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廖中華 馬強
很難想像,當年劉京離開北京,與他的母親、妹妹一起前往陜西農村生活時的沮喪與落寞。
曾經生活過的京城已經成了腦海中一片遙遠而不可企及的回憶。因為就在他們母子三人離開北京的同時,他的父親也同時被下放到江西,與共和國其他眾多重要高級干部一起,在一個叫做“五七”干校的特殊學校里勞動去了。
年幼的劉京甚至在想,北京或許從此只能存在于記憶里……
在飽受漠視、冷眼甚至嘲諷的童年歲月里,留在劉京腦海里印象最深的就是要做一個堅強的人。確切地說,是要做一個堅強的“男人”。他不僅要保護他的母親、妹妹,更重要的是——他還要實現存留于血液中或者說是骨子里的某種夢想。這種人類啟蒙時代的英雄主義情懷一直激勵著這位從小遠離父親的男孩在成長。
今天,當我們看到中國惟一的一份公益類報紙——《公益時報》全面崛起于中國公益界時,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一個人夢想的威力;當中國慈善排行榜的創始人、中國企業公民委員會的發起人等等一連串光環接踵而至時,我們才清楚什么叫厚積薄發;當中國第一個整合全國公共墓地的公司——中民安園控股有限公司(HK8085)在資本市場叱咤風云時,我們才發現,當年的孩童已經成為了一個實實在在的“男人”。
七年來,劉京苦心孤詣、潛形隱跡,將一份時人并不看好的《公益時報》“折騰”得風生水起、勃勃生機。七年一劍,當劉京在社會公益與資本市場上雙劍齊舞、寒光四射時,人們才驚詫于他的管理才能與資本財技。對于華夏兒女來講,“5·12”國難是一個刻骨銘心的傷痛。但正是在這場曠世的國難面前,我們才真正體驗到了什么叫萬眾一心、什么叫眾志成城……
當我們看到從白發蒼蒼的老者到蹣跚學步的孩童都在為災區盡一份綿薄之力,整個華夏大地都在哽咽顫抖時。那一刻,我們的淚水總是潸然而落。一個大愛無疆的公益時代正向我們走來……
劉京說:“為了這一天,我們付出了無數的時光與心血。但,當我看到人們的公益與愛心與經濟增長同相輝映時,我們過去所付出的一切都顯得微不足道。”
……
2008年5月12日,注定將是一個記載史冊的日子。
這一天,一陣強大而劇烈的震顫從祖國的大西南——四川汶川傳來,整個華夏大地為之顫抖。全國除了極少數省份沒有震感之外,其他地方都有或明或弱的震動。這場特大地震不僅震碎了萬萬千千的家園,也震碎了無數炎黃子孫的心。然而,正是這場特大地震,將中國“震”入了一個嶄新的公益時代。
坐在北京朝陽區白家樓甲6號辦公室的劉京在地震發生的第一時間內就布置了任務:抗震救災,公益先行。當他看見災后僅五個小時國務院總理******就出現在都江堰時,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這一信念:當年的“非典”敲開了中國的公益大門,讓公益第一次走入了大眾的視野;今天的“汶川地震”將會在中國迎來一個大愛無疆的公益時代。
澤被蒼生的仁慈之愛
2008年5月26日中午,劉京在他的辦公室里接受了《中國商人》的專訪。此時,離汶川大地震僅僅14天。
“公益就是愛心,公益就是澤被天下蒼生的仁慈之愛”。面對記者,劉京坦誠而富有激情。
沒有人會想到,七年前的劉京只身創辦《公益時報》時那種“風蕭蕭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回還”心境。沒有資金、沒有場地、更沒有人才,甚至連自己也是報紙方面的一個門外漢。但,資金可以沒有,場地可以沒有、人才可以沒有,惟一不能缺失的就是志氣。“既然選擇了遠方,我只有風雨兼程”。多年后,劉京在面對《中國商人》時依然含笑顰顰,竟然用一句詩將當年所有的困難與磨礪都輕描淡寫地一帶而過。
這,就是劉京,一個舉重若輕的男人。
