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早報理財一周報記者/陳金艷
2007年我們不僅經歷了股指瘋漲的奇跡,也見證了上市公司業績的飆升。尤其是2007年中報,滬深兩市上市公司整體業績同比增長了69.54%,這使得經歷了“5·30”重創之后的A股,在中報的推動下從7月開始一鼓作氣沖上6000點。
正是有了去年中報的示范效應,使得投資者在奧運行情落空的前提下,再次期待中報創造“奇跡”。然而希望再次落空,截至本周四公布的上市公司中報顯示,今年上半年滬深兩市上市公司整體凈利潤增長率僅為18.35%,較去年的69.54%下降了51個百分點。
增速下滑已成事實
截至本周四,兩市已有1424家上市公司公布了半年報,占上市公司總數的90%,在中國石油(13.11,0.14,1.08%,吧)(601857)與中國石化(10.22,0.11,1.09%,吧)(600028)凈利潤合計下滑超過500億元的背景下,1424家上市公司實現了凈利潤4566億元,同比僅增長了18.35%,低于市場預期。
統計數據還顯示,這1424家公司上半年完成主營業務收入總額47163萬元,同比增長30.7%,高于去年同期的24.1%。而從經營性現金流的情況來看,今年上半年A股陷入了囊中羞澀的窘境, 1424家上市公司經營性現金流合計為6742.7萬元,平均每股0.3536元,同比大幅下降了38.8%。
另外,這1424家上市公司加權平均每股收益為0.24元,同比增長13.3%;凈資產收益率為8.48%,同比下降0.66個百分點;每股凈資產為2.90元,同比增長18.4%。
與上市公司業績增速大降相對應的是,今年上半年上證綜指下跌了55.26%,A股的市盈率、市值等指標均出現全線崩塌。大盤在163個交易日內,有92個交易日是陰線收盤。截至周四,兩市兩元股已經成批涌現,滬深兩市已有46只股票的價格低于三元。而百元股僅剩下貴州茅臺(139.99,3.49,2.56%,吧)(600519)一家,30元以上個股也僅剩10家。
去年紅紅火火的中報行情,已經成為過去時,今年A股公司增速下滑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尤其是跟去年的中報業績超預期相比,今年的中報已經完全失去了以往的風光。在中報失意的背后,是今年上半年從緊的貨幣政策、壓力重重的通貨膨脹、不樂觀的外部環境,以及自去年10月以來超過60%的深度調整,牛股俯拾即是的時代已經離我們遠去。
金融股獨撐場面
在公布上半年成績單的1424家上市公司中,共有181家公司出現了虧損,虧損面為12.7%,共計虧損95.7億元,平均每家公司虧損金額超過5000萬元。而去年這些上市公司中共有172家出現了虧損,虧損總額僅為64.7億元。顯然,今年上市公司的虧損幅度大幅增加了50%。不過再差的世道依然會有績優的公司,在同樣艱難的環境下,今年上半年依然涌現了一批表現較好的企業。與去年同期相比,金融行業上市公司依然是A股市場的絕對主力。在已發布中報的公司中,最賺錢的公司為工商銀行(601398),今年上半年實現凈利潤645.31億元,同比增長57.99%。其后依次為建設銀行(601939)586.67億元、招商銀行(600036)132.45億元。
截至本周四,兩市前十大最賺錢公司共計實現歸屬母公司凈利潤2501億元,對整個A股市場利潤的貢獻超過了50%,其中有7家公司為金融類企業。值得注意的是,一般金融類企業其真實業績并不能在中報中完全體現,因此依然要結合下半年宏觀調控政策來判定其今后的走勢。
在其余板塊方面,其格局也與去年發生了較大的變化。2007年上半年,第三產業及稀缺資源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行情。而今年上半年,這些產業的增長勢頭完全被電子、通信、食品飲料等行業掩蓋,上述行業在今年上半年的凈利潤增幅均在50%以上。而虧損額度排名前五的分別是供水供電、石油天然氣、木材家具、保險、造紙印刷。業內人士表示,造成行業排名出現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通脹的影響。
上半年,我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7.9%,可見,通脹壓力已經成為壓在眾多上市公司心里的一塊大石頭。縱觀今年上市公司中報,全球性通貨膨脹,尤其是原材料價格上漲給上市公司帶來的傷痕已經隨處可見,并留下了深深的痕跡。
作為下游產業的電力板塊,由于通貨膨脹,以及限電政策的放開受到制約,導致凈利潤下滑高達88.35%,成了表現最差的行業。受國際通貨膨脹、石油價格推升影響,煤炭價格水漲船高,用煤大戶的火力發電公司無疑成了最大的受害者。煤炭業上市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了43.81%,每股收益上升64.59%,主營業務增長率達14.84%。此外,煤炭行業以價格上漲的方式,成為能源產業鏈條利益向上轉移的最大受益者。
中小板成長性更佳
截至本周四,中小企業板披露半年報的公司共有251家,上半年主營業務收入合計1355.28億元,同比增長了38.1%,實現凈利潤合計122.18億元,同比增長了48.2%。每股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0.0274元,而去年同期則為0.2133元。
反觀央企,已發布的中期顯示,央企上半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8528.57億元,同比只增加了31.44%,實現凈利潤2065.11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0.53%,央企成長性明顯較中小企業差。不過去年中報央企的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僅為16.4%,與中小企業同期31.57%的增長率相比處于絕對劣勢,而今年兩者差距已經縮小了6.53%。
此外,披露中報的251家中小板上市公司中,僅11家出現了虧損,95.67%的公司實現盈利,七成公司的凈利潤同比實現增長。而在已經披露中期業績的215家央企中,有33家出現了虧損,實現盈利的公司比例為84.65%,此比例比中小企業整整少了一成。
民族證券分析師劉佳章表示,中小企業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是大企業發展的依托,是活躍市場的基本主體,也是經濟活力的具體體現,下半年中小企業成長性依然值得期待。他認為,盡管下半年市場的通脹壓力依然較大,緊縮的貨幣政策、信貸政策并沒有明顯的放緩跡象,但在近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乃至于央行的會議上都把扶植下半年中小企業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去布置,可以說,過度的擔心信貸緊縮政策對于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影響是不必要的。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