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举直播平台_日日视频激无码,强奷漂亮脱肉丝袜无码视频,滋润新婚同事小少妇,精品一区二区不卡无码av

  • 首頁 > 要聞>正文
  • 杜國楹:我是一個有營銷基因的產品經理

  • 責任編輯:新商業 來源: 中國商業期刊 2022-08-06 09:26:03
  •   小罐茶創始人

      前面的“1”做不好,營銷沒有意義

      20世紀90年代的我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營銷主義者,一次破產的經歷讓我看清,純粹的營銷主義是個誤區。

      健康的商業,沒有好的產品和服務,僅有營銷是沒有意義的。所以2004年第二次創業的時候,我在本子第一頁寫了八個字:“營銷是術,產品是道”。如果沒有好產品,營銷便失去了價值。營銷的本質是把好產品賣得更好,是為好產品服務的。

      從20世紀90年代到今天,尤其我破產再創業之后,專場營銷會議我幾乎不參加,給我頒發的獎我也從來沒有領過。不去觸碰是因為我認為這很容易給年輕創業者帶來誤解:營銷做得好也可以創業成功。這是本末倒置。

      “產品是1,營銷是0”,這是基本準則。如果你的認知是,僅僅有好的營銷技術就可以,從認知上沒有解決產品和營銷之間的關系是很危險的。年輕的時候我就走了彎路。

      回頭來看,這段人生經歷很重要,對我的改變也很大,讓我知道前面那個“1”做不好,營銷沒有意義。

      創業三個階段:營銷、產品、價值觀

      我把自己的創業歷程分成三個階段:營銷、產品、價值觀。有十幾年時間我一直沉浸在“產品是1,營銷是0”的觀念中,之所以能走出來再次創業,是因為我對兩者之間的關系做了深入的實踐。

      一個偉大的商業組織最終不是由“術”決定的,而是由價值觀決定的,所以我才思考清楚了第三個階段——價值觀。

      從營銷到產品的標志性事件是企業破產,從產品到價值觀的標志性事件是2021年開始做小罐茶。之所以選擇茶首先是因為茶行業天花板足夠高,其次是因為我將創業最重要的使命、愿景、價值觀梳理了出來。這在過去是沒有過的。

      以前我做公司看到天花板我就撤了,這次我沒有留后路,好和不好都得做下去。客觀上可能跟年齡和經歷有關。

      我總結過什么情況下認知會發生大的迭代。

      第一是遭遇天大的挫折,比如破產。第二是碰見高手,聊完醍醐灌頂,“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這種感覺我的人生中出現過幾次。第三是經典的理論,這些東西一直在那里,只不過沒有被你發現。

      賣掉公司準備做茶之前,我看了20世紀90年代的農夫山泉,看了阿里巴巴、騰訊這些公司的整個過程,它們都是在我創業過程中間出現的,沒有我創業早,最后卻都成了龐然大物。

      我問自己,你愿意跟他們一樣去做嗎?如果一件事投入20年、30年、40年時間會做成什么樣?

      這是我人生想驗證的東西,真正想做偉大的商業,就應該這樣做。我開始研究這些企業背后的秘密,最后發現價值觀才是決定性的。

      媒介成本很重要,前提是內容要好

      媒介要尋找價值洼地,廣告投放需要成本控制,但無論是公關還是廣告,內容不行一樣沒結果。內容和媒介之間的關系和邏輯是一樣的,即內容是1,媒介是0。媒介成本很重要,但前提是內容要好。

      20世紀90年代的打法邏輯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例證——即找到案例證明即可。今天這一邏輯的形式在變,但本質并沒有改變:要讓人知道你能解決問題、憑什么讓我信你、憑什么你是最好的。

      什么是提出問題?背背佳的第一條廣告是請關凌做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一個老師在課堂講課,突然朝學生喊:“坐好了!”鏡頭切回到家里,孩子在臺燈底下寫作業,媽媽喊一聲,“坐好!”

