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天一 霸蠻創始人
千億餐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究竟在哪兒?我將通過霸蠻的創業實踐,跟大家分享我對餐飲行業的一點理解。
回顧霸蠻過去這5年,我們做的不好,有很多問題,但我們沒“死掉”。要知道,在餐飲市場上沒死掉,往往還是能說明點問題的。我將霸蠻過去5年的路徑總結成三條曲線:
第一曲線:顯性需求沒戲,隱性需求才是新剛需
在霸蠻出現之前,北京基本沒有湖南米粉,北方人習慣吃面條,很多北方人可能一輩子都不知道米粉。如何改良產品去適應市場需求?
我們最初做了200份市場問卷,收到的反饋包括口味不要那么辣,那么重,要健康飲食等。當時的我剛剛開始創業,不太懂商業,對這個結論非常抗拒。
作為一個湖南人,我一直認為我應該做一個我自己喜歡吃的米粉。我不想改良,我就要做湖南最正宗的米粉,沒人吃算了,就當是情懷了。于是,我們打出了一個口號:我們堅持正宗,因為我們厭倦了改良的味道。
然后就開業了。開業后,門店來的人很多,大家要排很久的隊。等候時間長了,大家期待值變高了,就出問題了。
米粉好不好吃,其實就是原料好不好。所以,我每天特別認真,選好的原料,結果卻迎來一堆差評,說這個店東西不好吃,排這么長的隊,吃了一碗不好吃的米粉。
我特別痛苦。后來發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那會我每天早上4點鐘去十里河市場采購,有一天可能是沒睡醒,不小心買錯辣椒了,買了最辣的辣椒王回來燉牛肉。結果,中午吃飯高峰期時,很多客人在店里吃了一筷子就走了,為什么?特別辣,沒法吃。
那時候,我天天都看大眾點評,最怕差評。那天我想:完蛋了,今天肯定會有一堆差評。但最后結果怎樣呢?
我印象非常深刻,那是2014年5月的一天,我們竟然收獲了有史以來歷史上最多的好評,大概評論內容是這樣的:聽說有一家湖南米粉店,我一吃,媽呀,沒想到這么辣,根本吃不了。我吃一筷子就走了,但我想,正宗湖南米粉就應該是這樣的,給店家一個好評吧。
所以,到底要不要改良呢?不是你的用戶,他不會因為你改良,就喜歡上你。就好比你追一個女孩,女孩說你這不好,那不好,但是你改了,她就會喜歡你嗎?不會。一個女孩喜歡你,不是因為你改正了什么缺點,一定是因為你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優點。
北京的湖南人,就是我們的原點人群,假設你改良,這群人還會喜歡你嗎?改良后的結果可能是,你誰都沒能討好。這可能就是過去所有的湖南米粉在北京死掉的根本原因。
處理與顧客的關系,可能真的和追女孩有點像吧,什么都改可能也不行,容易被發好人卡。所以,霸蠻的邏輯是:產品——堅持正宗,為用戶提供一份原汁原味的湖南常德米粉。
用戶需求分為顯性需求和隱性需求。
改革開放初期,創業非常簡單,你知道他要喝水,你就賣水,他沒鞋穿,你就給他弄雙鞋,因為什么都沒有,隨處都是沒有被滿足的顯性需求。
但今天不一樣。我認為中國市場上基本已經沒有未被滿足的顯性需求了。也就是你隨便發個問卷,消費者能清晰地告訴你缺什么的這種需求,基本都被各類商戶滿足了。
我曾跟很多朋友交流,有人會說,我有一個什么想法,特別厲害。我說,你千萬別這么說,如果你能想到這個,全世界至少有一億人都能想。
我們沒理由認為自己是上帝的寵兒。今天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而且中國的基本面就是物質過剩、產能過剩,我們才要供給側改革,用戶的顯性需求絕對是被充分挖掘的。
高段位的商業競爭,應該是發掘用戶的隱性需求,但這件事特別難,因為你問用戶,根本問不出來,他也不知道自己有這個需求。
近兩年特別火的產品,大都具備這樣的特質:比如短視頻領域的抖音、快手,奶茶行業的喜茶、奈雪,瑞幸咖啡,盲盒,球鞋等,他們滿足的是年輕人渴求自我表達的隱性需求。
