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麗俊北京創業酵母管理咨詢有限公司CEO
前些天,字節跳動更新了企業文化,把“始終創業”這一條排到了首位。
為什么有這樣的調整呢?這是因為字節跳動已成長為一家擁有近16萬人的大公司。字節跳動“掌門人”梁汝波希望通過調整價值觀,呼吁大家保持創業初心,以此來對抗字節跳動可能患上的“大公司病”。
實際上,這些年來我拜訪了很多家公司,我發現不少公司在發展過程中特別容易得“大公司病”。尤其一些小公司,它們沒有大公司的體量,卻在盲目地照搬大公司的管理模式,結果給企業帶來了滅頂之災。
小企業最容易犯的四種大公司病
小企業的大公司病,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
1、組織臃腫,內部人員冗余。
有些小公司規模不大,但組織架構卻十分復雜,層級多、部門多,“游擊隊”硬是擺出了“集團軍”的架勢。這樣的組織必然會導致機構臃腫、人員冗余,最終令企業效能降低、內耗日益嚴重。
企業初創期,最核心的問題是如何活下去。所以,企業需要搭建扁平、敏捷的組織架構,層級不宜過多,從決策到業務前線,再到觸達消費者,中間不能超過兩層架構,業務線的一把手必須能夠直接觸達用戶。
只有足夠接近市場、足夠敏捷,你才能對市場的變化和用戶需求作出快速反應,保障自己的生存。
一家小公司,如果干事的人少,管人的人多,實際上就是人員冗余和浪費,組織效率也會越來越低下。
2、流程繁瑣,追求形式主義。
大公司都很注重走流程,因為大公司人員眾多,通過流程可以規范員工行為并且提高效率。有些小公司會仿照大公司的做派行事,設計了復雜的流程體系,但這其實是畫地為牢,會導致管理成本增加。
小公司最大的優勢是“小”,所以要更靈活一些,避免太多時間和資源浪費在一些無謂的流程上。
3、管理過度,做不到視人為人。
很多小公司會學習大公司的管理模式,但把握不好尺度,導致管理過度。
什么是管理過度?在管理過程中,只看重結果,把員工看作完成目標的工具,用繁瑣的流程約束他,用苛刻的指標考核他,
管理過度比沒有管理更加可怕。因為管理一旦過度,會造成人才大量流失、工作氛圍緊張、團隊矛盾激化等嚴重問題,給企業帶來極大危害。
4、盲目擴張,多條戰線并進。
沒有企業不想做大做強。很多大企業通過多元化擴張實現飛速增長。有些小企業很有野心,在本行業地位還沒有穩固時就開始盲目擴張,多條戰線并進,以圖將企業做大。
但事實上,小企業如果不專注產品,找到核心價值,什么都想嘗試一下,很容易在市場競爭中破產和倒閉。
大公司病該如何治
小企業一旦遇到大公司病必須及時醫治。該如何治呢?
第一,望聞問切。
所謂“望”,就是先要觀察、了解企業發生的一些狀況,了解企業處在什么生命周期,是初創期、快速發展期還是穩定期?
同樣的病,3歲的孩子和30歲的成年人所開的藥方是不一樣的。只有搞清楚企業所處的生命周期,才能對癥下藥。
舉個例子。初創期的企業在人才梯隊層面主要是以選擇合適的人為主,而快速發展期,企業就需要搭建人才培養體系了。
所謂“聞”,就是要傾聽,既要聽內部的聲音,也要聽外部的聲音;既要聽正面的聲音,也要聽負面的聲音。
所謂“問”,就是要主動詢問。一個好的問題往往能夠幫助你找到答案以外更深刻的東西。
所謂“切”,就是要面對面貼近員工,近距離去調研,去聞味道。沒有調研就沒有發言權。
第二,對癥下藥。
望聞問切后要對癥下藥,不可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即“治本”,不能只是“治標”。
很多管理者其實是單一的、直線型思維,在發現企業管理中的問題時,習慣于用“因果關系”去推導,忽視了其整體性和系統性。
舉個例子。小公司要做創新業務,業務發展不起來。老板覺得是人的能力不夠,就換人、換團隊,但還是做不起來。為什么做不起來?可能有一部分人的因素,但戰略方向、組織架構等方面可能也是有問題的,你必須看見更深層次的東西。
如何看見更深層次的東西?要跳出“線性思維”陷阱,訓練系統化思考能力。當管理工作中某些現象和問題出現時,要看清其相互關聯結構和動態變化,而不是簡單的、線性的因果鏈。
第三,增強免疫力。
最重要的是要提升公司的免疫力,防止大公司病。
比如,提升組織免疫力。不斷優化組織結構,提升組織能力。當業務發生變化的時候,組織架構也一定要調整。通過對組織的調整,提升一群人的能力,進而促進業務的增長。
提升財務免疫力。要管好現金流,做好成本控制,用好每一分錢,削減不必要的開支,把錢投入到戰略需要的地方。手里有糧,心中不慌。
提升產品免疫力。產品是企業生存的根本,沒有產品,企業也就沒有了在市場中存在的理由。你要充分理解市場,尊重用戶需求,專注做好產品,不斷提升產品的品質和質量,提高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提升文化免疫力。在困難的時候,文化是救命稻草。要以身作則地踐行公司的文化,讓文化從墻上落在員工心上。
小公司可以有大志向,但不能有“大公司病”。如何治理大公司病?先要“望聞問切”,了解清楚企業經營中面臨的問題;然后對癥下藥,不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用系統化的思維去剖析問題;最后,要提升企業在組織、財務、業務、文化等方面的免疫力。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