在劉京的名片上,第一個職位是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副會長。只有在將折疊的名片全部打開之后,你才會發現:民政部《公益時報》社長、中民集團董事長、企業公民工作委員會常務副會長等一大堆重要而又陌生的頭銜從里面冒了出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公益時報》社長。“在《漢語大詞典》里,公益意即有關社會公眾的福祉和利益。其中多指衛生、救濟等群眾福利事業。”劉京說。
“公益”為后起詞,確切地說是五四運動后才出現的,意即“公共利益”。“公益”為其縮寫。五四運動前,很少有“公共利益”這個概念。最早見于魯迅文章《準風月談——外國也有》一文“只有外國人說我們不問公益,只知自利,愛金錢,卻還是沒法辯解。”這是中國文學作品中里最早出現“公益”一詞的文章。
1979年,年僅19歲的劉京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先后在辦公廳、城市福利司、中福公司、機關事務管理局等部門擔任工作,先后做過民政部領導秘書、處長、局長助理等職務。國家民政部,既是劉京第一次步入社會、參加工作的地方,也是日后賴以成功、并成就其事業基礎的地方。“我在這里學到了許多的知識。”多年后,劉京在接受《中國商人》采訪時,仍然感慨萬千。
有些人少年得志,人生的坦途一帆風順。猶如清晨的陽光,一覺醒來,就光芒四射。有些人則不然,他們大器晚成、大巧若拙。只有在歲月的磨礪之下,厚積薄發,終于在某一個時間節點上,以磅礴之勢,噴薄而出。
劉京大概就屬于后者。
{分頁}
首開公益先河
在民政部工作了二十多年之后,劉京終于盼來了一個機會。
“當時,民政部內部有一個報紙刊號要創辦一份全新的報紙,我決定將它拿過來,但至于報紙的內容以哪些方面為主,當時我還沒有想好。”劉京回憶說。
時光進入21世紀以來,整個世界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中國亦然。尤其是在傳媒業,正在醞釀一場深刻的變革。
“當時很多朋友勸我改辦成一份都市類報紙,但我考慮到都市報已呈遍地開花之勢,我再步人后塵,其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在幾經權衡之后,劉京最終決定依托民政部這棵大樹,定位辦成一份中國公益領域里的權威報紙。
這個想法一經提出,幾乎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對。
“沒有人會認為我能夠成功,所有的朋友就不看好。‘公益是什么?公益就是做好人好事。一份做好人好事的報紙,沒有人關注,更沒有人會去看!’一個朋友就這樣對我講”。劉京說。有人甚至冷嘲熱諷:“劉京這小子,又在折騰什么新花樣!”
折騰往往成了這個時代檢驗人才的“新”標準。
“我喜歡折騰,但認定目標之后就不會輕易放棄。”這就是劉京性格的另一面。在幾經折騰之后,劉京創辦中國第一份也是惟一的一份公益類的報紙《公益時報》終于到了出刊的日子。
2001年6月1日這一天,是一個特殊的日子。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主管,中國社會工作協會主辦的《公益時報》正式創刊。這一天,也是劉京41歲生日。
當年落寞而沮喪離開京城的小男孩,通過30多年的拼搏與奮斗,終于重新贏得了自己的尊嚴與地位。
大愛正無疆
“以‘守望公眾利益’作為我們的辦報宗旨,圍繞公益領域拓展我們的報業理想,將《公益時報》辦成中國公益領域內最權威的綜合類報紙,建設成公益事業參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交流的最佳平臺。這就是我倡導的‘公益無疆’理想境界。”劉京說。
十年前,“公益”一詞既陌生而又不被人理解。十年后,公益就像一根四處伸展的蔓藤,遍地都是長青而茂盛的葉子。在《公益時報》取得長足進展的同時,劉京又開始了他的資本之旅。
