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涂超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蘇州文旅產業如何應用數字技術
2020年,蘇州廣電文化和旅游局在“蘇州旅游發展白皮書”中,把市內所有的A級旅游景區劃分為四大類:
古鎮古街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鎮古街的文化底蘊代表著當地的文化特色和歷史脈絡。平江歷史文化街區和山塘街都是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屬于特殊類型的文化遺產,堪稱蘇州古城的縮影,其遺存了幾千年的歷史文化,集聚了具有江南特色的古老建筑和豐富的人文景觀。
在其運營的微信公眾號中,對景區的“吃、住、行、游、購、娛”分類比較細致,內容比較豐富,大大增加了游客查找的便利性,如對停車場的停放時間、收費標準以及其他交通方式信息提示等。游客不僅可以通過導覽圖的定位功能知曉自己的實時位置,還可以通過美食推薦、網紅店鋪、劇場演出等信息,提供給游客更多的選擇需求。
2021年,常熟沙家浜景區啟動了“橫涇不夜天”大型文旅夜間項目,其表演項目分為《鐵花丹心》《蘆蕩夜色》和《暗戰沙家浜》3個部分,節目內容通過“文化+旅游+光影科技”的實景演出形式生動地弘揚了紅色文化精神,全力打造以樣板戲為特色的紅色旅游IP品牌。
文博場館
文博場館把本身具有的公益性質、研究功能和藏品展示三個部分作為面向公眾的主要特色。隨著AI技術、云計算和5G通信等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文博場館數字化升級改造提供了無限可能。
疫情防控以來,大多數場館廣泛采用了“線下渠道+線上渠道”相結合的新型營銷模式,在文物展現的方式上更加靈活,形成了文物展示數字化、宣傳渠道多樣化、消費群體年輕化、體驗過程沉浸化的態勢。如蘇州博物館(西館)的“蘇色生活館”以時間節氣為主題,以色彩物像為演藝內容,演繹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蘇州生活美學,通過360度全方位的LED屏營造出沉浸式的數智化色彩通感空間。還有的場館運用VR虛擬現實技術、MR混合現實技術的應用等。觀眾戴上由傳感器連接的設備,讓人“身臨其境”,給人全新的沉浸式體驗。通過場館內光與聲的結合,投影映射技術和傳感交互技術的依托,增強了與觀眾的互動性和趣味性。游客還可以通過博物館官網,線上720度“玩轉”文物,了解其內部構造和文化肌理,使游客足不出戶也可以欣賞中國古代傳統的優秀文化。
園林古跡
一座姑蘇城,半部江南詩。蘇州素有“園林之城”的美譽,截至清末時期城內外有園林170多座,現存50多座,其中有9座園林被列入為世界文化遺產。
在蘇州園林旅游公眾號中,游客可以通過各個園林的導覽地圖、全景導覽等功能進行線上搜索和觀賞,拉近了游客與園林的“心理距離感”,給人一種“回家”的感覺。為了控制人流量,景區實行分時段預約方式,可以線上購票,減少現場排隊買票時間,既提升了游客的觀覽質量,又保證了游客的安全。
滄浪亭的《浮生六記》開創了國內沉浸式戲曲演出先例,其中2021年改進的《浮生六記》5.0版,通過設置NPC(游戲角色)增加了更多互動內容,設置多種不同的劇情支線,提供給觀眾更細致的體驗和更豐富的選擇。
山水鄉村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離不開農業農村數字化基礎設施的建設發展。2021年,蘇州市先后發布了《蘇州市數字鄉村建設實施方案》和《關于“十四五”深入推進農業數字化建設的行動方案》,旨在帶動鄉村產業經濟的發展。為了高質量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激發鄉村文旅產業等相關產業經濟發展的新動能,2022年,由蘇州日報報業集團策劃發起的沉浸式融媒行動“蘇鄉播報”在張家港市大新鎮正式啟動,首批30位和美“新”主播“C”位出道,以網絡直播的方式宣傳自己的美麗家鄉,講好家鄉故事,把當地的農業資源、自然資源轉變成鄉村經濟發展的產業優勢,打造網紅旅游景點,吸引廣大游客前來參觀和打卡。
從蘇州A級旅游景區的4個類別可看出,數字技術都得到了一定的體現,但在細節方面(如公眾號內容的設計)做得還不是很完善,數字技術在傳播旅游文化方面深度不夠,文創產品的創新力度還需進一步提升,不能只注重技術層面的炫酷,這很難提升游客的體驗度和獲得感。在實際應用中主要存在下面幾個問題:
