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雙哥說法
2013年,《中國合伙人》上映,我在電影院看完熱淚盈眶,不久就從體制內辭去公職,投身創業。當時最打動我的一句臺詞是:“夢想就是一種堅持,讓你感到幸福的東西。”
2019年9月,我在飛機上我又看了一遍《中國合伙人》。時隔6年再看這部影片,我沒有熱淚盈眶,但卻淚流滿面,這一次最打動我的臺詞變成:“千萬別和好朋友一起合伙開公司”。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部創業題材電影,陳可辛導演,以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的經歷為原型,講述了三位好朋友成東青、王陽和孟曉駿,歷經艱辛,共同創立新夢想培訓機構的故事。
當時對于片中激情四射的創業生活充滿了無限的遐想,對影片中的成東青印象深刻,只是“當年不懂成東青,再看已是劇中人”。
電影中。成東青來自農村,兩次高考落敗,最后奮力一搏背下整本字典,考上燕大。在這里,他遇到了王陽和孟曉駿兩位同學。王陽,長得帥,生性浪漫,夢想當詩人;孟曉駿出生精英知識分子家庭,充滿自信和激情,篤定自己會出國并成為最優秀的那個。
后來成東青被學校開除,創立了新夢想培訓學校。王陽首先加入,加上回國后的孟曉駿,成了最初的鐵三角創始人。
最開始大家擠在破舊的廠房里辦學,一起抱團取暖,勠力同心,沒有絲毫怨言。然而當公司真正賺到了錢,情況開始好轉時,矛盾卻開始出現了。
首先是孟曉駿想進行股份制改造,保守的成東青一開始想拒絕,最終還是被合伙人說服,勉強同意。后來,孟曉駿想推動公司上市,這一次成東青堅決反對。雙方各不相讓,終于在公開場合爆發了激烈的沖突。
6年前,第一次看到這段時,我曾天真地以為自己讀懂了矛盾的根源。當時想的是以下兩點:
第一,分贓不均,也就為錢。無論是股改還是上市,都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所以會產生矛盾。
第二,都想當老大,也就是為權。成東青是創始人,孟曉駿是技術核心,公司大事到底聽誰的,是矛盾的焦點。
6年后重看電影,我才發現當年的自己還是太年輕,只有親身經歷過合伙創業的辛酸,才能體悟其中滋味。錢和權只是問題的表象,戳破這層皮,里面隱約只透露著兩個字:人性。
考驗人性是最傻的事
關于考驗人性,我在粥老師(粥佐羅)寫張穎的文章里看到過一段話,深有感觸。
經緯創投的創始人張穎說:“很多創始人苦哈哈勒緊褲腰帶打拼,但我建議你們B輪、C輪融資金額比較大的時候,在那一輪拿10%-15%的老股套現,獎勵自己的核心團隊。
“在恰當時候,考慮拿點錢回去給老婆和孩子,要不然家人覺得你神經病,透支生命地在工作,生活又苦哈哈的,好幾年一分錢拿不回來。
“比如你融了2000萬美元,你們套現個10%-15%,200萬-300萬美元,給你最核心的6-7個人。比例可以自己考慮,不要自己拿太多。創始人股份多一點,拿30%-50%,剩下的給兄弟們分一下。至少他們拿一些現金回去,只會更加團結,長遠得打仗。
“很多投資人在這方面想不清楚,總想考驗人性底線,這真的很討厭,而且特別傻。”
投資人和創業者之間是如此,創業者和合伙人之間也是如此。創業過程中,要不斷面對最復雜的人性。
如果說,問題的根源在于“錢”和“權”。為什么在公司發展初期,沒有產生什么矛盾呢?
在電影里,成東青和王陽從破廠房創業賺到了第一桶金,等到孟曉駿加入時,已經有了2000學員的規模。此時他們沒有為利益分配爆發任何矛盾,在權力分配上,成東青也給了孟曉駿足夠的支持和信任。后來,公司發展得越來越好,矛盾才開始集中爆發。
丘吉爾說過:要想團結,首先要有一個共同的敵人。丘吉爾的這句話,才是問題的關鍵。
企業剛開始發展時,最大的問題是生存。在共同面對生存問題時,所謂的合伙人才是真正意義上抱團取暖的伙伴。一旦生存問題得以解決,接下來才是考驗人性的時候。
創業初期,合伙人之間往往會相處得很融洽,尤其是和好友一起創業時,共同的生存壓力很容易讓雙方走得更近。而更近的關系就意味著對對方的期望更高,這時候一旦有了錢,就會踩上人性的陷阱。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夫妻在剛開始沒錢的時候,能夠相互扶持、互敬互愛。一旦賺到錢,家庭矛盾反而開始激化,甚至離婚。共患難易,同富貴難。這是人性。
有些朋友會說,公司經營中遇到“錢”或“權”的分配沒什么難的,合伙人都大氣點兒不就行了?
