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蔚 福建經濟學校
供銷社作為擁有悠久歷史和廣泛基層組織優勢的合作經濟組織,在國家促進城鄉物資交流、宣傳貫徹農村經濟工作方針政策、構建農村流通體系及三農服務體系中扮演著關鍵角色。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決定》的發布,明確了供銷社在新時期三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獨特作用,標志著供銷社改革邁入了一個全新的探索與發展階段。
福建省社有企業改革發展現狀
近年來,福建省供銷合作社以社有企業改革發展為切入點,認真貫徹中央11號文件和省委6號文件精神,充分發揮社有企業在經營服務體系中的重要作用,持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顯著增強了企業的經濟實力及社會服務能力。
全省系統社有企業主要分為四類:一是實力龍頭企業,其中包括3家國家級和30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共計33家;二是維持原狀企業,這部分企業因人員眾多、歷史負擔重,難以推進產權制度改革,仍沿用原有體制運行;三是歇業狀態企業,主要涉及部分商貿流通領域中小企業,因經營不且債權債務問題未解決而處于歇業;四是開放辦社企業,全省系統已吸納125家企業。通過與龍頭企業合作,并吸納社會涉農組織、專業合作社、個體工商戶及農戶加入,形成了多樣化的經濟聯合體,構建起廣泛的經營服務網絡。
截至2023年,福建省9個市、63個縣(市、區)已成立社有資產管理委員會;7個市、51個縣(市、區)成立社有資本投資運營平臺。全省全資和控股企業共1037家,資產總額153.2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11億元,增長3.6%;全省系統社有企業實現營業總收入162.4億元、利潤總額4.15億元,分別同比增長33.4%、17.3%。福建省供銷社榮獲2023年全國供銷社系統綜合業績考核省級優勝單位一等獎。
福建省供銷社社有企業近年來能逐步克服困難,主要得益于持續的改革。然而,部分企業仍面臨諸多挑戰和問題,反映出改革改制工作尚需進一步深化。因此,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以改革為手段,解決制約企業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福建省供銷社社有企業發展的SWOT分析
內部優勢分析(S)
基層網點寬廣,社會政治功能突出。供銷社作為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綜合性合作經濟模式,已成立70余年,成為推動農業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其基層網點廣泛分布,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力支持。步入新時代,供銷社不斷適應經濟發展需求,調整結構,創新服務方式,積極構建政府與農民之間的溝通橋梁,促進“三農”工作的深入與持續發展。此外,供銷社還發揮著維護社會穩定、聯結城鄉的特殊社會政治功能。
組織構架完備,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福建省供銷社自1952年成立以來,即肩負起對全省供銷系統進行計劃、組織、指導、協調、服務、監督及教育培訓的重任。目前,全省供銷社體系包括9個設區市社、1個平潭綜合實驗區社、69個縣級社、938個基層社以及超過10230個各類經營服務網點。為深入貫徹中央及省委關于供銷社綜合改革的文件精神,福建省供銷社積極指導全省供銷合作社系統,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并參與、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及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產業結構完整,經營成效全國領先。供銷社經營業務廣泛,覆蓋農業生產經營和城鄉生活各領域,橫跨一、二、三產業,兼具城鄉雙向服務功能。福建省供銷社緊扣鄉村振興戰略,秉承為農、務農、姓農的宗旨,全力推進深化改革與創新發展,并取得了顯著成效。2023年,全省系統實現銷售總額5026.08億元,同比增長13.88%。在全國供銷社系統綜合業績考核中繼續名列前茅,鞏固了其第一方陣的地位。
內部劣勢分析(W)
企業發展不平衡,聯合帶動力有待提高。除福農集團外,其他社有企業多規模小、實力弱、市場競爭力不足,難以形成行業集聚效應及帶動作用。企業間聯合合作與資源整合尚待加強,未能構建有效的連鎖經營機制及優勢互補的服務產業鏈,與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核心需求及綜合平臺定位尚有差距。