      什么是解決問題?背背佳就是代替老師和家長的提醒,我是什么樣的產品、什么樣的原理、什么樣的功能。

      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例證,今天的邏輯其實也是如此。

      一個產品經理如果沒有營銷思維,沒有需求和用戶痛點思維,很難做好產品。我是一個有營銷基因的產品經理,如果產品需求判斷不清楚,這個產品我不會做,我首先必須知道這個產品要解決什么問題。

      我做過的五個品牌,瞄準的媒介價值洼地不同,電臺和電視不同,電視和報紙不同,地方臺跟央視不同,央視跟戶外不同,戶外跟分眾不同,分眾跟抖音不同,每一個都不同,但背后的基本邏輯卻是一樣的。

      我的營銷標簽跟此有很大關系。我簽完合同以后就閉眼投資了,因為內容我們已經反復測試過。內容沒有問題,媒介集中采購,這就是所謂的“飽和投放”。我在媒介上花的時間成本是最低的,一年就談一次,真正花時間的是內容。

      創業順勢而為:優勢和趨勢

      我講順勢而為,勢包含兩方面,一是優勢,二是趨勢,我所有的創業都有一根線,這根線從來沒斷過。

      創業有兩件事最難:第一是你得懂目標人群;第二是產品要做好,做出特色。這兩件事我必須有一件有把握。

      背背佳到好記星,孩子家長這一人群沒變;好記星到E人E本,核心技術沒變,雖然有跨度,但團隊能遷移過去;E人E本到8848完全沒變,大屏變小屏而已,技術平臺幾乎是一樣的;小罐茶的人群也沒變,只是品類變了。

      小罐茶再到后面,我們所有的部署都圍繞:茶的功底足夠,可以轉換人群和場景。在一個大品類里解決多人群、多場景的需求。

      順勢而為,順什么勢呢?“勢”的兩方面你必須占有一個強大的優勢,否則不敢做。我每次要么是一個新人群,要么是一個新品類,如果兩個都新,我不敢輕易做。

      遇到沒有技術背景和基因的行業,我會請專業人士來解決。我的優勢在于識別用戶,對需求能有精準的判斷,可以定義清楚產品,然后組織技術、供應鏈、開發,慢慢把它做出來。

      做茶也是如此。我首先看市場需求和用戶的問題,把需求洞察清楚之后,倒過來在供應鏈上尋找資源,匹配市場需求。

      2011—2012年是消費電子的風口,當時很多創新公司和創業公司出來,但過去我對于特別主流賽道上的東西興致沒那么高。現在還好,因為新消費崛起,年輕人對顏值、品牌價值觀的理解越來越深,認同度越來越高,我覺得一定是我們發揮價值的時候到來了。

      我骨子里有一個基于產品和品牌的夢想。在我看來品牌有三層,金字塔塔底是你要做一個高品質產品;往上第二層是美感,看上去讓人賞心悅目,用起來體驗很好;最上面一層是情感。

      大部分中國企業還沒過第二層,只是基于好的品質和高性價比,在情感上和美感上不能獲得用戶的深度認同。

      直覺要靠日積月累

      我在生活中是一個有心人,對于用戶的審美和需求日常都在關注,直覺準確度比較高。

      直覺不是沒有任何準備和常識。你在這個行業、品類里,對技術、用戶、使用場景以及用戶背后的心理一直觀察,日積月累,直覺才會有價值。

      我早年做好記星時,市場部門的同事做用戶調研,一年幾十場,我全程在場,最后產品做好了嗎?做出什么革命性的產品了嗎?并沒有。

      一旦我要做一個人群的生意,如果不是我最熟悉的人群,我的弦就會緊繃。

      面試的時候,來個“90后”女孩,所有專業問題問完之后我一定問:“喝茶嗎”“為什么不喝”“喝咖啡嗎”“你覺得咖啡和茶的區別是什么”“你覺得未來你會喝茶嗎”。

      我想做的事情,生活中所有片段都會滲透進去。包括吃飯的時候,坐在我旁邊一個我不認識的人,我也會問他,“你喝茶嗎”。日積月累就形成了直覺。

      如果沒有任何常識,對用戶沒有任何感知,沒有接觸過用戶,對品類一無所知,你用直覺怎么判斷?

