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務工青年的帶頭人
文∕葛建華 譚君文
兩年前已聽聞川籍商人張飛,可一直沒機會零距離接觸交流,每次耳邊聽到張飛這名字,不由得想起三國時桃園結義的莽“張飛”。 8月17日,記者順利約訪到張飛,謙和、知禮、熱心是他給記者的第一印象。交談中,張飛闡釋敬天愛人、利己利他的思想境界正是當前時代的“精神食品”,也是他精彩人生的真實寫照。
1990年高中畢業,張飛就開始外出自謀生路,現在不僅有了自己的實業,而且還小有成就。如今,身為共青團四川省委駐廣東工委新塘團委的首任書記、廣東省四川商會紡織服裝分會常務副會長、廣州市直通車紡織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飛不只是多了頭銜和職位,而是多了責任和使命。
責任至上
作為共青團四川省委駐廣東工委新塘團委的首任書記,張飛同志具有當代熱血青年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樂于凝聚務工青年,勇擔歷史要務;具有時代所需的大局觀念和前瞻意識,組織上相信他完全勝任團委書記這一神圣職責。
——共青團四川省委駐廣東工委鄭澎書記
自2010年5月1日,全國首個務工青年團工委在浙江玉環縣誕生。隨后,各地共青團委如雨后春筍相繼涌現。8月16日,共青團四川省委駐廣東工委新塘團委正式掛牌成立,張飛被推選為首任新塘團工委書記。
據專家介紹,就廣州、深圳等地的不完全統計,2010年春節以來,經過鐵路南下的民工總量已超過150多萬人,比上一年同期增長了10%左右。在這些進城的農村勞動力中,80%以上是35歲以下的農村青年。權威調查獲悉,在外來務工青年中,41.9%的青年有較多業余時間,因業余生活的單調和枯燥,容易引發外來務工青年心理和情緒變化;11.8%的青年經常感到寂寞、孤獨和無聊。隨著外來務工青年進城務工人數增多,而就業難度日益加大,很多社會問題也凸現出來。做好務工青年組織、服務工作,已成了黨和政府的當前要務。
廣州市新塘鎮,以“中國牛仔之鄉”著稱,享譽國內外,有外來務工人口30多萬,其中務工青年10多萬,川籍青年近萬人。
采訪時,張飛告訴記者,經過近兩個月的籌備,新塘團工委于8月16日正式掛牌成立,目前已發展組建了24個支部、集中了兩百多位川籍務工青年團員。他說,新塘團工委的成立,以發揮聯系青年、服務青年、成就青年并最終促進駐地和家鄉經濟發展建設為宗旨,讓外來務工青年有組織、多凝聚、常學習、為社會多做有益的事兒。
8月16日上午,在廣州市新塘鎮政府禮堂會聚了川籍務工青年和邀請出席的嘉賓五百多人,隆重舉行新塘團工委的成立暨“愛心傳遞,書香校園”的活動。會上,張飛激情發言:為了四川災區的校園響起讀書聲、為了災區的農村留守兒童點燃夢想,新塘團工委在籌備期間,就積極號召川籍及兄弟省的新塘務工青年為四川災區校園捐款捐物。據透露,自8月11日至16日,新塘團工委各支部及個人捐款共計24.1620萬元、捐物1萬冊新華字典。其中五萬元捐給了舟曲災區,其余善款、字典將全部用于四川災區的校園和農村留守兒童。
共青團是黨的助手和后備軍,是國家建設的棟梁。張飛說,新塘團工委的成立,目的是讓川渝籍務工青年出門在外有一個家,讓外來青年融入當地環境,不給社會添亂。
僅僅為了打理自己的企業,張飛整日忙里忙外,就已經抽不開身了,出錢不說,就算是平時對務工青年的日常服務、組織,也讓人勞心傷神。但是,為了新塘團工委的發展,盡管對共青團的工作還不是很熟悉,張飛誓言將此作為自己全心投入的工作。正如他所說:不為名利,只想為國家和社會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兒。
關愛無價
張飛同志擔任廣東省四川商會紡織服裝分會常務副會長,是優秀的青年企業家。他,團結鄉鄰,誠信經營,既贏得了新塘川籍老鄉的親近和信賴,也得到了當地人的尊重和支持。他,不僅自己富裕了,而且還幫助家族和朋友創富。他的精神,是我們旅粵川商學習的榜樣;他的成就,是我們旅粵川商的驕傲和自豪!
——廣東省四川商會紡織服裝分會會長宋永太
8月17日上午,記者如約來到張飛的公司,在其公司門口除了標示著“直通車”公司名及其LOGO標志,還掛著兩塊同一內容不同形式的牌子“共青團四川省委駐廣東省工作委員會新塘團委”。
記者趕到張飛辦公室時,正好有兩位老板在和他商談生意合作事宜。張飛說,每天基本都是接待、應酬、洽談公司業務,而現在又多了一項服務、凝聚川籍務工青年的工作。
認識張飛的人都稱贊他豪爽、直性、講情義,所以他朋友滿天下、生意遍地開。對公司的員工更是關愛有加,據了解,在新塘,如果哪位貨運司機能在一家公司或工廠干上一年已經算是“老員工”了,而在張飛的公司,有一位司機干了四年依然激情萬丈,問司機為什么能在張飛公司做那么久不換工作?他回答說:“張老板人好,對我們就像兄弟,換工作容易,找對人很難啊!”
