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逸茁北京金隅地產開發集團有限公司王麗麗華誠博遠工程咨詢有限公司
基于社會公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各類生產生活資源消耗不斷增加,廢棄的生產、生活垃圾對環境造成的壓力越來越大,如果不采取有效治理措施,則會導致人類社會陷入資源枯竭的窘境,還有可能因此引發各種難以控制的自然災害。在這種大環境下,環境保護工作任重道遠。本著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全社會范圍內推廣低碳經濟在各行各業間達成了共識。同理,在環保的路上,房地產企業與其他高耗能企業一樣,應通過降低項目中的能源消耗來減少給環境帶來的壓力。
低碳背景下房地產經濟管理的機遇
推進房地產行業精細化發展。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大潮中,各地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國內的房地產行業也發展迅猛。基于產業的快速發展,不斷衍生出的能源消耗問題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為抑制這一現象,國家出臺了各類限制性政策,推動城市開發建設方式從粗放型外延式發展轉向集約型內涵式發展。為緊跟這一步伐,房地產相關企業主動行動,深入研究各類建筑資源的利用率,降低行業內能源消耗,減少碳排放,轉變以往低效的發展模式,通過不斷優化行業生態,推動整個行業向精細化發展。
提升房地產全產業鏈效益。房地行業推行低碳化生產模式,可帶動同產業鏈上的相關行業和企業開啟低碳化模式,以綠色發展推動上游產業綠色化轉型升級,拉動下游綠色消費。房地產上下游相關產業鏈條涉及范圍廣泛,上下游產業鏈對于國民經濟也存在著較大影響。
拓寬房地產行業增收渠道。當前,各級政府紛紛為碳交易和碳排放建設相關的市場交易機構,幫助企業綠色發展和低碳經濟轉型,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用經濟效益鼓勵房地產企業積極參與到低碳經濟中來,也為房地產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拓寬增收渠道,通過多元化戰略注入新動能,助力企業發展行穩致遠。
低碳背景下房地產經濟管理面臨的問題
低碳經濟導致成本增加、房價提升。低碳經濟模式下,房地產企業著重于建筑低碳化、智能化、環保化發展,通過引入及應用新型低碳環保技術及材料實現能耗的降低及節能減排的有效實施,這也導致房地產業企業開發成本明顯增加,繼而引發房價提升。
低碳經濟影響房地產短期發展。大量木材的使用,使房地產行業能耗增加,這說明當前房地產行業的發展是離不開能源支持的,能源價格低廉,使用方便,使我國房地產行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低碳背景下,房地產行業如果失去能源的支持,勢必在短期內影響房地產行業的發展。中國建筑節能協會發布的《2022中國建筑能耗與碳排放研究報告》顯示,全國建筑全過程能耗總量為22.7億噸標準煤,全國建筑全過程碳排放總量為50.8億噸二氧化碳,占全國碳排放的比重為45.5%。從這一組數據,既可看出建筑領域碳排放不是一個小數目,也昭示著建筑行業減碳潛力巨大。
低碳背景下房地產經濟如何創新
創新房地產經濟管理模式。低碳經濟背景下,我國房地產企業應以綠色管理體系為方向,堅持與時俱進的管理原則,大力推行綠色產業項目。近年來,由于房地產行業面臨的復雜經濟環境和社會背景,開發投資壓力大,購房需求見頂導致增速下滑。這要求房地產企業勇于邁出改革的步伐,制定綠色低碳的經濟目標,在項目的設計、建造、開發過程中全面應用全新的經營策略,提升企業競爭力。同時,房地產企業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企業的未來,經營者應綜合分析全球房地產行業的發展趨勢,結合我國國情,制定低碳經濟發展策略,推進企業綠色低碳經濟,全面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
以低碳經濟為理念科學規劃發展目標。在推動企業執行發展目標及制定戰略性目標的過程中,需注意以下幾方面:
第一,注重企業的經營發展目標規劃。
第二,在企業戰略性轉型升級過程中,要制定完善的方案,科學面對發展進程中的各種困難。
未來,建筑企業要制定合理的發展目標,將低碳經濟與產業發展相結合,合理安排發展進程與節奏。可將宏觀的大目標細化為若干個小目標,并逐個突破。在這一過程中既要保障公司的健康發展,使公司在逐漸壯大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又要在產業發展過程中降低碳排放量,以實現綠色發展目標。
通過不斷提升人員素質帶動房地產行業快速發展。首先,不斷提升企業員工的工作能力,同時可邀請行業專家授課,夯實技術水平,鞏固專業知識。其次,吸引高技能技術人才,尤其在低碳經濟、綠色發展戰略上有一定經驗的管理人才,通過提升人員素質帶動房地產行業快速發展。
加大對低碳材料與低耗能技術在房地產行業的應用力度。首先,應積極投身到各種與建筑材料相關的技術研究中,不斷探索綠色建筑材料的新技術、新工藝,滿足新型建筑材料在房地產業綠色轉型中的需求,以低耗能、低排放為最終目標。其次,不斷加大對新型環保替代型建筑材料的研發力度,對新型節能建筑材料可及時申請專利,最大程度保障企業利益,并確保最大范圍推廣。
基于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利用已影響到未來的生存環境,我們要充分認識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此過程中,房地產企業經營者也要不斷加大對環保材料和環保技術的研發力度,制定切實可行的階段性發展目標,推動行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