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举直播平台_日日视频激无码,强奷漂亮脱肉丝袜无码视频,滋润新婚同事小少妇,精品一区二区不卡无码av

  • 首頁 > 訪談>正文
  • 贈送百萬茶葉,傳統行業里挖出大塊金子

  • 責任編輯:cbmag 2008-08-01 08:00:00
  • 茶葉,是中國人最常用的一種飲品。面對市場上五花八門的茶葉,消費者常常會陷入一種迷茫狀態,不知該如何選擇。
      2004年8月,北京市民碰見了一件幸運的事情,有商家要免費贈送茶葉。這一“喜訊”刊登在一份報紙上:更香茶葉公司要給市民免費贈送新鮮的有機茶。只要打電話和公司預約好,憑戶口本就可以到公司總部領取半斤有機綠茶和半斤有機花茶。
     
    免費贈送百萬
      一時間,這家公司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繁忙中。要求領茶的電話持續不斷,接電話的工作人員聲音都說啞了。
      看著市民們高漲的領茶熱情,公司的職工們一開始都大受鼓舞,每天加班加點地包著茶。漸漸地,他們有些不忍心包下去了,“不就是想讓人家品嘗嘛,意思一下就好,何必送出這么多,真是心疼。”
      100多塊錢一斤的有機茶,一斤一斤地送出去,出這個點子的正是更香茶葉有限責任公司的董事長俞學文。“所謂舍得,就是有舍才有得。不要只顧眼前的東西,我們要的是長遠的利益。”俞學文堅定地對職工說。
      半個多月后,100多萬元的茶葉送出去了。俞學文覺得,這個贈送活動一定能讓更多的人記住有機茶、了解有機茶。
      其實俞學文想出大送有機茶的點子也是被逼的。那時候,他為有機茶已經折騰了五六年,投入了七八千萬元,可收益卻很小。在名茶云集、競爭激烈的茶葉市場上,很少有人了解近些年才興起的有機茶,就連俞學文自己對有機茶的認識也是出于偶然。
      1998年,在北京做茶葉生意的俞學文回到老家浙江武義探親。在一次農科院專家的講座上,他第一次聽到一個新名詞叫“有機茶”。
      俞學文對這個詞大感興趣,他拉住專家問個不停。專家告訴他,有機茶是一種不使用任何農藥、化肥的茶葉,施用有機肥,土壤要經過檢測,遠離公路和村莊,周邊的水源不能有污染。
      “有機茶” 的概念是隨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國際有機農業的興起而出現的。從九十年代起,我國有關部門開始推廣有機茶。
      聽了專家的解釋,俞學文明白:“有機茶是個好東西,在沒有農藥、沒有化肥、沒有污染的環境下生長,品質一定比現在市面上的茶葉勝出一籌。”
      很快,俞學文決定種植、經銷“有機茶”。周圍人一聽他這個計劃,都連連搖頭,要在競爭激烈的茶葉市場經營大家都很陌生的“有機茶”,無異于跳進火坑。
      
    賣茶葉筒一天能賺十來萬
      俞學文堅持要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以前,他也是靠這種與眾不同、先人一步的方式嘗到了甜頭。
      今年38歲的俞學文其實是浙江武義土生土長的農民。武義是個盛產優質茶的地方,然而,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閉塞,過去這里的茶葉一斤只賣幾塊錢都很難銷售出去。
      1995年,25歲的俞學文揣上僅有的2000元,帶了幾十斤家鄉的茶葉,決定到北京闖蕩,“別人告訴我,其實茶葉在北方的市場很好,好茶能賣幾百元一斤,一般的茶葉也能賣到幾十元一斤。所以我必須走出來,到外面更大的市場去闖闖。”
      與俞學文同行的還有他的戀人朱麗俐。當時,朱麗俐是城市戶口,在縣城擁有一份正式工作。但為了能與俞學文在一起,她毅然辭了職,“我想通過我們兩個人的努力,成就一番事業,把武義的茶葉賣出去。”
      兩個雄心勃勃的年輕人來到了北京。然而,一到北京,他們卻發現自己的茶葉基本賣不出去。苦悶中,俞學文時常騎著自行車,到處了解北京茶葉市場的信息。不久,他發現了一個現象,“那個時候北京的茶葉包裝都很簡單,茶葉店賣出茶時基本上都是用紙包。”
      這種簡陋的包茶方式一下觸動了俞學文。他不禁聯想起在老家浙江杭州看到的茶葉筒。那里的茶葉包裝比北京講究許多,各種規格的茶葉筒非常精致好看。
      茶葉賣不掉,為什么不試試賣茶葉筒呢?想到就做,俞學文從杭州進了幾箱茶葉筒,試著推銷給賣茶葉的店鋪:“你的茶葉很好,如果加上我這種精美的包裝,又漂亮又不會跑味,茶葉肯定賣得更好。”
      剛開始,店鋪老板都是將信將疑,只愿意買幾個試用,結果發現茶葉經過茶葉筒包裝后,銷售額急劇攀升,于是三天兩頭回來要貨。俞學文的茶葉筒生意也是越做越旺。往往他的茶葉筒剛運到北京還來不及進倉庫,在店門口就被搶購一空。
      朱麗俐美美地回憶說:“最多的時候一天能賣四車,一車能裝大概五千個茶葉筒,那時利潤很高,一個茶葉筒能賺五到六元錢。”
      粗略估算,生意最好時一天能賺十來萬,這真是一個龐大的數目。短短一年,俞學文獲得財富近百萬元。{分頁}
     