2008年5月29日,香港股市發布了一則簡單而主題明確的公告:新醫藥(HK)董事會建議將公司名稱改為中民安園(全稱ZMAY Holdings Limited即中民安園控股有限公司)。中民安園前身是北京中民安園投資有限公司,是《公益時報》社投資設立的一家專業從事中國內地公墓、陵園項目投資的控股公司。2007年,中民控股有限公司成為香港上市公司新醫藥的主要股東后,新醫藥收購中民安園并使之成為其全資附屬公司,并透過中民安園在大陸的特殊背景進行殯葬方面的投資業務。
一張資本的大網正在展開。
目前,中民安園在全國已有超過5000畝的公共墓地。并且,擴展還是進行之中。“我們通過投資、收購及全方位的合作與國內殯葬服務企業全面聯合,共同拓展,共同開發大陸殯葬市場,擴大產業規模,實現各合作企業及股東的資產增值。”劉京說。
從當年離開京城的落寞少年,到后來擁有一份全國性的報紙《公益時報》,再到今天擁有一家上市公司。在公共墓地這個在中國目前極度稀缺的資源性領域里,中民安園不僅擴張順利,而且大有一統江山之勢。
在傳媒業與資本市場雙重豐收的同時,劉京還收獲了許多意外果實。中國慈善排行榜和企業公民委員會就是其中的兩棵碩果。2004年,中國慈善排行榜正式發布,引起全國轟動。到2008年4月26日發布“2008中國慈善排行榜”時,該排行榜成了業界以及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2005年11月17日,經過長久的醞釀和籌備,中國第一個對企業發展和社會責任具有重大影響的中國企業公民委員會正式成立,在成立的當天,就有一百九十多家企業代表共同簽署《企業公民宣言》。劉京說:“企業公民委員會的成立,為中國未來企業樹立了一個新的標桿。”
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情況,跟美國19世紀末、20世紀前期較為相似。美國建立之初,各方面也并不規范。弱肉強食、暴斂橫行,兩極分化嚴重。最后發展到了貧富對壘、族群對立的畸形狀態,嚴重威脅著國家的健康發展。這時一些有遠見的人提出并倡導企業家以及社會財富的擁有者在流血與大革命到來之前,趕緊起來拯救自己,捐款辦基金,幫助政府解決社會問題。卡耐基、洛克菲勒都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這就是公益的起始雛形。
“當時推動美國社會發展和進化有三種力量:一是政府的自主改良,二是公眾批判如輿論監督,三是非政府組織或者叫基金會的力量,也就是公益事業。”劉京說。在美國,基金會已有大小5萬多家,資產4千多億美元,涉及衛生、文化、環境、慈善、福利、信息咨詢、圖書館等多個層面,其光譜可以涵蓋整個國家,受益的族群無以計數。
然而,在中國這種公益的力量幾乎為零。三種推進社會進步的力量,前兩者正在中華大地上蓬勃發展:自主的改良,一直是我們黨致力做的事業;公眾批判的力量,也隨著改革開放和民主建設的深入在不斷壯大。但是,唯獨公益事業,社會的第三種力量,在中國還處于剛剛啟動階段。市場的空缺對商人而言就是一個巨大商機,“發展中國公益事業,有利企業、有利于國家、有利于人民。”
當記者問到劉京“辦報最難之處在于什么時”,劉京顯得很坦承:“最怕的是找不到方向”。當年劉京拿到了刊號資源之后,又犯了難。要把這張報紙辦成一個什么樣的報紙呢?有人建議他走大眾化路子,但劉京在幾經權衡之后,決定另辟蹊徑。至今,劉京都要為自己當初的選擇和堅持感到慶幸。“沒有人能準確地看到未來,但對未來高屋建瓴般的把握,需要智慧與遠見。”
今天,當我們回過頭來,再看劉京所走過的歷程之后不難發現,這一切都歸功他內心深處的那顆大愛無疆的公益之心。{分頁}
對話劉京:未來中國需要公益
《中國商人》:為什么想起要創辦一份公益類的報紙?
劉京:我們國家還沒有一套完整的有關公益類的理論體系,在這方面也沒有系統的實踐方面的總結。面對公益,我們像所有的人一樣,是一張白紙,創辦《公益時報》就是想在中國傳播一種公益理念。21世紀的中國需要公益,未來的中國更需要公益。
《中國商人》:中民安園目前業務范圍在哪些地方?
