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廬陵子村
不知從何時起,營銷圈開始有這么一個論調:得粉絲者得天下。于是,無論是甲方提需求,還是乙方提策略,都想做成一個目標:培養一群忠于自己的粉絲。
一個很明顯的標桿——小米。其官方數據顯示,2014年米粉節,在歷時12小時的活動中,小米官網共接受訂單226萬單,售出130萬部手機,銷售額超過15億元,配件銷售額超1億元,當天發貨20萬單,共1500萬人參與米粉節活動。
僅此數據你就不得不承認,一個硬件廠商,4年時間,用“粉絲營銷”造就市值百億神話。因此,無論硬件廠商,還是軟件廠商,都想復制小米的“粉絲營銷”。然而不幸的是,成功者寥寥無幾。
L同學是我一位大學同學,在一家智能硬件創業公司負責市場。剛開始創業時,他自信滿滿地說,小米能在智能機的風口吹起來,我們也能在可穿戴的風口吹起來。
小米粉絲營銷的第一步,是培養100個超級粉絲。L同學就學當年的黎萬強,滿世界泡論壇,找資深用戶,幾個人注冊了上百個賬戶,天天在一些知名智能硬件論壇里灌水發廣告,被封號后換個號繼續灌。
因為他們的可穿戴設備比較新穎,一個月內,就拉了幾千個初級用戶。然后,再通過一步步篩選,篩選出1000個比較認可產品的用戶,建立二級群。接著,通過測試和樣本篩選,他們精選出100名忠實用戶,建立一級群。這100個人,就是L同學說的“超級用戶”,即粉絲。
其實,當時看到L同學走到這一步的時候,我非常震驚,因為我想不到黎萬強說的這條路是真實存在且可復制的。
后來,L同學開始組織這100個粉絲線下聚會、線上討論,參與產品的設計、研發、反饋等。而L同學也開始引導這些人將他的產品傳播出去,形成口碑輻射。
但走到這一步,L同學想不到的問題來了。這100個“超級用戶”的確對產品有很大的喜愛度和忠誠度,也愿意介紹給身邊的朋友。但是,當產品到達二級輻射圈時,它的接受度和喜愛度卻不是很理想,到三級、四級輻射圈時,產品口碑已經非常弱。顯然,它的口碑效應在遞減,而不是像MIUI一樣在幾何倍增長。
L同學約我討論這個問題。我直接問他,你有沒有想過“粉絲營銷”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小米的成功靠的并不是粉絲?
小米從手機到盒子,再到路由器,做的都是生活必需品,而且都是高性價比。所以,當用戶接觸到小米時,他們首先覺得小米是一個不錯的商品,口碑相傳的是“我發現了一個不錯的手機叫小米,用起來還不錯”,而不是“我愛小米手機,我是它的粉絲”。顯然,前者才是小米口碑的真相,后者只是營銷家臆想出來的結果。
如果不信,小米手機可以將價格提到四五千元,這時候,小米還會有這樣的“口碑”和瘋狂的“發燒友”嗎?
L同學失敗的原因也在于此。他做的是可穿戴設備,一款智能手環。這樣的產品市場還不成熟,并不像手機、盒子、路由器那樣被大眾接受。他首先就失去了口碑傳播的前提——市場。作為一個手環,它價值近千元,也不像小米那樣高性價比。從產品角度,口碑傳播注定無法形成鏈式反應。如果從粉絲角度,真能像傳說的那樣發展“粉絲”獲取市場,L同學也不會有如此多的困惑。
無論任何時候、任何行業,品牌都是屬于消費者的。作為品牌主,你要思考的不是凌駕于消費者之上,而是和消費者在一起,用產品、價格和服務得到消費者的認同,并與之形成契合的文化、價值觀,以至于形成圈層效應,輻射向更多的消費者。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書客”)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