    半年時間凈賺幾百萬
      一個有趣的故事:傳說有個大熱天,某條街上的兩個小店,生意形成鮮明對比。賣蛋餅的老板生意冷清,閑得發慌;隔壁賣冰淇淋的老板卻生意火爆,正為包裝紙要用完了而急得團團轉。于是,賣蛋餅的老板把自己的蛋餅一卷說,老兄,能不能用我的蛋餅試著包你的冰淇淋?于是,蛋卷冰淇淋就誕生了,賣蛋餅的老板的生意也一下火了。
      俞學文就是這個故事的翻版,他靠賣茶葉筒淘到了進京創業的第一桶金。然而,好景不長,許多人看到賣茶葉筒有利可圖,也都做起了茶葉筒的生意,利潤低了很多。
      俞學文見好就收,轉而賣起了茉莉花茶。在北京生活了一段時間,俞學文發現,北京人愛喝茉莉花茶,當時北京市場上的茶葉有97%都是茉莉花茶,但茉莉花茶的質量令人堪憂。 
      其實,茉莉花茶就是把茉莉花放在茶葉中熏制而成。用茉莉花熏的次數越多,茶葉上染的花的香味就越濃郁。
      那時,北京市場上的大部分茉莉花茶只熏過一兩道,有點表香,但泡兩遍就沒了味道。俞學文想,如果自己加工生產出聞著香、泡著喝了四遍后還要香的茶,銷路一定會好。
      思想決定行動。俞學文從福建、浙江等地收購了一些茶葉后,把它們拉到全國最大的茉莉花茶加工基地——廣西,在那里他專門請來加工師傅制作茉莉花茶。別人的茶葉熏一兩遍,俞學文的茶葉卻要熏五六遍。
      在大半年的時間里,他用掉的新鮮茉莉花達50多萬斤,價值200多萬元。隨后,俞學文把這種經過精心熏制的茉莉花茶運到北京,推銷給一些茶葉經銷商。
      “當初他們不信任我的茶葉質量好,我就用紙罐、鐵罐,一罐一罐裝好樣品給他們送去。生意由此帶動起來,經銷商開始幾箱、幾十箱地把貨拉走。”
      短短半年,俞學文加工的幾十萬斤茉莉花茶全部售出,凈賺幾百萬元。
      別人賣茶葉,俞學文就賣茶葉筒。別人的茉莉花茶熏一兩道,俞學文就熏六七道。與眾不同的經營方式給俞學文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遺憾的是,這兩項生意都很容易被模仿,于是,俞學文又瞅上了不易被模仿的“有機茶”。然而,俞學文這一次的選擇卻沒有以前那樣幸運。
     
    投放市場不見成效
      1999年,俞學文在家鄉租了300多畝地開始種植有機茶。為保證品質,他特意邀請了中國農科院的專家做技術指導。很快,他又成了京城銷售有機茶的第一人。然而第一年下來,卻發生了他沒有料到的事情。
        “第一年拿回來的十斤有機茶,全部滯銷。我們去做市場調查,問了一百個人,一百個人不知道有機茶是什么東西。”朱麗俐感慨不已。  
      有機茶對于老百姓就像天方夜譚,這個名詞太新鮮,沒有人愿意接受。俞學文以為是自己的小店賣有機茶不靈,于是就去央求一家有名的茶葉銷售公司代銷他的茶葉。可一連登門五趟,對方都謝絕經銷這種沒幾個人了解的有機茶。
      周圍的人紛紛勸說俞學文別再冒險開發有機茶,他卻有些不服氣,他覺得有機茶畢竟是一種新產品,老百姓不認同不等于以后沒市場。
      為了讓人們更快地了解有機茶,俞學文一咬牙,甩出了幾百萬在電視媒體上做宣傳。沒幾天,電視宣傳有了效果,有些人主動上門來打聽有機茶的事情。
      朱麗俐仔細聆聽每一位咨詢者的疑問:“很多人過來問我們什么叫有機茶,跟常規茶怎么區別,從感官上、直觀上、品質上怎么區別等等。”
      看到一些消費者對有機茶產生興趣,俞學文又開始琢磨怎樣讓大家更快地接受它,“我做了很多個有機茶的小包裝,只要上門來的客戶,不管買什么茶,見人就送一包。后來就變成一種職業病,開會、坐車、吃飯、碰到朋友,只要逮到機會,我就跟他們介紹有機茶,讓他們帶回去品嘗。”
      漸漸地,有不少消費者紛紛上門來購買他們的有機茶。隨著銷量的擴大,俞學文感到有機茶的機會來了,他開始逐年擴大有機茶種植規模。
      俗話說,好事成雙。開心的事情總是一件接著一件,像“天上掉餡餅”一樣,在有機茶的生意初見喜色后,俞學文突然又遇到了一樁大喜事。
     
