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新凱 北京外國語大學
在雪球平臺,普通股民和成熟股民在話語風格上呈現出鮮明的對比。通過對雙方超過兩百萬條帖子的深入分析,我們發現了他們在時間視角、情緒表達以及風險認知等多個維度上的顯著差異。成熟股民在情緒調節方面展現出更高的能力,他們傾向于以更加平和的心態面對市場波動。在理性思考的基礎上,善于運用邏輯分析來指導投資決策。此外,在金融術語的使用上,成熟股民顯得更為多樣和熟練。通過這一分析,我們得以更深入地洞察股市中不同投資群體的行為特征,為投資者自我提升和市場監管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數據來源
投資者語料來自雪球(https://xueqiu.com),這是一個知名的中國股民線上社區。我們收集了共計2,389,526條帖子,在排除公司公告和財經媒體內容后,重點關注股民之間的互動。所收集的數據包括帖子內容、用戶信息等,其中用戶信息包含有各種身份認證,這些認證有助于我們對不同類別股民的語言框架進行對比。
在我們的分析中,主要比較了兩個用戶群體:普通股民(未認證用戶)和成熟股民(獲得“雪球十年知己”稱號,通常被視為新手投資者的標桿)。普通股民總共發布了2,385,960條帖子,而成熟股民則發布了3,566條。普通股民往往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較少顧及社會影響。這種不受約束的風格為理解典型投資者情緒和行為提供了寶貴資源,包括他們更為非理性的方面。相反,成熟股民作為經過認證的用戶,因其在雪球社區中的貢獻和影響力而受到認可。他們代表了成熟投資者,通常分享具有教育意義的見解和理性分析,其帖子成為有紀律投資話語的基準。
研究設計
在探索股民的語言框架時,我們發現,話語參與者及其價值觀構成了語篇的內部指示中心(inside-deictic-center,簡稱IDC)。與此相對,語篇中的其他元素則被視為指示中心以外的外圍成分。詞語與指示中心的距離,通過其在語料中出現頻率的倒數來衡量。簡而言之,距離越短,表示該詞與指示中心越接近,意味著使用頻率越高,影響力也更大。
我們將股民的語言框架劃分為三個維度:時間維度、價值維度以及空間維度。
時間維度聚焦于股民在討論投資決策時所涉及的時間視角和時間框架的運用。價值維度則深入剖析了股民在投資討論中所體現的價值觀念,以及他們對投資目標的獨到見解。在價值維度中,我們又進一步區分了投資價值維度和風險認知維度,以更全面地理解股民的價值取向和風險意識。
空間維度則著眼于投資者在討論中,對不同市場環境和政策背景的關注程度。在空間維度中,我們進一步細分為金融機構和金融產品兩個子維度,以更細致地描繪股民的投資視野和關注點。
研究流程和語料分析
股市復雜多變,投資者的每一個決策都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為了更深入地理解這些因素,特別是語言框架如何影響投資者,我們開展了這項研究。研究流程如下:
數據收集與整理階段,我們從雪球平臺搜集相關語料,并進行了初步清洗和分類。
隨后進入詞頻計算階段,我們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股市實義詞,對其進行詞頻統計。在此基礎上,以詞頻的倒數作為衡量詞匯與內部指示中心距離的指標,該指標反映了語言框架對投資者的刺激強度。
最后,在多維度框架比較階段,我們結合投資者語言框架的時間、價值和空間三個維度,將普通股民與成熟股民的語言框架進行對比,剖析了兩者在不同維度上的特征與差異。
圖2展示了在時間、價值和空間三個維度上,不同股民組在投資行為、關注點和詞匯使用上的差異。灰色區域代表成熟股民組的語言框架,而綠色區域則代表普通股民組的語言框架。圖中進一步標注了普通股民組相對于成熟股民組的偏弱詞框架(藍色)和偏強詞框架(紅色)。從圖中可以看出,不同組別的股民在投資決策、關注點、風險認知和金融產品選擇上的表達方式及其背后的行為傾向存在顯著差異。
投資者時間視角、投資價值觀風險認知及依賴因素概覽
投資者時間視角方面,普通股民較少討論長期或過去的經歷。這可能與他們投資經驗不足、缺乏對歷史趨勢的理解有關。他們更傾向于追逐短期收益,忽視了過去對未來的潛在影響。這種短視行為體現了其投資決策中的非理性傾向。而成熟股民則更傾向于使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綜合時間表述。他們對長期投資的思考更為深入,展現出成熟的時間觀念和對歷史數據的敏銳理解,這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管理風險并優化投資組合。
在投資價值觀與風險認知上,普通股民的帖子中頻繁出現“漲停”“止損”“主力”等投機性術語,顯示出他們對短期收益和激進策略的強烈關注。相比之下,“股息”“護城河”“復利”等與可持續投資相關的術語則出現頻率較低,反映出其投資方法傾向于高風險、高回報。而成熟股民則更注重投資的長期回報和價值增長,他們常用“分紅”“市盈率”“現金流”等金融術語,表現出對低風險、高穩定性投資策略的偏好,并在風險認知上展現出規避短期市場波動的傾向,注重通過分散投資來降低風險。
投資者依賴方面,普通股民常提及如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證監會)等監管機構和市場重要參與者,顯示對外部權威的過度依賴,這可能影響他們在市場中的獨立行動,凸顯其在投資決策中情感和心理成熟度不足。
投資者語言差異:風險認知與策略對比
在股市投資領域,投資者的語言框架揭示了其風險認知與投資策略的不同。觀察發現,普通股民對于逆周期、避險型金融產品,如債券、存款的理解較弱。他們的討論多集中于高風險資產如“股票”,這顯示出他們在風險管理上的不均衡,易受市場波動影響。
成熟股民則表現出對金融產品多樣性的深刻理解。他們在交流中廣泛涉及債券、保險、基金、理財等多種資產類別,彰顯了投資組合配置的專業性。同時,他們對“低風險”產品的重視,也體現在傾向于通過構建穩健的投資組合,以實現風險最小化和收益穩定化。
分析顯示,雪球平臺上的普通股民和成熟股民在語言表達上存在顯著差異。普通股民話語往往沖動、情緒化,側重于短期收益與激進策略,而成熟股民則展現出更強的情緒控制能力,他們的語言透露出長期視角與平衡的投資理念,體現了更為成熟的投資策略。
通過分析投資者的語言框架,我們能更深入地理解其行為驅動力。這不僅對于改善投資者教育具有指導意義,也有助于提升市場的整體穩定性。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