缺少語種選擇,缺乏文創特色。大部分古鎮街巷的公眾號雖然都有比較詳明的“吃、住、行、游、購、娛”方面的介紹,但缺少景點介紹的英文或多語種版本,如七里山塘和平江歷史文化街區都是國家首批“歷史文化街區”,每年的國內外游客很多,對于不懂中文的外國游客來說很不方便。此外,七里山塘景區公眾號中的文創產品商店數量不多,產品大多不具有代表性,沒有充分體現當地獨特的文化特色和創新深度。
數字人才不多,服務質量不高。“數字+文旅”新業態成為潮流,然而國內文博場館在數字化建設方面可推廣的樣板卻并不多,一些場館雖使用了虛擬現實技術建立了可視化展廳,但展板文字介紹的內容不是很清晰,游客獲得感不強,文博場館的數字化應用程度不高。在蘇州園林旅游公眾號運營方面,如留園雖有很好的VR體驗效果,但景點內的詩畫和匾額上的字跡看不清,“語音講解”功能選項無法使用,大大降低了游客滿意度。
數字基建不足,農民培訓匱乏。數字鄉村建設存在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的問題,這不利于地域特色品牌的打造。農民對數字化設備使用的能力相對欠缺,不僅包括直播器材的使用,還涉及普通話水平、話語宣傳技巧等,這些問題若得不到解決,會直接影響直播的效果和鄉村文化旅游等相關產業的推廣和發展。
景區數字化技術待升級,游客消費體驗不高。隨著MR、AR、AI等數字化技術在文旅產業中的廣泛應用,推動文旅項目沉浸化發展,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游客的需求。景區的沉浸式體驗館一般都有數字化的體驗設備,但由于受數字芯片技術及視頻分辨率受限的影響,游客長時間帶上“VR眼鏡”后會出現眩暈、嘔吐的感覺,這就降低了游客的獲得感。一些文旅企業目前仍對數字文旅產業深度融合的理念認知不深,缺乏轉型意識,如江蘇省某些景區的文旅產業數字化建設發展緩慢,尤其是在“互聯網+”、AI、5G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上需要進一步升級。
蘇州文旅產業數字技術發展路徑
增加語種選項,突出文創特色。增加公眾號景點介紹多語種選項的同時,還應添加蘇州方言錄入,這樣不僅可以宣傳蘇州的軟文化,還可以讓游客欣賞蘇州方言的情趣。七里山塘又稱“七貍山塘”,景區可以用貍貓作為“導游”,創作七貍山塘數字動畫或游戲類文創產品,通過貍貓的形象帶領游客領略街區景點,聽山塘的歷史故事傳說,穿越到千年前的歷史景象中。
加大人才引進,提升服務質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數字化保護最緊缺的是技術手段,特別是懂技術的人員,博物館需要對館內相關人員進行培訓并積極引進數字化人才。同時與數字型企業合作開發數字化系統平臺,提升文博場館數字化建設和運營水平。園林景區應實現景區檢測系統、運營系統和內部管理系統的統一,擴大景區無線網絡的覆蓋面,完善語音講解功能,提升景區服務質量和游客滿意度。
加快基建建設,加強農民培訓。加快數字基建建設,增加鄉村景區內5G網絡信號強度等“硬件”,深化民眾對鄉村旅游數字化建設的認識,提高鄉村旅游經營者素養等“軟件”,只有“硬件+軟件”,才能更好地為游客提供智慧服務,才有利于打造地域特色品牌,帶動當地農民創利增收。同時,要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如普惠性的技能培訓,掌握互聯網思維和直播技術,以及普通話培訓等。鄉村振興需要涌現更多的鄉村主播,讓農民自己做直播,講好鄉村故事,讓宣傳更接地氣,更有“味道”,更具有感染力。
深化景區與數字企業的合作開發,提升游客沉浸式消費體驗。在提升游客沉浸式體驗方面,數字技術專業人才需要進行更深層次研發,如提高計算機的運算能力和視頻分辨率,滿足游客消費需求。深化景區與數字企業間的開發合作,可以加強對文物的數字化保護,提升游客滿意度。如2020年由故宮博物院、新華社與騰訊集團共同開發了“數字故宮”小程序,通過該小程序可以“一站式”滿足用戶游故宮、逛建筑,賞文物、看展覽等需求;又如2021年,騰訊與敦煌研究院合作,借助科學技術對洞窟壁畫進行數字化保護,使動畫“活起來”,讓觀眾能夠用全新的視角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