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傳章 山東能源集團有限公司
在全球能源結構調整與低碳發展趨勢加速的背景下,我國發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諸如《“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及《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旨在引領能源產業邁向綠色、低碳、高效之路。這些文件明確指出,加速能源清潔化與智能化進程,對于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及有效應對氣候變化至關重要。國有能源企業作為產業的中堅力量,在保障能源供給與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承擔著實現“雙碳”目標的重任。
面對資源日益緊張、科技創新力有待提升及市場競爭加劇等挑戰,國家政策反復強調,國有能源企業必須通過產業結構優化、技術創新能力增強及綠色低碳轉型,來應對新時代的種種考驗。面對上述挑戰,國有能源企業需積極采取行動,通過加強技術創新、優化供應鏈管理和制定有效的人才發展戰略,以促進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能源產業發展特點
我國能源產業發展呈現出如下特征:
資源依賴性強。能源產業依托于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傳統化石能源,這些非可再生資源在全球能源消費中占據重要地位,直接決定了能源行業的生產模式和供應鏈結構。盡管新能源逐漸興起,但化石能源在短期內仍保持其主導地位,凸顯了能源產業對自然資源的深度依賴。
科技創新驅動。科技創新是能源產業進步的關鍵引擎,尤其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開發新型能源方面表現突出。技術進步促進了傳統能源開采與利用效率的雙重提升,有效降低了能耗。同時,智能電網、儲能技術等新興技術的應用則顯著增強了能源傳輸與存儲的靈活性和安全性。這一系列創新優化了能源生產效率,加速了能源行業的智能化和數字化轉型,確保了能源供應的穩定性。
政策導向明顯。國家政策在能源產業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國有能源企業影響尤為顯著。政府通過制定并實施一系列支持性政策,為企業指明了發展方向,助力其應對市場的復雜多變。同時,政策也著重鼓勵技術創新,推動企業研發新技術,以期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和減輕環境負擔。隨著國家戰略的調整,國有能源企業能夠靈活調整自身戰略,確保與國家經濟發展目標保持高度一致。
國有能源企業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資源價格波動頻繁,市場競爭日益加劇。國有能源企業首先需要應對的是全球能源資源價格頻繁波動的挑戰。石油、天然氣等大宗能源商品價格易受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及供需關系變動的影響,這種不確定性直接沖擊企業的盈利穩定性和經營安全。價格下跌會大幅削減國有企業利潤,進而可能導致投資計劃受阻或取消;價格上漲則帶來成本攀升和消費者抵觸情緒加劇等問題。此外,能源價格波動還波及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在與國際能源巨頭的競爭中,價格波動可能削弱國有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和全球定價權。同時,全球能源市場的日益開放與多元化,使得外資和民營能源企業紛紛涌入,特別是在新能源板塊,國有企業面臨的競爭態勢愈發激烈。
新興技術研發投入不足,過度依賴傳統能源生產方式。在全球能源技術快速創新和能源結構轉型的大趨勢下,國有能源企業面臨新興技術研發投入不足的問題,這對企業的長遠發展構成了嚴峻挑戰。相較于國際能源巨頭在新能源領域的大力投資,國有能源企業的研發資金和技術力量仍偏重于傳統化石能源的開采、運輸和利用。依賴傳統能源生產模式,使企業難以迅速適應新能源技術的發展步伐,尤其在風能、太陽能、氫能及儲能技術等前沿領域,國有能源企業明顯落后。全球范圍內,隨著對低碳經濟和可持續發展重視程度的提升,能源行業正逐步向清潔能源轉型。在此背景下,國有能源企業仍主要依賴煤炭、石油等高污染能源,而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復合型人才短缺,制約能源企業創新發展。當前,國有能源企業面臨人才困境,尤其缺乏兼具多領域知識的復合型人才。企業內傳統技術人員多專注于煤炭、石油等傳統能源的采掘、工程及管理,而對于新能源、信息技術及數字化轉型等領域的知識與實踐經驗則相對匱乏,這不僅限制了企業在技術創新上的突破,也阻礙了其向現代化管理和國際化運營的轉型步伐。隨著能源行業全球化競爭的加劇,以及技術變革和產業升級的迫切需求,復合型人才儲備的不足使國有企業在應對國際市場變化和技術進步時顯得力不從心。缺乏足夠的專業技術人才和創新型管理人才,導致企業在實施先進技術、優化生產結構及拓展國際市場時,戰略指導和執行力均顯不足。
推動國有能源企業
產業發展的建議
優化供應鏈管理能力,增強上下游協同合作。提升國有能源企業整體競爭力,關鍵在于優化供應鏈管理。為此,企業應著手構建高效靈活的供應鏈體系,確保資源從開采到加工、銷售各環節順暢銜接。首要任務是加強與上下游的協同合作,與供應商和客戶建立穩固關系,保障原材料供應穩定,同時控制成本。此外,企業應推進供應鏈數字化管理,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實時監控資源流動和庫存,增強市場波動應對能力。長遠來看,企業還需與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規劃供應鏈發展,促進資源共享和信息交流,優化生產與需求匹配,降低庫存風險和運營成本,以此提升企業在產業鏈中的影響力,促進資源高效利用,增強市場應變能力。
加大技術研發資金投入,推動能源生產技術升級。推動國有能源企業產業發展,關鍵在于加大技術研發資金投入,促進能源生產技術升級。鑒于全球能源格局的轉型和新能源技術的快速發展,國有能源企業需擺脫對傳統能源生產方式的依賴,積極引進和研發先進能源技術。為此,企業應設立專項研發基金,集中資源投向風能、太陽能、氫能、儲能等新興技術領域,加速技術革新。同時,可建立創新研發中心,吸引國內外頂尖科研團隊和技術人才,培育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在技術研發過程中,企業應注重傳統能源的高效利用與新能源開發的結合,通過技術整合,實現能源生產的多樣化和清潔化轉型。
加大產學研合作力度,完善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國有能源企業為實現長期創新驅動與技術進步,需強化與高校及科研機構的合作,構建高效產學研合作機制。企業應同國內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長期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共同開發新技術和新工藝,加速科研成果的產業化應用。這種合作模式使企業能獲取前沿技術資訊,并利用學術界的創新力,加速技術突破。同時,企業需完善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注重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此外,企業應建立健全的內部人才培訓體系,定期舉辦技術交流、崗位輪換和國際研修,以提升員工的技術與管理能力。針對新能源領域,國有能源企業尤其需要引進具有跨學科背景及國際視野的高端人才,以應對市場需求的快速變化和技術發展的新趨勢。
國有能源企業在應對資源依賴、市場競爭和技術創新等多重挑戰之際,也迎來了轉型升級的契機。隨著全球能源結構的演變和國家政策的不斷扶持,這些企業有望通過優化管理、加強研發和人才培養,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未來,國有能源企業需要更加重視綠色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開發,積極參與全球能源治理,以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