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捷隴東學院
一直以來,城鄉收入差距問題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通過提升農民收入來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課題。
當前,我國正在全面開展金融扶貧助力鄉村振興工作,目的在于促進農村地區的發展和農民增收。除了這些政策手段,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成果,也有可能在促進城鄉協同發展過程中發揮一定的作用。
其中,融合了數字技術與普惠金融的創新成果——數字普惠金融就是一個值得探索的業務工具。數字普惠金融的實施不僅具有減貧功能,也有助于通過創新的金融服務和技術手段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為什么要關注數字普惠金融
近年來,隨著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的發展,數字金融業務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數字金融的出現,是通過大數據平臺和算法全面提升社會生產、服務領域運行效率的必然產物,是一項通過提高金融服務質量進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成果。
一直以來,數據、用戶信息都被作為金融機構的關鍵資源,加大金融服務廣度能讓更多個體進入數字金融社會,從而擴大金融服務機構的用戶基礎。從生產關系的演變邏輯來解讀數字金融價值可以發現,在數字經濟時代,無論遠程辦公還是零工經濟都能得以實現,這不僅有利于改善人們的生活品質,也有助于帶動行業與宏觀經濟的發展。在此形勢下,很多小額高頻的支付模式不斷興起,使數字金融迎來黃金發展時期。
當前,我國各領域的數字化發展水平不斷提升,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能否在優化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中發揮系統性的基礎作用呢?
這個問題必將受到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為了系統剖析普惠金融事業的數字化發展在助力鄉村振興過程中的可行性與規律性,希望有更多關聯機構和群體投入必要資源參與到探索與實踐中來。
傳統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差距
基于傳統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差距關系的研究,包含了以下幾大觀點。
個別學者認為,金融發展和城市收入差距呈非線性關系。金融服務初級階段是面向財富積累足夠多的富人,這類群體能有效承擔金融服務成本。至于經濟收入有限的群體,則難以得到充足資金的幫助,這種惡性循環會使他們越發貧困。
如今,社會經濟在飛速發展,市場金融服務的供給量急劇提升,資金價格呈現出下降態勢,各個領域服務門檻也隨之降低。在此背景下,各種城鄉收入不均衡的問題便有可能得到一定緩解。在東部農村區域,盡管其金融發展水平偏低,金融信貸規模卻持續壯大,各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曾經進一步凸顯,但隨著金融發展趨于穩定,城鄉間的不均衡現象也得到了緩解。在中西部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的發展在起步階段帶動了城市經濟的發展,發達城市與農村地區的收入也出現了很大差距。
另一些學者認為,金融發展能最大限度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在實踐操作中構建金融發展衡量指標,以不同省份金融機構年底貸款總額及其當地GDP比值作為驗證,說明支持金融的發展有助于緩解城鄉收入不均衡的問題。
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因素。我國對城鄉收入差距方面的研究較多,有學者借助2019年省級數據系統剖析,發現城鎮化水平提升能帶動農村勞動力收入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比例也逐漸趨于平衡。
此外,部分學者基于門檻效應探究了人力資本對各區域收入差距的影響,發現大部分農村勞動力都轉移到了城市地區,而留在農村的勞動力要么年紀較大,要么受教育程度較低,城鄉間人力資本差異極大。一直以來,農村經濟發展較為落后,這也拉開了農村與城市收入的差距。這種差距從人力資源的角度來觀察是結構性的,即人口越少的地區平均收入越低。
數字普惠金融的特點
普惠化。數字普惠金融實際就是打破物理網點和人員配備的局限,使用互聯網和智能設備為社會上相關群體全面提供的一種金融服務,其服務對象也包括貧困區域的居民以及小規模企業等。
從業務聯系來看,數字普惠金融是對傳統普惠金融的發展與延伸,在5G網絡覆蓋下,越來越多群體會參與到數字普惠金融活動中,金融機構則借助大數據及其他先進科技有效管控、提升風險控制能力。
在此背景下,傳統金融服務體系以外的群體也能享有更多經濟發展與科技福利。目前,數字普惠金融的覆蓋范圍已比較廣泛,能為更多客戶群體提供及時和快捷的服務與幫助。實踐證明,利用手機和通信網絡便可為小型企業、經濟落后的農村地區提供金融服務,這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借貸、儲蓄等金融需求。
公平性。數字普惠金融是以傳統普惠金融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在傳統普惠金融事業中,比較注重的是金融機構的盈利性與公平性,但在實際工作中,傳統金融機構為弱勢群體提供金融服務時因利益較低且需承擔大量資金成本,這就導致其在注重自身利益與承擔社會責任感之間產生了一定的沖突。
在數字普惠金融的幫助下,這一問題將得到有效解決。隨著普惠金融的數字化發展,很多金融機構都已認識到互聯網的技術優勢,科學構建了各自的客戶渠道。由于獲客成本要比原有零售模式低很多,而存款服務效率以及風險管控得到了優化,這就促使金融機構摒棄了以往“愛富嫌貧”的經營模式,開始注重挖掘新的潛力市場和客戶群體。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金融產品隨之興起,這也全面體現了數字普惠金融的公平性特點。
積極滿足農村人口金融需求
可避免門檻效應。眾所周知,金融機構在提供金融服務時要承擔一定的成本,而農村地區的人們很難承擔起這一成本。因此,很少有金融機構愿意為農民提供金融服務,這也就是業界常說的“門檻”。由于傳統金融機構逐利性較強,對農村和農民的金融服務門檻問題很難解決。
普惠金融的目標就是為了解決門檻問題,并全面滿足農村人口的金融需求。要想擴大服務范圍,傳統普惠金融就要設立多個網點,將農村地區全面覆蓋,但這一過程會增加機構的成本投入,還會對金融機構帶來較大風險。
可緩解非均衡性。在城鄉二元結構中,因金融存在群體排斥問題,很多農民無法享受金融服務,這也導致城鄉金融服務的發展極不均衡。隨著數字普惠金融的興起,這一問題逐漸得到解決。針對排斥問題,數字普惠技術最大程度提高了金融的可獲得性,通過各種網絡平臺人們便可獲得金融服務,而以往的時間、空間等限制也得以解除。其次,在解決評估排斥問題時,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也能為機構風險管控提供有效幫助。隨著云計算等技術的應用,信息搜集和處理更加便捷,人們借助網絡平臺消費的信息都能得以記錄,在獲得金融服務時金融機構即可對消費信息進行實時剖析,這一過程也能起到控制風險的作用。針對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特提出以下建議:
注重對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在日常生活中國家應加大電子設備的普及力度,使農村地區的人們也能接觸到數字普惠金融平臺。同時,要確保各地區網絡環境的安全穩定運行,就算是經濟落后的農村區域,人們也能負擔起網絡費用,而國家及地方政府以及各大網絡運營商必須加大對網絡的投入力度,增強電子設備覆蓋率,全面促進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
注重對金融知識的普及。為了推動我國數字普惠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有關機構要做好數字普惠金融的宣傳工作,尤其要加強對農村的金融知識宣傳教育,以及人們防范網絡詐騙的知識,不斷提高人們的信息安全意識與金融風險防范能力。
數字普惠金融是基于傳統普惠金融發展而來的,借助互聯網技術帶動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作用和效果,已在實踐中得到充分檢驗。隨著普惠金融在更多地區的拓展,普惠金融的實施成本將進一步降低,覆蓋范圍也會更加寬廣,數字普惠金融事業將實現持續性發展。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