管理體系不健全,管理制度有待完善。企業內部架構及人員結構需進一步優化,管理制度、崗位職責、規章流程均需明確與規范,以提高工作效率。當前,企業雖業務拓展迅速,但管理制度建設滯后,執行不力,存在重投資輕管理的傾向,且企業行政化、機關化問題仍存在。
業務結構較單一,市場開拓力有待增強。多數社有企業仍存在“守攤子,過日子”的傳統觀念。如農資企業經營結構單一,自有品牌匱乏,對上游優質資源的獲取和下游渠道的掌控能力薄弱。面對化肥農藥零增長、傳統農資市場萎縮及農資儲備業務下滑的趨勢,如何確保并提升農資企業的經濟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日益嚴峻的挑戰。同時,城市建設導致部分資產面臨政府拆遷、收儲,資產存量持續減少。加之電商沖擊,實體店面經營收益下降,進而影響租金收入,使得依賴資產租賃的企業利潤不斷縮減。
人才缺口較明顯,梯隊建設有待重視。企業職工隊伍面臨年齡偏大、知識結構陳舊,開拓創新能力欠缺,思維方式和管理能力未能適應市場變化及企業發展需求,尤以缺乏市場運營、技術鉆研、管理策劃的復合型人才為甚。董監高及財務人員職責履行尚待加強,其專業思維、素養及技能在應對市場變化時顯得力不從心,尤其在處理重大項目與任務時,更顯得捉襟見肘。
外部機會分析(O)
國家重大政策給予支撐。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對實施鄉村振興進行了全面部署。供銷社作為農村經濟服務體系的重要支撐,在新政策支持下,積極探索經營、服務、管理等方面的改革與創新,持續鞏固其在農村經濟建設中的核心作用。
農村小康建設需求迫切。當前,我國已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正邁向第二個百年目標。黨的十九大及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均強調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因此,全系統需緊緊圍繞“三農”工作大局,以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農民富裕富足為中心,增強機遇意識、服務意識、創新意識,加快建設為農服務的合作經濟組織,推動農村小康建設,這是我們當前的責任與擔當。
省內發展規劃明確方向。2021年《福建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包括發展數字經濟、做大做強海洋經濟、培育壯大綠色經濟、加快建設特色現代農業等,為供銷社工作指明了方向。這些要點與供銷社主責緊密相關,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在此基礎上,供銷社應深化各項工作,為農民謀福祉、推進供銷社向智慧型、智能型、創新型的特色綜合性經濟組織發展。
外部威脅分析(T)
供銷社組織性質界定較模糊。供銷社作為事業參公性質單位,主要運作費用來自財政支持。由于其半政府半市場的特殊形式,下屬企業在組織框架、運營和決議等方面受政府機關影響較大,未能完全按市場規律經營管理企業。這種體制對農民生產、生活指導意義有限,帶動和幅射效應明顯不足。同時,供銷社在人才引進和晉升機制方面存在較多問題。此外,由于歷史原因,許多下屬企業在改革過程中轉入其他領域,偏離了農業農村市場主業,導致服務三農工作進展緩慢,成效不突出。
供銷社所有者身份認定模糊。在變革歷程中,供銷社的所有制結構逐步演變,農民對供銷社的認同與歸屬感逐漸減弱。部分基層單位對供銷社資產歸屬權的問題仍未明晰;農民與供銷社間溝通不足,相互理解欠缺,導致新政策措施在實施過程中常遇阻礙,難以有效落實。此外,供銷社作為合作經濟組織的特殊身份,在其職能履行中易遭遇管理與執行力度不到位的問題。高效推動三農工作,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
社有企業面臨強大競爭對手。進入新時期,供銷社在中央政策扶持下,大力推進轉型變革,積極探索為農服務的新業態與新模式,將重心投入到電子商務、冷鏈物流、再生資源利用等非傳統領域。盡管供銷社在農村渠道具有優勢,但這些領域近年來市場熱度持續高漲,眾多企業競相涌入。相比之下,供銷社在技術、管理人才及知名度方面存在明顯短板,因此面臨著巨大且前所未有的外部競爭壓力。
農資商品經營風險持續增加。農資價格持續大幅上漲,導致儲備期間市場價格異常波動頻發,存在價格倒掛風險,增加了農資主營業務的盈利難度。同時,農資儲備布局不均衡,倉儲位置偏離交通干線,設施陳舊老化,致使物流成本上升,儲備投放面臨壓力。此外,企業負債率高,“兩金”占比過高,不僅影響了企業運行效率,也削弱了盈利能力,導致資產負債率偏高。
福建省供銷社社有企業可持續發展SWOT矩陣分析
針對福建省供銷社社有企業,我們進行了內部優勢與劣勢,外部機會與威脅的客觀分析,并據此構建了SWOT矩陣,從而為福建省供銷社社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規劃出四種戰略方向,如圖1所示。
基于這些戰略分析,我們進一步提出了未來的發展建議:
