,還是需要政府看得見的手。
《中國商人》:您認為,在目前經濟環境下,如何既實現優勝劣汰而又不致經濟動蕩?
呂本富:如何既實現優勝劣汰而又不致經濟動蕩,這涉及體制與機制問題。目前,我們的并購生產要素市場不健全,市場發育不健全,經營不善的企業難以被收購,這樣,困難就會被放大。企業遇到困難沒人去收購,或者有意收購者沒有資金去收。比如前段時間報道的溫州60%的打火機企業倒閉,如果有企業在此時出手收購,既形成了產業集中,也可以避免失業等影響因素產生。目前的情況是管制太緊,沒有發揮市場作用,該管的卻不管。
《中國商人》:作為經濟中最具活力的中小企業,抗風險能力往往不足,中小企業應該如何學會過冬,在經濟寒冬陰影下誰來保護中小企業過冬?
佟景國:中小企業如何過冬呢,我認為要分四種企業情況分別對待。一種是傍大款型。比如成為聯想、海爾、華為等大型企業的供應商,用小舢板渡海,這種企業需要的是聯盟。對于局部領域特有的冠軍,如隱形冠軍,需要的是更加專業化和細分化。這類企業想活下來,關鍵價值是在產業鏈上形成不可或缺的能力。比如意大利的企業就在機械行業的元器件上形成了優勢。
所以,大企業和小企業的生存導向不同,小企業發展是內部導向,活在規律上,大企業是機會導向,活在機會上。所以,對小企業而言,更應該打好基礎,在企業發展的基礎規律上鑄好根基。
《中國商人》:在同一經濟大環境下,對于一個預警的唱空派和一個樂觀的唱多派,您更傾向于哪一方?為什么?
佟景國:結合現實,我認為經濟運行成功與企業同步變化。本質調整不是一兩個節點的調整。關鍵是如何做不是如何唱。重視一下好一些,經歷過機會成長的企業,進大河鍛煉一下更好。重要的不是口頭上的,而是去行動。風足夠大時豬都會飛,不大時只有鷹在飛。這是一種主動的鍛煉。百年老店的說法過去很流行,現在全球化的門口,資源型企業向能力導向轉向,九死一生才是高手,才能打造百年老店,我們離九死還差很遠,現在才算三輪調整吧。一定會有企業消失,社會真正不需要的,自然會被淘汰。原來誰都能辦企業,掙錢也不合規律。現在,我認為是到了造就好企業的時機。
呂本富:我傾向于略微悲觀一點。改革開放30年了,經濟有些轉折調整也很正常。在還有潛力的情況下,我們可能面臨著從機制大手術到局部小手術的調整中。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猜你喜歡
- 無相關信息
-
-
雷軍:以四季常態過冬天 則冬天亡
-
新派杭幫菜的春天
-
黃學明:商界才子
-
因血緣和資本擰在一起的商會才堅不可摧
-
萬盛置業:用品牌構建城市脊梁
-
陳世勇:道德就是生產力
-
行業協會商會的社會責任
-
發展商會 籌建河北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