我曾經也這么認為,然而親歷過合伙的辛酸后,我才發現這個問題絕對不是一句“大氣點兒”就能解決的。
和電影里一樣,我辭去公職后,也曾與人合伙辦過培訓學校。當時的合伙人有一個培訓機構,但缺乏師資。他看中了我海外名校的背景,拉我入伙。那時的我剛辭職,對創業無比憧憬,也很感謝他的邀約。
一開始我就全身心投入進去,對于合作方式只大概談了個籠統的股權方案,沒有簽任何協議。后來才發現我過于相信人性了。
因為我有海外投行的光鮮背景,又比較會演講,課程很受學生歡迎。我加入后的第三個月,公司的營業額就翻了一倍。大家很興奮,合伙人提出要租新校舍擴大規模,我馬上同意,并立即按股比把我需負擔的錢打了過去。
新校舍開始裝修,很快我的錢花完了。合伙人這時又跟我說,他剛買完房手頭比較緊,一時拿不出錢。當時我二話沒說,把缺的錢又打了過去。心里想的是,我家境畢竟要好一些,大氣點兒就行了。
合伙人當時很感激,我也沒多想。可讓我想不到的是,在那之后,公司無論是添置設備還是購買桌椅,都似乎成了我的“義務”。我逐漸有些不開心,但還是想著做人要大氣,一直都沒提。
直到有天,我無意中發現,他虛報了8000元推廣費。那一刻我再也忍不住了,我可以大氣,但我不想被人欺。
分開時,他說是我主動退伙,所以損失應該由我承擔。我只說了兩個字:可以。然后,頭也不回地推門出去,扎進了漫天的秋雨。
這件事對我影響極大,讓我一度對合伙與人性喪失了信心。
時間終究沖淡了一切,若干年后,我復盤這段經歷時,發現問題其實還是出在自己身上,是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考驗人性,卻忘了人性經不起考驗。斗米養恩,擔米養仇。這是人性。
合伙出問題,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事業發展過程中,彼此的定位和需求是在不停發生改變的。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羅輯思維的創始人羅振宇和他的前合伙人申音之間的股權糾葛。
2012年,羅振宇和申音合伙成立了公司,開始打造《羅輯思維》欄目,當時定的持股比例是申音占83%,羅振宇占17%。
這個持股比,在今天看來很不正常,畢竟《羅輯思維》的靈魂是羅振宇,只拿這點股份顯然不合理。但要知道,在公司成立之初,申音已經是NTA的掌舵人,擁有自己的公司和團隊,而羅振宇卻只是一個剛從電視臺出來的優秀策劃。
后來《羅輯思維》火了,羅振宇也跟著聲名鵲起。伴隨著《羅輯思維》品牌的迅速崛起,兩位合伙人之間,由于利益分配和控制權的矛盾開始激化,到了2014年終于徹底分家。
表面上看,這又是錢和權沒談攏的問題,但其實這事根本就沒法談攏。因為有個幾乎無解的漏洞:“動態心理平衡”的問題。
合伙最重要的基礎就是雙方對于付出和回報,彼此要達成平衡和默契。羅振宇和申音,最初能按5:1的股比注冊公司就是當初達成了平衡,羅振宇也認可。但是這種平衡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隨著事業發展,雙方的定位和預期都會改變,這就需要雙方同時調整,來達到新的平衡。
然而,這卻是幾乎不可能的,因為如果沒有事先約定,人總會覺得自己是吃虧的那個。這還是人性。
合伙人魔咒:錢、權和人性
縱觀中國歷史,簡直就是創業合伙人的斗爭史。
從春秋時越國大夫文種“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哀鳴,到西漢大將軍韓信“悔不聽蒯通之言”的懊惱,再到明朝開國謀士李善長手握免死金牌卻終被賜死的悲劇。一幕幕合伙人斗爭的血淚,在史書中汩汩流淌。
現代社會也一樣,今年最有名的合伙人斗爭,莫過于當當網的創始人李國慶怒撕前妻俞渝。李俞兩人,從相戀到閃婚,再到共同創業,一度是創業夫妻的楷模。如今卻還是為了“錢”和“權”鬧得感情決裂,公然互撕。
所謂“合伙人魔咒”根本解不了,因為這是錢、權和人性的斗爭。
人性根本無法改變,要不然就不會叫人性。所以我們不應該考慮“如何解開魔咒”,而是應該思考“如何鼓起勇氣帶起它”。
