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举直播平台_日日视频激无码,强奷漂亮脱肉丝袜无码视频,滋润新婚同事小少妇,精品一区二区不卡无码av

  • 首頁 > 理財>正文
  • 熱錢流出對中國是福不是禍

  • 責任編輯:cbmag 2008-08-17 08:00:00
  • 雖然此前對于熱錢是否正在選擇流出中國存在諸多爭議,而熱錢的隱蔽性也使得官方的統計口徑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新近出爐的央行外匯儲備數據卻為“熱錢流出論”派提供了有足夠說服力的佐證。根據央行8月13日公布的金融運行數據:7月末外匯各項存款增加56億美元,小于直接投資(FDI)和貿易順差,說明熱錢外流趨勢抬頭。對我們來說,這是福而不是禍。

      這一發展趨勢,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與國家收緊對熱錢流入流出政策有直接的關聯。近期,國家外匯管理局、商務部、海關總署聯合頒布實施《出口收結匯聯網核查辦法》,加強對熱錢流入流出的主要途徑——貿易項目往來的監控力度,防止無真實貿易背景的熱錢借用貿易渠道流入以及將來可能存在的集中流出的風險。

      熱錢因其逐利性而在全球各地頻繁流動,以獲取最大收益。它于真實產業投資的本質區別在于其往往投資于流動性較好金融資產,而非實業資產;同時注重短期收益,而非長期地與企業和區域經濟共生共榮。這兩個區別帶來的直接后果是,熱錢雖然能在局部上繁榮一國金融資產領域,但是也因其短期逐利性、不注重與當地經濟共榮而存在惡意推高資產價格,賺取資金差價的動機。

      熱錢往往是在一國經濟起飛以后才選擇進入,因為此時可以分享該國經濟發展進程中的收益。但是它往往只在證券、房地產等金融資產市場上呼風喚雨,很少涉及真正的產業發展和社會進步,甚至還會因其短期的逐利性和利益獨占性而導致區域經濟出現衰退的可能。這樣的例子,稍遠的有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近的有越南的金融動蕩。長遠來看,一國經濟發展靠的是實體產業投資的進步,并進而與當地的經濟社會共生共榮,而非熱錢的短期炒作。

      此外,熱錢過度炒作獲取高額收益也會形成不利的“示范效應”。引導眾多實業投資資本進入金融投資領域,會造成金融資產價格脫離其實際價值創造能力,最終引發金融泡沫。而在金融泡沫破滅之前,投機經驗豐富的熱錢往往先于實業資本脫身而出,最終資產價格暴跌由相應的實業投資者買單。滬深A股市場自2007年底以來出現快速調整之后,企業利用自有資金或銀行貸款投資資本市場失利,并造成企業盈利能力大幅下降的報道早已屢見不鮮。

      因而從宏觀監管的角度來看,加強對熱錢流入流出的監管是關系到社會經濟穩健發展的必行措施。其中,監測熱錢流入流出的各項渠道,把握熱錢流動的實際規模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也要對熱錢善加利用,將其規模和提振金融資產市場的作用限定在合理的范圍之內,更是熱錢監管的深層工作。換句話說,如果能將熱錢轉化為推動中國實體經濟發展的資金來源,那才算真正達到了熱錢監管的目標。

      就目前來看,國內A股市場與房地產市場均面臨下行壓力,美國次貸危機陰霾加重,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經濟出現滯漲跡象。據日本內閣府公布的速報數據,由于出口大幅放緩,日本2008年第二季度GDP增長率按年率計算為負2.4%,而英國同期通脹率則高達4.4%.日歐經濟收縮帶來了前期過于貶值美元的相對匯率上升希望。

      與此同時,由于發達國家總體經濟形勢疲軟,消費需求明顯回落,因而對于以發達國家為主要出口目的地的亞洲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形勢可能出現惡化。近期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印度也深受通脹壓力和經濟增速下降的困擾。看來,前期獲利熱錢借美元升值之際逃離發展中國家,換為美元避險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的主要發展趨勢。

      這種趨勢客觀上也為國內監管層限制國內熱錢流出提出了新的挑戰。加強對熱錢流動的監測、防止熱錢快速集中流出對國內經濟發展的沖擊是未來一段時間內監管層的主要任務。只有盡快制定出針對熱錢流入的有效管制措施,從源頭上遏制熱錢的流入,才能起到標本兼治的長效作用。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猜你喜歡

    無相關信息
  • 城建脈搏與居民出行工具的選擇
  • 沿邊口岸經濟如何打通任督二脈
  • 學前教育投入對經濟增長的杠桿作用
  • 學習是反人性的,把學習體系改造為“以挑戰為核心”
  • 三只松鼠營收超百億的背后:銷售收入不增長利潤增長
  • 互聯網行業新產品和新商業模式還有機會嗎
  • 三位一體,促進煤礦企業會計核算規范化
  • 村里小賣部的生意經:先賺人心再賺錢
  • 主編推薦 ...
  • 打扮家斬獲“2021年最具創新力家裝平臺”榮譽...

  • 一對一輔導前十名大智教育給出高中學習方法,建議收藏...

  • 潮動蓉城,中石油攜手舒達源亮相成都國際車展...

  • 滾動新聞 ...
    新聞排行 ...
  • 風險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關于我們 | 雜志簡介 | 法律聲明 | 廣告刊例 | 聯系我們
        E-mail: cbmag@163.com  律師團隊:北京正大律師事務所  聯系QQ:360737408
    (C)版權所有 中國商業期刊網     京ICP備13034703號-3

    1. <sup id="9gk0d"></s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