劉京:目前,中民安園正與全國多家經營性陵園企業洽談投資事宜,其中包括深圳、廣州、哈爾濱、武漢、南昌、成都等地區的陵園項目。根據中民安園業務拓展計劃:中民安園的殯葬專案2008年底預計將達到20個左右,到2009年底預計將達到40個左右,到2010年底預計將達到50個左右。
現階段,國內大部分的公墓經營主體屬于國有性質,由各地民政部門經營管理。隨著殯葬市場、殯葬行業的改革深入及民營資本的不斷進入,國有及民營的公墓、陵園項目相互競爭局面逐漸凸現。
《中國商人》:企業公民是一個什么樣的組織?你擔任何種職務?
劉京:“企業公民”概念屬于一個社會文化范疇,是指一個公司將社會基本價值與日常經營實踐、運作和策略相整合的行為方式。企業是社會的細胞,社會是企業利益的源泉。企業在享受社會賦予的條件和機遇時,也應該以符合倫理、道德的行動回報社會、奉獻社會。“企業公民”這一概念蘊含著社會對企業提出的要求,意味著企業是社會的公民,應承擔起對社會各方的責任和義務。
對于那些勇于承擔社會責任,以集體的智慧和勇氣持續改善商業環境和商業生態。為自己創造價值的同時服務于社會和環境,在解決社會和環境問題的過程中貢獻自己的力量。這樣的企業才算是企業公民。
目前,我任該委員會常任副會長。
《中國商人》:中民安園將以什么樣的模式運營?
劉京:現有市場狀況下,公墓企業吸收外部投資者建立多元化股權結構引入增量資金,做大做強企業已成為公墓行業的發展方向。基于市場發展,中民安園的業務發展重點在于民營公墓投資并參與國有殯葬項目的改制。原則上收購合作企業不低于51%以上股權。
在管理體制上中民安園按照公司法的規定只對所收購企業、公司的重大問題進行表決,不直接參與企業、公司的管理。日常經營由公司董事會領導下的法人代表及公司管理層負責。初期派出2-3名董事,協助所收購企業完成與上市公司各業務部門的整合接口工作。合作企業按上市公司要求統一企業財務核算體系和企業形象。對法人代表實施資本增值目標考核。合作企業的日常經營,人財物決策事宜由公司的法人代表和管理層根據實際情況自主決定。
合作方面有三種:一、現金方式。希望直接獲利的原企業股東或資金遇到困難的企業。快速地改善企業現金狀況,增加企業的現金流,且無任何的風險性;二、股票方式。期望得到投資增值的合作企業。中民安園將以股票置換股權方式與合作企業股東合作;三、股票加現金方式。原企業股東可以得到現金及股票, 可以直接獲利,還可以享有上市公司股東待遇。
《中國商人》:當年離開北京時,有沒有想過到還會回到北京?
劉京:想啊。做夢都想。你想想,一個人在北京生活得好好的,突然之間,什么都變了。又回到了陜西農村。這在當年政治氣氛濃厚的年代,不僅受人歧視,甚至連普通的尊嚴都沒有。
《中國商人》:當初成立中國慈善排行榜時,能想到有今天如此的影響力嗎?
劉京:有些東西我們只是努力在做。至于回報有沒有,或者說有多大的回報,有時,我們真還沒有計較。一些意料之外的收獲,或許才是真正的收獲(笑)。
《中國商人》:經營性墓園已成稀缺資源,它的前景有多大?
劉京:目前,國家已停止審批新的經營性墓園項目,現有的經營性墓園已變成稀缺資源。中民安園所從事的投資收購殯葬業務,在未來有著巨大的增值空間。中民安園通過香港上市整合資源,這對于中國殯葬行業有重大意義。此外,中民安園將會成為亞洲唯一一家殯葬行業的上市公司。
在未來的3-5年時間,中民安園預計將完成50個陵園項目的收購。遠期市場規模將達500億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