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會袁紅念
科技類企業有一項重要的歷史使命——在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自主創新,強化知識產權的創造、保護、運用,以及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過程中爭取發揮“主力軍”作用。
企業在業務層面的創新活動,有研發投入大、周期長、難度大以及不確定性高等特點,從整體經營的角度來看,這種高風險、高收益的創新活動勢必會增加企業的信用風險。
那么問題來了,如何在推動科技類企業大膽、持續創新的同時有效維護其信用形象?系統動力學的一些方法和工具,可以幫助管理層做到這件事。
企業信用與創新活動的動力學特征
在企業日常經營實踐中,因科技創新成功成為行業龍頭,或因研發失敗而影響企業信用地位的案例屢見不鮮,即企業的信用等級與其科技創新活動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信用等級評價是授信者利用各種評估方法,綜合分析受信者在業務活動中的履約趨勢、償債能力、信用狀況,進而對其信用等級進行評價的行為。信用等級評估應當具有全面性、客觀性和準確性,能夠客觀反映企業實際情況,這就需要評估者深度參與到企業各類業務活動中。在創新驅動發展的背景下,企業的研發創新活動已經成為重要評價維度,良好的研發創新生態已經成為企業獲得利潤的重要來源,是維持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支柱。因此將企業的研發創新情況量化為指標,并應用于信用等級評估中,不僅有利于全面客觀反映企業資產情況,也有利于促進創新成果的轉化,有效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企業研發創新與信用評價的相關性,呈現出現以下特點。
現有信用等級并未將企業的研發創新活動作為信用風險評估的影響因素。現有信用等級更關注企業創新研發活動對企業經營情況的消極影響,且這種影響具有顯著的滯后效應。企業在研發創新活動中的人力和財力投入與信用等級之間存在負相關性,企業在研發創新活動中的產出與信用等級之間也存在極弱的負相關性。與此同時,隨著年份的前移,上述的負相關性越來越強烈,這表明當年的研發創新投入的償債壓力隨著成果產生和轉化壓力的增加而不斷增加。
企業的研發創新產品轉化率不高,難以有效支持企業的長效發展。如果后續研發創新活動的成果不足或轉化率不高,將導致企業難以基于產品的創新實現利潤增長,以及行業地位的跨越。事實上,企業的投入產出與企業信用等級有時會存在較為顯著的滯后負相關,這間接表明企業研發創新活動的產品轉化率不高,難以支持企業的長效發展,進而直接影響到對企業信用等級的評價。
結合系統動力學模型中的因果關系圖式和流圖分析等模型,確定各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和變量類型,
由圖發現,上述研發創新與信用風險有兩個回路,分別為負反饋和正反饋,分別是:企業短期償債回路(回路1)和企業融資回路(回路2)。
回路1:企業信用(風險)——短期償債壓力——企業創新決策增量——企業創新決策——研發投入增量——研發成果——生產銷售——盈利能力/經營能力——企業信用(風險)增量——企業信用風險
回路2:企業信用(風險)——融資能力——研發投入增量/銷售投入增量/生產投入增量——生產銷售——盈利能力/經營能力——企業信用(風險)增量——企業信用(風險)
創新作為當代經濟社會中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逐漸成為我國企業家精神的靈魂,也是企業和國家的核心競爭力之源。因此企業的研發創新活動可以看作由企業家創新決策引發,各類人力、財力投入支撐而成。在足夠的支持下,由研發創新活動得到的研發成果經過生產銷售,可以領先對手,大大提升企業的盈利和經營能力,進而有效降低信用風險,形成高信用評級的企業。
若是沒有研發成果,或者研發成果優勢不明顯,則企業的盈利能力或經營能力顯著下降,會大大增加企業的信用風險,降低企業信用等級。由此可得企業研發創新活動對于企業信用的影響路徑。
完善企業信用評級的基本建議
企業信用對于企業研發創新活動的影響表現在兩方面。首先,較低的信用風險,意味著較高的信用等級和完善的外部監督,即企業的短期償債壓力變大,導致企業家更偏向于保守的創新決策;其次,較低的信用風險,意味著較高的信用等級和較強的融資能力,能夠有效支持企業的研發創新活動。由此可知企業信用對企業研發創新活動的影響路徑。
目前我國科技類企業信用評級并未將企業的研發創新活動看作是重要的影響要素,或者更加關注企業創新研發活動的消極影響,此外我國企業本身研發創新能力也有局限性。基于此提出完善科技類企業信用評級的建議如下:
將研發創新作為重要影響因素融入到信用評級中。明確企業研發創新活動對于企業生產經營具有極大的價值,將基于財務數據的傳統信用管理模式轉移到融合多方數據,尤其是研發創新相關數據的信用管理模式。根據相關政策和規則,量化出企業研發創新相關指標,并明確其在信用等級評估中所占的比重;
優化和完善信用管理平臺。高精度的信用評級結果要求更廣泛、更及時的數據交互與共享。目前我國已構建了國家信用信息系統,對部分數據進行了共建共享。未來應聯合政府等第三方機構,形成更深入的信息交換、數據共建共享機制,不斷提高信用等級評估的精度,進而實現對信用管理平臺的完善和優化。(作者單位:重慶銀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慶銀行金融研究院)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