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郜隨印 陜西高級人才事務所所長、陜西經理人會員俱樂部理事長
關于將陜西企業和陜西商人作為一個有鮮明特征和獨特個性特點的商業群體向全社會展示,讓更多的企業家、職業經理人和社會了解陜西企業和陜西商人,了解陜西整個的發展業態,這個想法在我腦海中已經縈繞了5年時間了,在這5年時間里,我先后和近千名企業家就陜商的歷史,陜商的特性進行了交流和溝通學習,一直在密切關注著陜西企業和陜西商人的發展與成長,同時也渴望有機會能為陜西企業和陜西商人在目前這種幼稚經濟向成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做一些有利于區域經濟成長的事情。
陜西高級人才事務所有限公司、陜西經理人會員俱樂部、西部經理人網站和《中國商人》雜志社聯合推出的《陜商專刊》,先后已與上百家企業進行了多層次、多方面的溝通,最終確定了大唐西市、金花集團等十多家企業,開始了我們為陜西企業和陜西商人做一些有意義,有幫助的事情的第一步,我們想通過此次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陜商文化,了解現代陜西企業和企業家,大量凝聚現代優秀的企業家,學習傳統陜商優秀的文化素養,借鑒和傳承他們的智慧和膽識;推廣和發揚陜商誠信、敏銳、仗義和敢做敢當的精神。
中國古代有徽、晉、陜、魯、閩、粵、寧波、洞庭、江右、龍游等十大商幫,陜西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更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古人云:“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陜西就開始了商業活動,而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也造就了曾經在中國西部貿易史上長達500多年壟斷地位的陜商。明清兩代,陜商與山西商幫合稱山陜商人,山陜會館曾是遍布全國的一大風景,與兩淮商人、廣州十三行行商并立為中國三大商人集團,形成影響全國經濟的強大勢力。
曾幾何時,西安這座內陸中心城市也曾身披國際大都市和國際貿易中心的華彩和榮耀。讓我們把筆觸放諸公元八世紀的中國,歷史上最強盛之大唐王朝的都城——長安,是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在人類還未能打通國際航運線的時候,古代絲綢之路幾乎是唯一一條國際物流通路,她是世界經濟與貿易的主要承載。也許,西市才是盛唐絲路的真正起點,是其時國際內陸港的原始雛形,正因她的存在才奠定了盛唐文明之下長安城的“中世紀國際貿易大港”、“古代國際物流樞紐城市”和“古代國際化大都市”的歷史地位。物流和貿易,Logistics&Trade,無論怎么稱呼,都無法忽視其經濟意義對社會、國家的繁榮、興盛所起的重要作用。當長安的政治角色謝幕后,達迦馬和麥哲倫們開拓出的海洋文明隨之興盛,毫無顧忌地切斷了西安關于“世界經濟中心”的夢想,“港口概念”與之漸行漸遠。
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國之一,古老文明的重要標志就是玉和玉器在生產活動中的運用和發展,從新石器時代至商朝昆侖山下的先民們把美玉向東西方運送,開辟了“古玉石之路”或稱“古玉帛之路”。 “古玉石之路”向東由新疆進入甘肅,經寧夏、山西、陜西入河南,向西由新疆進入烏茲別克斯坦到歐亞各國。元代的維吾爾大詩人馬祖常寫道:“采玉河邊青石子,收來東國易桑麻”。這充分證明了比“絲綢之路”還早的“古玉石之路”的存在和繁榮,而陜商在為東西方的經濟繁榮、政治文明、文化交流中起著十分重大的作用。
中國也是茶樹原產地,明清之際的茶葉貿易因政府鞏固邊防之需而成為一種帶有濃厚政治色彩的貿易形式。這一時期崛起于西部的陜西商幫,捕捉到政府特殊經濟政策所蘊含的歷史機遇,并且把其與發揮陜西的經濟、地域優勢相結合,從而使陜西在明中葉起出現了一個不小的從事中西部邊茶貿易的浪潮。從明代到清代,他們輸茶于隴青成為西北和西南邊茶貿易的主角,其自身也在從事茶葉貿易的過程中逐漸發展成為陜西商幫中最為重要的分支。
就陜西本土來說,明清的陜西商人以其開放性經營活動潤滑了陜西的經濟發展,在明清縱橫全國的十大商幫中,唯有陜西商幫是依靠本土資源和地域優勢發展起來的著名商幫,他們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把地域優勢轉化成效益優勢,把技術、資本優勢轉化為技術和資本增量,使得陜西在明清500年間成為全國經濟發達區域之一。并創造了涇陽茶磚、三原大布等一批走俏全國的名牌產品。就連許多西部著名品牌,如茅臺酒、蘭州水煙等都與陜商的巨大貢獻是分不開的。
但今天的陜西狀況又如何呢?讓我們回顧下近幾年陜西經濟的發展(參考圖1、2、3、):
陜西經濟指標大大落后于東南沿海各省的平均水平,已成為時下各界人士關注的重要問題.如何扭轉這種落后的經濟格局,縮小差距,政府部門,企業界,金融界等都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許多建議及對策。但值得注意的是,人們大都把陜西經濟落后歸結于資金的不足和優惠政策的缺乏,因而也相應地把振興經濟的希望寄托于向中央要項目,爭投資和爭取優惠政策上。應該承認,資金和政策的不足或不活是制約陜西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但我認為這僅僅是表層因素,陜西地區經濟發展滯后的根本原因是內部經濟結構的不合理,及思維觀念的陳舊因素。我認為,發展并促進陜西經濟騰飛的當務之急是橫槍躍馬,信韁騰飛,緊緊圍繞結構調整和觀念轉變。
以我30年管理經歷,和我對成長一生的這塊土地的深厚情義,及時時聯想著的先人們的輝煌和歷代豪杰們的榮光,我們有責任,有義務重振雄姿,把優秀的文化,先輩們的杰出東西傳承下來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