有一次我去三里屯的PAGE ONE書店,發現有很多人,但那些人明顯就不是去看書的,他們干什么呢?拍照分享,而這就是酒吧區書店存在的意義。可如果你做調研問卷,沒有消費者會告訴你,他要一家拍照美美的書店。
以下就是關于打造“山頭產品”的三段論:當下要做一個極致的產品,樹立一座山頭,一開始矮點沒關系,爬的人多了,一人添一抔土,土包也就成了名川大山。
如汽車大王亨利·福特所說:“如果我最初問消費者他們想要什么,他們應該會告訴我,要一匹更快的馬!”但商業如果這樣延續,也就不會有后來蓬勃發展的汽車產業了。
第二曲線:關鍵活躍用戶才是話語權的真正掌控者
開第一家店的時候,我花了10萬元,在環球金融中心一個地下30多平米的小地方,很偏僻。這棟寫字樓里大約有幾千人,我估計里面能來吃湖南米粉最多有100人,這能養活一家店嗎?不能。
原點人群倒是沒有拋棄你,但確實太小眾了,再加上大眾人群如果不喜歡你,這樣的店,很容易出師未捷身先死。
繼續下去就是等死,怎么辦?我們要找方法,找到破局點。我們想了一個歪招,去微博上注冊了50個微博號,25個小哥哥,25個小姐姐,然后把賬號的生活照片全部配齊,像真人一樣。
接下來,漂亮小哥哥去微博上找漂亮小姐姐,漂亮小姐姐去微博上找漂亮小哥哥。怎么找?統一搜索關鍵詞,找到他們:北京+湖南,即在北京的湖南人;粉絲數量大于1000,即你是有一定影響力的傳播達人。
然后,我們跟用戶聊天,告訴他一件事,在北京我們做了一家這樣的店,你要不要來試一試,嘗一嘗?然后,我們加下微信好友。
那時候是2014年,我們用這樣的方式,大約擁有了2000個關鍵活躍用戶。老鄉傳老鄉,同事傳同事,家人傳家人,全帶動起來了,我們的店也就火了。
我們前5家店能火,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門店——流量來源于周邊1公里。1公里范圍內大概是1萬人,如果你的需求太小眾,你根本活不下去。我們的流量來自于線上,他們開車、乘地鐵、坐公交車來到我的門店。北京雖然湖南人不多,但據說絕對值也有五六十萬,這么多人,養活三五家店也夠了。
這個聚合基于互聯網發生,而非物理空間。2000人的微信群建立之后,我們又沉淀了近100萬人。北京各個大學里的湖南大學生,一個個加微信,組織各種的線下線上活動。
在創業前兩年,我們天天跟用戶交流,后來又成立了用戶體驗部,將近10個人,一個人管8-10個手機。
湖南米粉太小眾了,但正是基于這樣一個小眾產品,聚集在這里的人,會有非常強的身份認同。而最終,門店也變成了獲客渠道。
我記得我們有一次融資,當時估值兩個多億。我特別認真地問投資人:雖然我用口才說服了你,霸蠻值這么多錢,但我還是想請問一下,我們畢竟只有七八個店,你怎么覺得霸蠻值這么多錢呢?
投資人說,我們做盡調的時候,也沒來看你的這些店,但我非常認真地潛伏在你們的微信群里,看你們和用戶互動,我認為你們的核心能力是運營用戶的能力,這些用戶未來可能變成你的商業模式。
雖然到了2018年,微信的留存變低,我們這100萬人,有好多群不再活躍,但到今年,我們依然抓在手上的,還有幾十萬人。
真正的話語權,其實是分散在這樣的個體上的。中國大部分傳統制造企業是沒有用戶概念的,有交易但卻沒用戶。比如賣汽車,賣的車跟造車場沒有關系,交易也沒有數據化。但在當下,用戶視角下,正在誕生一系列的新勢力,比如特斯拉、蔚來等。
從交易視角切換到用戶視角,然后沉淀用戶關系非常關鍵。這也是線下連鎖企業的未來,盒馬鮮生、便利蜂等都在做。
再比如,企業的公關部一般做什么?維護媒體關系,把記者朋友們約起來,吃飯聊天玩。為什么這樣做?因為媒體掌握了話語權。但現在,真正的話語權分散在個體上,是那些微博粉絲數大于1000,朋友圈好友數達到5000的人。他可能不是大V或者KOL,但他的影響力,有時甚至會高過很多新聞媒體。而這些人,才是需要真正維護的。
把公關部解散,成立用戶運營部,把公關經費花在用戶身上,我認為這是未來真正的“媒體關系”。
第三曲線:吃,是一門時間的生意
為什么中國的餐飲企業做不大,有規模卻不經濟?許多餐廳在開到第二、第三家店的時候,利潤嚇死人,但規模越來越大之后,就開始不盈利,邊際成本上升。為什么?
