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婁廈姚春瓊哈爾濱商業大學金融學院
隨著環境退化日益加劇,企業也逐漸面臨著平衡生產消費和生態保護的緊迫問題。為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相應企業往往傾向于通過獲得更先進的生產設備、管理經驗和綠色技術,提升綠色創新能力。企業綠色創新是指遵循生態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進行資源節約、污染防治以及回收利用等一系列的軟硬件創新。數字普惠金融的興起,為解決傳統金融體系中存在的問題提供全新契機,讓越來越多的創新企業享受數字經濟紅利。
數字普惠金融是指企業依托區塊鏈、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將數字技術應用到金融活動中。我國的上市企業面臨著較大的資金需求缺口,且融資價格較高。數字普惠金融的完善和推廣,可以進一步降低企業向金融機構融資的門檻和成本,而有關機構依托金融科技,則可以為企業提供差異化金融服務,滿足企業綠色創新的資金需求。
有關數字普惠金融的研究假設
數字普惠金融對企業綠色創新有直接影響。隨著資本市場和數字經濟的發展,數字金融的普惠性正潛移默化地影響企業綠色創新的行為。從綠色創新投入角度看,數字普惠金融降低了企業的融資門檻及信息獲取成本,有利于企業提升融資的便利性。從綠色創新產出的角度分析,數字普惠金融能使企業發揮負債的杠桿作用,在減少投入同時憑借規模效應獲得更大產出,從而促進企業綠色創新工作效能提升。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設1:數字普惠金融能夠顯著提高企業綠色創新能力。
融資約束的中介作用。大多數上市企業因為缺乏可抵押資產和信貸期限錯配,從傳統金融市場獲取融資的難度較大,資金流的狀況將會對企業創新產生影響,導致綠色創新進程因為融資受到嚴重限制。傳統的貸款審批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在推廣數字普惠金融時,金融機構則可以使用數字技術加快貸款審批流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數字普惠金融作為一種全新的金融創新服務模式,通過減少企業的融資限制,提升其研發熱情,進而推動企業實現綠色創新。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設2: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可以緩解和降低融資約束壓力,促進企業綠色創新。
有關數字普惠金融的研究設計
首先,是建立基準回歸模型。為了檢驗數字普惠金融對企業綠色創新的影響,借鑒周雪峰等的研究成果,構建計量模型:企業綠色創新=常數項+系數1×數字普惠金融指數+系數2×控制變量+個體固定效應+時間固定效應+誤差項(1)。
中介效應模型。為深入探析融資約束所起的中介作用,借鑒溫忠麟等的研究成果,構建如下模型:融資約束=常數項+系數1×數字普惠金融指數+系數2×控制變量+個體固定效應+時間固定效應+誤差項(2);企業綠色創新=常數項+系數1×數字普惠金融指數+系數2×融資約束指數+系數3×控制變量+個體固定效應+時間固定效應+誤差項(3)
其中,式(2)檢驗數字普惠金融對融資約束的影響,式(3)檢驗在數字普惠金融和融資約束共同作用下,對企業綠色創新的影響。
其次是選擇變量,被解釋變量為企業綠色創新,選取企業綠色專利的申請量進行測量;解釋變量為數字普惠金融,采用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并取對數作為衡量指標;中介變量為融資約束,需要用融資約束指數來度量;文章選取企業規模、資產負債率、成長機會、總資產凈利潤率、企業盈利能力、企業成長能力、企業成熟度、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等作為控制變量。
文章搜集了2013—2021年中國A股上市企業的面板數據,同時采用地級市層面的數據進行匹配,即以企業注冊地所在城市為匹配條目,將數字普惠金融地級市層面數據與企業綠色創新數據配對。數據來源于國家知識產權局、北大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以及國泰安數據庫。
基準回歸結果。文章使用雙向固定效應模型,回歸結果在表1中顯示。其中,不加控制變量時如列(1),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對綠色專利申請量的基準回歸系數為5.105。之后添加控制變量如列(2),發現數字普惠金融對企業綠色創新依然有正向影響作用且顯著提高,因此假設1成立。
穩健性檢驗結果。首先,將綠色專利數據滯后一期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2列(1)所示,數字普惠金融對綠色創新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其次,將綠色專利申請數量替換為綠色發明專利的申請數作為被解釋變量,結果如表2列(2)所示,數字普惠金融與企業綠色創新之間依然存在顯著的正向關系,說明文章的結果是穩健的。
文章以2013—2021年中國A股上市企業為樣本,構建模型探究數字普惠金融對企業綠色創新的影響,并進一步探討了融資約束的中介作用。結果表明,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能夠顯著提高企業綠色創新績效,且通過了穩健性檢驗;在數字普惠金融促進上市企業綠色創新過程中,融資約束起中介作用,即存在“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緩解融資約束—促進企業綠色創新”的內在傳導機制。
一方面,金融機構應該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不斷開發新產品和新業務,提升數字普惠金融業務的覆蓋廣度和深度。另一方面,政府和銀行應攜手共建良好的融資環境,引導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積極開展數字普惠金融業務。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