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心 廣州商學院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科技創新驅動的新經濟正蓬勃興起,這要求教育領域探索新育人模式以適應這一需求。面對挑戰,高校亟須整合學界與業界資源,加速數智化財務人才的專業建設,以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新型會計人才。
在此過程中,學界與行業企業的協同創新育人非常必要。應依托現代信息技術,促進其與財會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通過校企合作機制靈活調整課程,確保教育內容與區域人才需求精準對接。這將提升高職院校服務產業轉型升級的效能,并開創高等職業教育與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路徑,推動高職學校與行業企業共同培育現代化建設人才。
傳統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面向崗位不聚焦,教學內容與崗位需求脫節。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加速,以及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的普及,傳統會計人才的培養與企業實際需求漸行漸遠,具體表現如下:首先,專業設置與崗位需求不匹配,傳統會計專業課程難以滿足數字化商業企業的新要求。其次,課程體系落后,當前會計教育缺少大數據財務分析、財務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商業智能與數據可視化等相關課程。最后,知識點陳舊,實踐操作部分更新緩慢,導致學生畢業時所學可能已過時。
傳統會計人才雖儲備豐富,但數智化會計專業人才卻十分稀缺。據財政部數據,我國擁有初級會計資格者577萬、中級217萬、高級僅18萬,顯示出會計人才供給以初級為主、中高端人才明顯不足。當前社會評價會計人才仍側重會計實務能力,雖能緊跟財稅會計改革和經濟業務要求,反映最新財稅政策變化,卻忽視了數智化時代對會計信息處理能力的考量,導致現有會計人才的知識技能難以滿足新業態要求。隨著產業變革加速,企業數字化轉型步伐加快,對人才需求的層次也隨之提升。因此,高校人才培養轉型刻不容緩,需緊密依托現代信息技術,與財會專業教育深度融合,通過校企協同育人機制靈活調整課程,實現人才培養的順利轉型。
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不高,使得校企合作難以維系。學校與企業作為兩種不同性質的機構,在合作中面臨三大核心挑戰:其一,合作模式常依賴“聯合”“共建”等形式,缺少系統的組織章程和紀律規范,容易變得松散,管理難度大。其二,校企間缺乏有效的組織架構來協調管理層次的差異,導致執行力不足,合作效能受限。其三,目標不一致,缺乏共同驅動力。校企雙方各自追求不同目標,難以形成合力,制約了合作效果的進一步提升與拓展。
數智化財務人才的培養現狀
當前,國內一些高校已開設智能會計(財務)專業,課程體系雖在傳統會計基礎上融入了計算機科學、智能會計、數據挖掘、機器學習、大數據分析與可視化等課程,但仍存在技術與會計融合不足、課程體系缺乏系統性的問題,導致專業發展滯后于行業需求。
此外,部分高校因教育觀念保守或資源有限,難以有效推動改革。人工智能在推動經濟變革的同時,也對會計領域產生影響,財務人才在具備會計業務能力的基礎上,更需強化數據分析、智能技術在業財融合中的應用能力。因此,高校亟須整合學界與產業資源,加快數智化財務人才專業建設,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的新型會計人才。
數智化財務人才校企協同創新的培養路徑
精準對接企業,聯合共建專業。校企合作的關鍵在于共建專業體系,緊密貼合產業發展需求。學校應以服務產業為導向,將產業鏈與崗位群緊密對接,以此引領專業建設。通過專業與產業鏈中各崗位群的精確匹配,確保人才培養與崗位能力標準高度契合,滿足產業集群對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合作過程中,校企雙方基于行業需求、人才分級模型和專業標準,共同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并圍繞這一目標構建雙主體協同育人的專業建設方案。
聚焦核心崗位,優化課程體系。人工智能在推動經濟變革的同時,也對會計領域產生影響。職業能力分析顯示,中大型企業對新興崗位如財務共享、眾包財務服務,業務財務、管理會計、戰略財務等需求激增。針對數智化會計專業人才面向的崗位和職業發展路徑,學校應依托現代信息技術與財會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聯合企業,聚焦人才培養需求。從崗位職業能力分析出發,針對現代企業新興的共享(眾包)財務服務、業務財務、管理會計、戰略財務等崗位,構建專業課程體系,并制定專業教學標準。再以教學標準為引領,融入企業核心崗位的專業能力,確定課程教學內容,培養能夠將會計學理論與共享服務、智能財務等新模式新技術相結合的業務核算、會計監督、資金結算、財務分析等數智化會計專業人才。
師資共建共享,優化師資隊伍。打造一支融合學校教師與企業導師的互補性專兼職教學團隊,這是校企專業共建的基礎,也是共育數智化會計專業人才的核心。基于數智化會計專業人才的崗位需求和職業發展路徑,從崗位職業能力分析入手,構建以共同利益為紐帶的校企師資共建共享模式。通過精準對接企業,由企業提供師資研修、頂崗實踐、企業導師服務及師資培訓基地等資源,使企業導師能夠幫助學校專業與課程建設,促成學生成長,同時,教師也能為企業的技術革新貢獻力量。
構建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數智人才培養機制,核心在于產教融合,實現教育與產業的無縫對接、資源共享及優勢互補,以培養適應經濟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針對數智化財會領域的新趨勢,特別是新興的共享(眾包)財務服務組織,可進行精準的人才定位與培養方案設計,重點培養以下幾方面能力:一是業務核算能力,能在共享服務框架下高效處理海量財務數據;二是會計監督能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強化內部控制,確保財務信息真實合規;三是資金結算技能,熟悉并有效運用電子支付、區塊鏈等技術優化資金管理;四是財務分析洞察力,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深入的數據挖掘與分析,為企業戰略決策提供支持。為實現這一目標,學校可與行業領軍企業深度合作,共建實訓基地、聯合課程及雙導師制,確保教學內容前沿,促進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培養復合型高端技能人才。同時,加強創新思維與跨文化交流能力培養,以應對全球化財務管理的多元挑戰,為財經領域的持續進步貢獻力量。
搭建校企專業共建合作平臺。校企共建云財務智慧學習中心,利用大數據云管理平臺,創新學習場景和方法,優化建構主義教學環境,建設一體化教室和校內仿真實習基地。具體措施包括共建校企協同教學交流中心、業財融合實踐中心,以提升教學實踐質量;同時,共建創新創業教育中心和職業素質培訓中心,以提高學生就業率和職業素養。
高校應整合學界與業界資源,與企業合作培養數智化財會人才。從“專業、課程、師資、機制、平臺”五個維度創新傳統會計人才培養模式,以產業發展為導向,對接產業鏈和崗位群,引領和促進專業建設。通過搭建合作平臺、構建數智人才新機制、實現師資共建共享,聚焦核心崗位、優化課程體系,提升高職學校服務產業轉型升級的能力,推動高職學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現代化建設所需人才。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