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治病、養生:中小企業如何度過財務危機
文/劉潤 上海潤米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
武漢封城,全國放假。休克式療法,阻斷了疫情傳播,也給經濟按了“暫停”鍵。就像奔跑的人突然被絆了一跤。收入停下來了,成本還在往前沖。平時不鍛煉的,要摔骨折。
很多中小企業,都是踩著盈虧平衡線活著的。這個月的收入,要用來發下個月的工資,他們嚴重依賴現金流。現在受疫情影響,很多行業特別是服務行業,幾乎全面停工。
沒有了收入,成本卻沒有減少。店鋪租金依然要交,員工工資依然要發,設備折損依然要承擔。這個時候,如果手上沒有足夠的現金流,承擔不了這段時間的虧損,就只能選擇倒閉。
怎么辦?我們在給企業做咨詢時,有一個基本的心法和邏輯,叫“救命、治病、養生”。
救命,就是活下去;失血過多,關鍵是立刻止血,而不是分析病因。治病,就是好起來;血管堵塞,關鍵是安裝支架,而不是少油少鹽。養生,就是更健康;身體虛弱,關鍵是跑步爬山,而不是多喝熱水。活下去,好起來,更健康。
不同階段的目標不同,手段也不同。我們就用“救命、治病、養生”的邏輯回答:疫情之下,現金流突然斷裂,中小企業如何度過這次財務危機?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專門請教了財務專家閆靜。閆靜連續9年任職于惠普、安捷倫等全球500強企業,多年擔任資深財務經理,具有豐富的財務管理經驗,對財務理論在企業中的實際運作有著透徹的洞察。
救命
現金流是企業的命。救命,就是在短期之內,獲得更多現金流,度過危機。
在確定是否需要救命之前,你要查看自己的現金流量表,做一次現金流盤點。盤點內容包括兩個部分:一是現金存量,二是現金流量。
現金存量,就是你的家底。比如賬上有多少現金,多少活期存款,多少能夠馬上拿回來的短期投資等。現金流量,就是你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應該收到或者需要支付的款項。比如有多少應收的賬款,多少應收的理財收入,多少應付的工資,多少應付的采購款,多少應還的貸款等。
盤點完現金存量和現金流量,你要根據這些數據,做一次現金流測算。算一算在沒有收入的情況之下,你的現金流到底能夠撐幾個月。像餐飲、旅游業等利潤率很低,但固定成本很高的行業,尤其需要仔細測算。
如果你的現金流只能撐1-2個月,就非常危險了。這時候,你的緊要目標是把只能撐1-2個月的現金流,提升到能夠撐3-6個月。先救命,把命救回來之后,再爭取時間治病。
如何在短期之內快速獲得現金流?從財務的角度來看,有6種辦法:
第一種辦法是尋求股東融資。你可以向股東尋求幫助,股東拿錢進來之后,有兩種處理方法:一種相當于股東追加了投資,但這樣會影響股權結構,很多公司可能不會輕易這么做。另外一種方法是把這部分資金當作股東給你的借款,你給股東一個高的利率,相當于股東在你這里做理財,等度過這段危機,你再把借款連本帶利還給股東。就算公司運氣不好倒閉了,股東借款的償還優先級是在股權之上的,這也會保護股東這部分的利益。
第二種辦法是盡快賣出存貨。盤點一下你手上有多少存貨,想辦法盡快賣掉,換成現金。舉個例子。假如你有一家飯店,手上大量的存貨是新鮮食材,現在因為疫情,沒人來飯店吃飯了,大量食材囤積在手上,怎么辦?
你發現周圍居民正好買不到蔬菜,你就可以跟美團、餓了么這些外賣平臺合作,把食材賣給他們。或者你可以把大量食材做成能夠放得住的伴手禮,賣給用戶,換成現金。為了盡快賣掉存貨,獲得現金流,你可能需要犧牲一點利潤,把存貨打折出售。雖然利潤表會很難看,但是你要知道,這個時候,救命最重要。
第三種辦法是向客戶預收款。什么叫向客戶預收款?我舉個例子。假如你是做連鎖火鍋店的,現在因為疫情你無法營業了,你又急需現金流,這個時候,你可以向顧客賣儲值卡。比如,一次性儲值2000元,以后吃火鍋可以打6折,這是平時不可能有的折扣。打折銷售,你未來會損失一些利潤,但是短期之內,你可以通過預收款獲得一些現金流來救命。
能夠這么做,首先你得是有公信力和信用的企業,比如海底撈。假如顧客都不信任你,根本就不可能給你存錢。
第四種辦法是提前收回應收款項。應收款項是未來某個時間點上你應該收到的款項。而你現在急需現金,想要提前把款項收回來。你沒有辦法要求別人提前還你,尤其在目前的情況下,各企業都面臨危機,別人家也沒米下鍋了,怎么辦?