因為餐飲業將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弊病集于一身:
第一,重資產卻非標準化。制造業的特點就是資產很重,但又有個好處——標準化,你投資個工廠,產品就可以到處賣。但抱歉,餐飲行業只有制造業的重資產,卻沒有制造業的標準化。
第二,非標準化卻無高溢價。服務業最讓人頭疼的就是非標。這個世界上,只要是做服務業的,就沒有做的特別大的。但也有個好處,服務業有很高的溢價,比如會計師、律師等收費會很貴,可餐飲業沒有。
餐飲行業,非標準化,又沒有高溢價,又重資產,怎么才能在這個領域長出一個足夠好的公司呢?
我們需要真正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吃到底是一門什么樣的生意?
從本質上講,吃是一門時間的生意,所有吃的生意模式,都由時間決定。關于“吃”的模式創新,就在于選擇關鍵競爭要素,然后不斷重新排列組合。最后達到打破邊界的效果。
單純開餐廳的邊界太重了,空間上你只服務一公里的人,品牌上你往往又只選擇一個維度,怎么能做大呢?
租一個空間去做交付,并不是餐飲企業的本質,它只是個渠道。比如,我們是賣米粉的,我們需要把米粉的各種形態做出來,在一切你能想得到的場景中去賣米粉,ABCD各種模式我們都排列組合一遍。
今天再看霸蠻,我們是一個比較奇怪的企業:40%的收入來自于零售,30%的收入來自于外賣,而傳統意義上餐飲的收入大概只占了20%-30%。
所以,當我們做B輪融資的時候,投資人問,你到底是個什么公司,我說,我是什么公司不重要,我跟你講兩個邏輯:
1、作為一個餐飲企業,我有大約70%的收入不依賴于門店產生,這是不是對原有門店模式的重大突破?估值高個三五倍,沒問題吧?
2、如果做一個新的快銷品牌,我們最頭疼的是什么?要將收入的20%拿出來,去做品牌投放。但我們的門店,開在北京最好的Shopping mall,六米的門頭上,寫上“霸蠻”兩個字,這不是意味著我們自己也可以免費做品牌廣告、自有免費流量入口嗎?
一般的快銷電商創業企業有去建100家線下連鎖店的能力嗎?這個能力可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做到的。此外,作為一家線上電商企業,最頭疼的就是流量,而我們的線下店,一天就是五六百人次的交易。也就是說,每天都會有固定流量進來,我需要買流量嗎?不需要。
這就是無界餐飲——霸蠻采用“連鎖餐飲+外送O2O+電商快消零售”三位一體的方式發展,打破了餐飲行業的時空邊界及半徑。
為什么海底撈這么值錢
2019年10月17日,海底撈市值突破2000億港元。為什么海底撈這么值錢?我認為,海底撈的邏輯可能不止于火鍋,而是有更多的想象空間。
事實上,海底撈體系中,還有一家上市公司叫頤海國際,它就是做火鍋底料、方便速食這些零售產品的。
今天的海底撈,給你賣個自熱火鍋行不行?給你賣個生鮮牛羊肉行不行?給你賣啤酒行不行?答案都是肯定的。這樣的海底撈的想象力,遠遠大于一家火鍋餐廳,我想這也是投資人給予高估值的一部分理由,這其實就是無界餐飲。
一家千億餐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究竟是什么呢?——我總結為如下的飛輪效應,正如吉姆·柯林斯在《從優秀到卓越》中所言:“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復地推,每轉一圈都很費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飛輪會轉動得越來越快。達到某一臨界點后,飛輪的重力和沖力會成為推動力的一部分。這時,你無須再費更大的力氣,飛輪依舊會快速轉動,而且不停地轉動。這就是‘飛輪效應’!”
一個沒有找到自己壁壘和護城河的企業,很難誕生出偉大企業。千億餐飲企業的壁壘,我認為不會是簡單化的單一競爭要素,而一定是競爭要素重組后的飛輪組合,靠不斷正向循環的飛輪驅動。希望我們能共同努力,找到它。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