張飛告訴記者,紡織服裝行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留住員工、留住人才,企業發展才有保障。他說,今年春節,很多工廠接到訂單,而招不到工人,這是企業的悲哀啊!張飛17歲時,就開始外出謀生,做過學徒、擺過地攤、開過檔鋪,都是從底層一步步爬起來,對員工的辛勞艱苦深有感受。
在張飛另一家公司——鑫締豪紡織服裝有限公司,為了讓員工有一個舒適的工作環境,他花了巨資添置了車間的通風系統,盡管是炎炎酷夏,車間里依然涼風習習。張飛說,老板給多少工資,員工永遠不滿足。只有以心換心,才能把人留住。
自1993年以來,張飛一直從事服裝批發貿易生意。剛開始,在云南昆明開檔鋪批發服裝,同時在廣州新塘也開有布行,期間常常往返于昆明和新塘兩地。2005年,張飛毅然關掉經營紅火的昆明店鋪,全力以赴投入新塘牛仔服裝產業。“放棄昆明賺錢的生意不做,偏要跑到新塘辦廠,前途未卜,家人很不理解甚至反對。”張飛說,當時他看好新塘的發展前景,對新塘牛仔服裝產業已做了深入考察,認準的事兒,就要干到底!
而今,張飛擁有自己的公司、工廠,已經發展成為集紡織、服裝、設計、生產、銷售為一體的專業牛仔企業,并成功締造了“怪魔魚”、“紅嘴鄂”兩大品牌,產品銷往國內外的發達國家和地區。張飛昨天的決定,成就了他今天的業績;而他今天的選擇,一定會創造他明天的輝煌。
敬天愛人、利己利他的人生哲學,是一種境界。張飛說,誠待合作伙伴、關愛企業員工,是事業做強做大的根本。我們富了,別忘了國家和社會,公益無償,大愛無價。
孝道為先
我們家六個子女,張飛排行老五,從小貪玩愛耍,家人都以為他這輩子沒出息!當年家里窮,又沒錢送他讀大學。改革開放政策好啊,張飛做生意賺了錢把我們老人都接到城市來生活了,要不是他爭氣,今年家鄉的水災,我們可能就被淹啰!
——張飛的父母
1972年,偉人鄧小平的故鄉——四川廣安迎來了一位小生命張飛,因為他個頭不高,為人誠實,90年代中,在云南開遠市做調味品生意時,當地人都稱他為“小四川”。
談起當年剛出道謀生時,張飛至今還記憶猶新。他說,17歲高中畢業就離家外出,人生第一份工是到云南做裁縫學徒,當時學徒每個月只有1元工錢,一年下來只掙了12元,連回家過春節的路費(80元)都賺不夠。期間,因為工錢太低,工人們被迫罷工。因罷工沒事做,為了生活,張飛就開始賣菜,每把菜進價5分,售價8分,賣了近一個月,他就賺了10多元,相當于做學徒一年的工錢。季節性蔬菜一過,又逢當地桔子上市的旺季,張飛攥著賣菜積攢下來的40多元,又開始做起了桔子生意,因資金不夠,他每次只能批發一箱(40元∕箱),賣完了再去批發,這樣來回,每天就可以掙幾十元,賣了幾個月桔子,他就積蓄了近5000元。
做生意嘗到了甜頭,張飛再也沒有回去當裁縫學徒了。后來轉做調味品的零售生意,因為他人緣好,物鮮價廉,在當地形成了習慣口碑:買調味品,就去找“小四川”(張飛當時的代名詞)。兩、三年后,他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懷揣著賣調味品賺來的幾萬元,又折回服裝行業,做起了倒賣服裝的小老板,至今都沒改行,而且越做越大。
俗話說:百事孝為先。身邊的人都知道,張飛是個孝順兒。他的父母親已經70多歲,而今和張飛家人一起住在廣州新塘。只要是直通車公司聯誼活動或是張飛慶功典禮,他都會把父母親請到現場。
8月16日,新塘團工委成立暨“愛心傳遞,書香校園”表彰大會上,記者有幸見到了張飛的父母并與兩位老人同桌共進午餐。說起兒子張飛,兩位老人喜上眉梢,溢于言表,用原生態的四川話與記者聊起了張飛的成長經歷,讓老人最開心的不是張飛今天有多少錢,而是他的孝心。母親說,四川農村的好多年輕人,出來做生意賺了大把的錢,而把老人留在家里過日子,生活很不方便!今年廣安發大水,農村的很多房屋、農田被水淹了,有的老人沒及時救出來還被水沖啰!說起這些事,兩位老人顯得十分安然,臉上洋溢著幸福和滿足,因為他們有一位孝順兒子陪在身邊。
張飛不僅是一位孝順的兒子,還是一位稱職的丈夫和父親。事業再忙,也沒忘記孩子的教育,采訪當天,他還不停地為小兒子聯系家教老師。與他同舟共濟的妻子一直是張飛感念和致謝的人,妻子不僅肩負著教育孩子的重擔,還幫著張飛打理公司的所有內務。這次張飛當選新塘團工委首任書記,妻子一直他的幕后推手和精神支柱。正如他的妻子說,不支持自己老公,要支持哪個嘛!
人生風雨萬里路,百尺竿頭盡風流!張飛物質財富的積累,如他所說,還是比較順利。而他精神食糧的豐富,乃是他一生的追求和歷練。責任、關愛、孝道,與其說是張飛的思想境界,不如說是他的人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