在強化制度管理中建立機制。建立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是社有企業改革的目標,為此,要促進社有企業將加強黨的領導與完善公司治理相結合,建立高效、協調、制衡的公司治理機制,確保各部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要重視制度的修訂完善與業務流程的規范優化,以增強執行力。同時,平衡規范與發展、發展與安全的關系,強化流程控制、管理提升及審計監督,構建層層防線,牢牢守住安全底線和常態化安全生產。在落實制度的過程中,應著力提升企業治理與管理水平。此外,社有企業必須轉變觀念,摒棄自我封閉、單打獨斗的模式,堅持開放辦社原則。以資本為紐帶、市場為導向,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推動不同層級、不同地域和系統內外的合作,著力培育行業龍頭企業和具有供銷特色的產業集群。
在抓好主責主業中夯實基礎。要緊扣“固本強基、夯實基礎”的目標,主動擔當作為,強化鞏固主營業務。利用供銷社合作經濟的優勢,開發適應市場需求、體現供銷特色的新型業務和產品;依托福建省地域特色,持續打造“福茶”“福果”“福米”“福水”“福菜”等“福”字號系列特色農產品。通過探索新模式、加強系統內外合作,資源整合、共享信息,形成合力,促進產品多樣化,擴大銷售網絡。同時,優化社有資產租賃工作,確保通過有形市場進行公平、公正、公開的資產招標,做到程序合規,手續合法,以保障社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在抓好為農服務中樹立形象。立足“三農”,在鞏固傳統業務的基礎上,根據市場需求與農民需要,轉變經營方式,拓展為農服務領域。通過項目帶動,增強社有企業實力,提升市場競爭力。圍繞“三農”工作大局和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努力提升服務能力,持續優化金融服務、物流服務及生產一條龍服務等農業社會化服務。同時,牢固樹立供銷品牌形象,加大農產品展示展銷宣傳力度,提升為農服務的綜合能力,提高在農業生產領域的知名度,確保為農服務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暢通無阻。此外,要加強服務企業意識,發揮好溝通協調的橋梁紐帶作用。
在抓好項目建設中增強后勁。積極推動社有企業參與市場競爭,實現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對于市場化程度高、競爭充分的社有企業,可在全面評估后實行承包經營,以提升其市場競爭力。圍繞供銷社主責主業,需因地制宜,找準突破口和落腳點,利用現有優勢,針對供銷特點規劃并實施一批社有企業重點項目,同時加速在建項目進度。此外,應建立社有企業財務、投資、產權管理等信息系統,促進信息化與監管業務的深度融合,提高監管效率。具體推進中,包括中央廚房、閩菜預制菜、集采集配、冷鏈物流、農資倉庫及信息系統等項目,要充分發揮有效投資的關鍵作用,通過項目的示范引領,持續增強社有企業發展后勁。
在加強人才培養中激發活力。企業發展的核心在于人才,堅持人才興社、人才興企戰略,加強人才培育和引進,構建高素質企業員工隊伍至關重要。為提升社有企業經營管理水平,需積極探索市場化的人才選用、考核和激勵機制,并不斷完善企業經營者績效考核體系。優化選人用人機制,既要拓寬渠道引進優秀人才,也要建立健全企業內部人才培養機制,強化人才梯隊建設,合理規劃人才職業生涯,確保既能吸引人才,又能留住人才,持續激發社有企業活力。
供銷合作社的發展歷程有著特殊的文化價值,要堅信其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與創造力,致力于增強供銷合作社人的自豪感及文化建設的使命感,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要堅守為農初心,牢記服務宗旨,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傳承“扁擔精神”“背簍精神”等供銷社紅色基因,積極塑造以“為農、務農、姓農”為核心的新時代供銷合作社文化。同時,加強作風建設,從嚴要求,弘揚“四下基層”“馬上就辦”作風,提升事業心和責任感,激發履職盡責、狠抓落實、干事創業、勇爭一流的工作熱情。突出供銷合作社行業特色,推進理念、制度、機制創新,結合經濟服務與文化服務,融合經營性文化服務與公益性文化服務,提供誠信優質服務,加快品牌培育,持續提升競爭力。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福建省供銷社系統將進一步深化綜合改革、加快創新發展,以苦干實干、拼搏進取的精神,在“三農”服務中發揮更大作用,開創供銷合作事業新局面,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加快新時代新福建建設貢獻更大力量。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