作為一名律師,這些年來我受理過無數企業經營問題導致的借貸糾紛。很多對簿公堂的當事人,曾經都是心心相印的合伙人、好兄弟。這其中,我總結出來一條規律,凡是在合伙之前沒有做好股權架構設計的公司,基本都會出問題。
所以,我結合了自己的實踐經驗,從股權架構的角度為廣大創業者總結出了3點建議。
股權設計:不考驗人性,要通人性
如果確定要創立合伙企業,首先要有好的股權設計。而好的股權設計,必須要通“人性”。具體來說有兩點。
一是股權設計的初衷必須要從“人性”出發。
兩千年前的《道德經》已經為我們指明了股權設計的出發點: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老子的這句話,放在股權設計上來解釋就是,合伙人之間一定要有利他的心。給別人的越多,自己就會得到越多;成就他人越多,自己的成就也就越大。
把股權設計理解為成就對方、成就員工的工具,這才是股權設計的“精髓”。遇見那些不分股權的創業者,你就明白他沒有成人之心,一定做不大。給員工畫餅,不如多設計如何分餅,如果能分好,大家會一起把餅做大,老板賺得更多。這是順應人性之美。
二是好的股權設計要做到“激發人性的善,尊重人性的惡”。
比如,持股比例上,如果合伙人之間的比例相差不大,很容易造成在重大原則和方向上產生爭斗。所以所謂的平均持股,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在鼓勵人性的惡,持股比率必須要拉開一定的差距。
再比如,股權代持這件事上,如果代持機制設計得不健全,很容易讓代持人產生私吞利益的想法。
股權分配:要尊重“動態平衡”
在公司發展過程中,合伙人彼此的定位和心理預期都在不停發生改變。所以,合伙企業在運營過程中,股權分配一定要保持可變性。
如何搭建動態股權分配機制?
動態股權搭建的方法很多,我個人比較推薦的是“目標節點法”。比如,在合伙公司成立之初,只約定10%的股權分配,剩下的90%,預設2個“目標節點”,每達到一個節點分配30%。
“目標節點”可以用營業額、客戶數等行業關鍵指標來定。例如第一個節點,設為銷售額突破300萬元。達到這個節點后,按照預設的“合伙人貢獻考核”來分配30%的股權。
尤為需要注意的是,“合伙人貢獻考核”一定不能模糊,要可量化的數據,比如如果負責銷售,可以用銷售額;如果負責管理,可以用員工KPI指標等。否則,又是在激發人性的惡。
另一方面,員工才是企業的核心資產。要想基業長青,必須留住優秀的員工,所以在分配上,不能只考慮股東利益。給優秀員工預留期權,也是股權動態分配中必須要考慮的要素。
股權退出:成則皆大歡喜,敗也有路可循
電影《燃點》里有句話:創業公司3年存活率不到7%,更不用說做大做強的概率和比例。
很多人在創業之初,只顧一腔熱血往前沖。殊不知,創業這件事,成功只是小概率,失敗才是常態。所以,股權架構上的“退出設計”尤為重要。
創業是條不歸路
路上希望有好友相伴
我現在的合伙人就是我學生時代開始最好的朋友,我們真正開始合伙,也就是近3年的事。
之前我們在做各自不同的事業,也都有過一段被合伙人背叛并深深傷害的經歷。3年前決定合伙時,我倆幾乎不假思索地同時同意。
年初我們一起去見一個很重要的客戶。晚宴時,客戶興致極高,而我酒量卻不行。兩圈喝下來,不知不覺頭重腳輕,雖然心里暗叫不妙,但還是禁不住兩眼迷離,然后發生了什么就什么都記不清了。
第二天早起,一陣寒風吹醒了酒氣,想起昨晚的失態,心里暗暗叫苦不已。就在這時,收到了合伙人發來短信,就兩個字:搞定。
初冬的武漢街頭,寒風凜凜。但我走在街上,心里卻充滿了溫暖和治愈。創業是條不歸路,在這條不歸路上,還是希望有好朋友陪。
其實中國很多創業成功的大佬,都是跟好同學、好朋友一起創業的,關鍵是大家在一開始就要明白,兄弟們一起創業,不要考驗人性底線,而要順應人性之美。順應人性之美,靠感情,更靠模式設計。沒有設計好,做得越好鬧得越兇;設計好了,做得越好感情越深。
最后,祝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中國合伙人,至少加入一個好的團隊,跟個好老板。
(來源:粥左羅的好奇心)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