      嚴格來講直覺是日積月累的科學,在你需要的那一刻迸發出來。

      定義品牌:質感、美感、情感

      產品是品牌的載體,產品不行、品牌也不復存在。產品解決的是物質和審美,即質感和美感。

      品牌之所以要解決情感問題,是因為產品是物質,情感表達不出來,雖然可以通過設計表達一部分,但不是全部。產品100%地承擔了質感,50%承擔了美感,10%承擔了情感,其他需要用內容輸出去解決。

      比如,農夫山泉的廣告語“我們不生產水,我們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尋找水源地,輸出的不再是簡單地講產品怎么好,背后還有價值觀的表達。華為背后強大的技術和研發能力也為品牌加持。海底撈不單是火鍋,背后還有一些非物質化的關鍵詞,如服務。

      人生與工作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

      喬布斯常說“營銷是一個關乎價值觀的問題”。我認為價值觀可以從兩個維度解讀:

      第一,從理性的維度來看,我們做標準化,賣的不是信息不對稱,也不是把信息不對稱程度提高,而是降低信息的不對稱程度,還原給消費者真相。

      第二,從感性的維度來看,茶如何跟每個人的生活建立關聯,我們講溫暖和愛,實際上都是茶如何讓每個人的生活更有溫度、更有愛。

      創業之初我認為,一個企業跟人一樣,底層的人格和人品是特別重要的因素,但價值觀在企業和組織當中到底處于怎樣的位置,在這件事情上的徹底領悟是兩年前。

      2020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我把稻盛和夫所有書籍看了一遍。我發現他講的所有東西用一個公式就可以概括,也就是他所說的人生方程式。

      人生以及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思維方式是價值觀,能力和熱情從0到100分,價值觀從負100分到正100分。所以,價值觀是決定性的。

      很多人認為生意人賺錢,肯定是做對他有利的事,避免對他無利的事。但價值觀決定了生意人和企業家思維的差異,生意人是有錢就做,企業家是有價值才去做。

      這實際上回到了認知的原點,即你為什么創業。早期是為改變命運、為了賺錢創業。當你解決了物質問題后,你的認知和境界在進化,你會開始思考要創造怎樣的價值,要為行業做什么事情。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猜你喜歡

    無相關信息
  • 朱先春:企業創造高績效的核心要素是人本動力
  • 劉青萍:引領世界500強企業的“數字化轉型”
  • 陳俊長:以核心技術提升易司拓的行業領導力
  • 李 雄:資本運作者要保持行業領先的專業意識
  • 謝 琨:錢塘天譽“士族大宅”的創建者
  • 外貿風險管控要突出全過程信息識別與整合
  • 出口型企業要有效平衡電子商務的雙重影響
  • 外貿綜合服務企業怎樣避免成為“背鍋俠”
  • 主編推薦 ...
  • 打扮家斬獲“2021年最具創新力家裝平臺”榮譽...

  • 一對一輔導前十名大智教育給出高中學習方法,建議收藏...

  • 潮動蓉城,中石油攜手舒達源亮相成都國際車展...

  • 滾動新聞 ...
    新聞排行 ...
  • 風險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關于我們 | 雜志簡介 | 法律聲明 | 廣告刊例 | 聯系我們
        E-mail: cbmag@163.com  律師團隊:北京正大律師事務所  聯系QQ:360737408
    (C)版權所有 中國商業期刊網     京ICP備13034703號-3

    1. <sup id="9gk0d"></s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