你可以借助三個金融工具:
第一個金融工具叫應收賬款質押貸款,就是把應收賬款的收款權抵押給銀行,做短期貸款融資,日后你要按約定期限償還貸款和利息。
第二個金融工具叫應收賬款保理,把應收賬款轉讓給銀行或者保理公司,他們會根據風險,折掉一部分資金成本后,把剩下的資金先行給你。跟質押貸款不同,做了保理之后,應收賬款的所有權就轉讓給了銀行或者保理公司,到期由他們直接收回款項。
第三個金融工具叫應收票據貼現,是你用未到期的應收票據向銀行融通資金,銀行會按票據的應收金額,扣除一定期間的貼現利息后,將余額支付給你。
保理和貼現需要保理公司和銀行的配合。很多銀行對貼現和保理的審核門檻較高,這就需要銀行的監管機構下發一些政策,在特殊時期,放寬限制。
應收賬款的質押貸款、應收票據貼現、應收賬款保理,這三種金融工具的目的都是利用應收款項,在短期內快速獲得現金流。
當然,你需要為此支付一定的資金成本。除了利用金融工具,假如你的客戶是國企,你可以密切關注國資委的政策。去年國資委就發過文,要求國企不要拖欠中小企業的應付賬款。現在特殊時期,國資委有可能也會推出類似政策,幫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
第五種辦法是延期支付應付款項。應付款項是你在一定期限內,需要支付給別人的款項。比如應付賬款、銀行利息、房租、員工工資、社保費用等。分析一下這些應付款項,有哪些可以延遲支付?
比如蘇州市和重慶市都出臺了一些政策,幫助中小企業共渡難關。比如,延期繳納稅款、減免中小企業房租、緩繳社會保險費、減輕企業用電用氣負擔、延期償還信貸等。相信其他省市可能也會陸續出臺一些政策,可以密切關注。
應付工資部分,如果一些員工家里有余糧,不著急用這些錢,你可以為他們制定一個方案:如果延期領取工資,你可以支付一定的利息,比如年化12%。這相當于員工把工資放在你這里做理財了。
第六種辦法是削減酌量性固定成本。什么叫做酌量性固定成本?新產品開發費、營銷費、廣告費、職工培訓費等,這些你在年初就計劃好的預算,叫做酌量性固定成本。在特殊時期,你可以適當削減這些費用,來獲得更多現金流,幫助你渡過短期危機。
這些辦法都是為了在短期內快速拿到現金,撐過未來沒有收入的幾個月。它們都是有代價的,要么需要犧牲利潤,要么需要支付額外的資金成本,但它們都是為了救命。先救命,把命救回來之后,再爭取時間治病。
治病
保住了命,你要去尋找病因。
你要深入思考,為什么一旦發生突發情況,你的企業就容易暴斃而亡?為了避免下一次危機,你要把自己的現金流,長期穩定在能夠支撐3-6個月。這時候,你需要分析一下你的利潤表,看看你有哪些收入以及成本。想辦法增加收入,并減少成本,獲得更多的利潤。
怎么增加收入?你需要創造更多價值,這是你企業的核心業務。怎么降低成本?從財務的角度來看,有一個方法,叫變固定成本為變動成本。
固定成本,除了上文提到的酌量性固定成本,還包括約束性固定成本。約束性固定成本是你為了維持企業運營,每個月都一定會花出去的成本,比如房租、員工工資、固定資產折舊、貸款利息等。
變動成本是與你業務量成正比的成本,業務量越大,變動成本就會越高,比如交易成本、銷售傭金等。
從財務上來看,如果一家公司的固定成本占比太高,他的風險就會很大。就像在這次疫情中,突然沒有了收入,如果你的固定成本特別高,你就很難支撐太久。所以,為了增強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你可以變固定成本為變動成本。
具體怎么做?你可以把一些業務外包。比如,當京東這樣的電商,開到七八線城市的時候,需要考慮物流問題。如果自建物流體系,需要養一大批人員、倉庫、車輛等,這是固定成本。但如果把物流業務外包給其他快遞公司,這部分成本就變成了變動成本。
具體作為固定成本還是變動成本,需要考慮生意的規模,并不是說變動成本就一定更省錢,只是當你的業務量達不到的情況下,選擇外包,變固定成本為變動成本,你的成本就會更低,抗風險能力也會更強。
對于制造業,在特殊時期,不一定每一個模具、零件都要自己建車間生產,可以選擇委外加工,甚至從外部采購,把這些固定成本變為變動成本。
生意好的時候,大家對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不敏感,總覺得我能做的就自己做了,為什么要外包,讓人家來賺我的錢呢?一旦發生突發情況就會發現,如果什么都自己來做,固定成本占比太高,抗風險的能力也就越弱。
從治病的角度來看,在特殊時期,我們可以通過變固定成本為變動成本,從而降低成本、增加利潤。同時增強企業的抗風險能力,避免日后的財務危機。治好病,才能防止以后病情惡化、暴斃而亡。
養生
強大的心肺功能、結實的肌肉,能讓我們健康長壽。對于企業來說,健康的資產配比,能讓企業經營長久。
為了長期穩健發展,你需要分析你的資產負債表,看你有多少股本積累,有多少負債。盡量增加股本積累,減少負債。
曾經有人批評稻盛和夫說,你們公司股東資本占比太大,為什么不用財務杠桿給股東產生更大收益呢?稻盛和夫回答說,正因為這樣,我們公司才度過了一次又一次財務危機。
任何時候都要維持健康的資產配比,給自己留有余量來應對日后的危機。
除了資本,一家公司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資產,那就是信用。
你的公司有信用嗎?在遇到危機時,有人會幫你嗎?健康的資產配比,和日復一日的信用累積,會讓你成長為一個健康的巨人。巨人過河,是不需要策略的,踏水而過;巨人打架,是不需要策略的,直接碾壓。
治病、救命、養生,我們從這三個方面,分析了中小企業如何度過這次財務危機。
雖說是危機,你也不要焦慮。保持平常心,團結每一份力量,關注眼前能做的每一件事。你要有樂觀的心態,但也要做好最壞的打算。這個時候,能賺到的每一分錢,都是額外的。祝你早日走出危機,也祝你把這次危機,變成轉機。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