    買小樓做茶莊
      2003年11月的一天,從外面開會回到家的朱麗俐興高采烈地告訴俞學文,因為她被評為北京市十佳進京創業青年,全家人可以落戶北京了。
       “我也變成北京人了,這回咱倆的戶口都可以遷過來了。”說出這番話,朱麗俐本以為俞學文會高興得一蹦三尺高,不料,俞學文卻冷冰冰地拒絕:“我不會把戶口遷到北京。”
      想當年,兩人談戀愛時,朱麗俐是城市戶口,又有正式工作,而俞學文卻是土生土長的農民。因為戶口、工作問題,外人都覺得他們很不般配。為了穩定兩人關系,俞學文也特別支持朱麗俐辭職隨他到北京闖蕩。現在,有機會轉成北京戶口,俞學文卻一口回絕。
      “我的茶業無論做多大都離不開農民的支持,我覺得做農民挺好。如果我把戶口遷到北京,農民就會有種背叛的感覺,會對我失去信心。”在俞學文看來,如果遷了戶口,就會影響他的有機茶生意。而且,在農村曾經生活了20多年,對這片土地,他早就有了一股割舍不掉的深厚感情。
      為了有機茶,俞學文雖然不愿當北京人,卻要在北京開一家最大的茶莊。他在“京城茶葉第一街”上,購買了一棟面積達5000多平方米的小樓做茶莊。當初為了買這棟樓,俞學文整整花了6000多萬元。
      在俞學文開辦的茶莊中,不僅出售有機茶,消費者還可以在這里喝到有機茶,品嘗到有機茶膳,欣賞到茶藝表演,領略豐富多彩的有機茶文化。
      當初買樓時,曾有不少人擔心俞學文把茶莊搞得太大,弄不好會血本無歸。然而,這個綜合茶樓開張三年多來,每天賓客盈門,迅速促進了俞學文的有機茶生意。
      “我做的茶樓是讓老百姓來喝茶,喝完之后再吃飯。我精選比較天然、綠色的菜肴,味道比較獨特,廚師是從老家帶過來的,而且把茶葉做到了餐飲里面。”俞學文堅信只要茶樓有特色,就不怕生意不火爆。
        這兩年,俞學文在浙江、廣西、云南等地帶動了十多萬農戶種植有機茶六萬多畝,占全國有機茶種植面積的十分之一,他在全國的有機茶銷售店達到80多家,俞學文的有機茶生意終于開花結果了。
        在許多人眼里,茶葉是個傳統行業,要在這里面獲取財富相當不容易,而俞學文就在這個行當里挖出了一大塊金子。用俞學文自己的話說,訣竅就是與眾不同、走在前面,財富就是留給那些有心的人。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猜你喜歡

    無相關信息
  • 于烈英:三十年對太極的別樣情懷
  • 叢培剛:一心干好一件事 成就中國“辣根之父”
  • 四十年磨一劍 周德文一輩子為民營企業發聲
  • 陳祥毅:契約精神的捍衛者和培塑者
  • 葉林:以工匠精神寫就傳奇一生
  • 一位民企老板的告白:提成工資制反而養了懶人
  • 榮金風:腳下這片土地讓我充滿力量
  • 記山東尚清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編推薦 ...
  • 打扮家斬獲“2021年最具創新力家裝平臺”榮譽...

  • 一對一輔導前十名大智教育給出高中學習方法,建議收藏...

  • 潮動蓉城,中石油攜手舒達源亮相成都國際車展...

  • 滾動新聞 ...
    新聞排行 ...
  • 風險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關于我們 | 雜志簡介 | 法律聲明 | 廣告刊例 | 聯系我們
        E-mail: cbmag@163.com  律師團隊:北京正大律師事務所  聯系QQ:360737408
    (C)版權所有 中國商業期刊網     京ICP備13034703號-3

    1. <sup id="9gk0d"></s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