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举直播平台_日日视频激无码,强奷漂亮脱肉丝袜无码视频,滋润新婚同事小少妇,精品一区二区不卡无码av

  • 首頁 > 要聞>正文
  • 馬化騰:我最大的擔憂

  • 責任編輯:新商業 來源: 中國商業期刊 2022-06-17 09:08:45
  •   創業最開始的第一步是生存

      我1998年注冊了騰訊公司,當時父母都沒有想到。他們說:“你這個書呆子還可以去開公司啊。”所以他們建議我找合伙人一起做,可以彌補自身的缺陷。

      當時,懂計算機的人不太懂通信,懂通信的人又不太懂計算機,而我對產品比較在行,剛好在中間跨界。

      張志東絕對是學霸,實踐能力、工程能力很強;陳一丹是政府部門出來的,對政府接待、行政、法律很了解;曾李青長得就像老板,出去別人都先跟他握手;我的名片只寫工程師,不敢寫總經理,怕人家覺得你們這公司玄乎了。

      當時在深圳,像騰訊這樣的公司有上百家。我們的主要業務是為深圳電信、深圳聯通和一些尋呼臺做項目,副產品是QQ。

      QQ最早的名字叫“網絡尋呼機”,最早的圖標就是一個BP機。我們開發出這個產品原本是想賣給別的運營商,可價格一直談不攏。

      產品在自己手上,用戶又瘋漲,運營QQ所需的投入越來越大,沒錢買服務器,逼得我們很早就要想怎么才能有造血能力。我們夜以繼日地接一些瑣碎活兒,為的是能夠賺到一點錢,用來養活QQ。

      我當時也四處籌錢。找銀行,銀行說沒聽說過憑“注冊用戶數量”可以辦抵押貸款的;與國內投資商談,對方關心的大多是騰訊有多少臺電腦和其他固定資產。1999年下半年,我拿著改了六個版本、二十多頁的商業計劃書開始尋找國外風險投資,最后碰到了IDG和盈科數碼,他們給了我們400萬美元。

      有了這筆資金,公司買了20萬兆的IBM服務器。那時放在桌上,心里別提有多美了。

      2001年,前幾名的互聯網公司都上市賺錢了,QQ注冊用戶已經達到2億,但缺乏現成的收費渠道,我們心里也很著急。這時候中國移動推出的移動夢網改變了我們的生存狀態。

      我想到通過與運營商走二八分賬的協議實現業務增長(運營商20%,騰訊80%),2002年,移動QQ占到騰訊公司整體業務收入的70%。

      之后我們繼續以較低的成本開展新業務,并且在新業務和功能方面,通過即時通訊增加客戶黏性,而不是分散精力,這是我們和其他國外工具競爭的籌碼。那時候MSN很強勢,大家都認為QQ必死無疑,只是什么時候死而已。

      我們針對國內網絡結構做了大量優化。QQ傳文件很快,有聊天室,頭像也是個性化的。口碑就這樣慢慢建立起來了。

      講這段歷史,其實是為了說,創業最開始的第一步是生存。先能生存下來,這也是最難的。創業的第一個想法是第一年的工資怎么辦,第一年的收入能不能把房租水電掙回來?這是基本的。當時沒有想那么多領導力,因為這個公司能不能走下去都很難說。

      現在創業的條件比當年好太多,但因為門檻降低,競爭也更加激烈。我有兩點建議供創業者參考:第一,創業初期一定要集中資源解決一個用戶痛點。第二,留意跨界產生的機會。

      社交的力量

      很多人說騰訊是最早拿到移動互聯網門票的公司,指的就是微信。

      微信的確是唯一一個在手機上開始做,并且以手機為主,這在以前并不多見。以前都是在傳統互聯網上做好,換掉屏幕,轉到手機上。微信反其道而行之,為什么反而特別有魅力呢?

      因為這個產品讓我們看到很多獨特的體驗。它充分利用手機和PC的區別,把移動端變成人的一個器官。

      微信的誕生源自于騰訊的危機感。因為微博的出現,是從社交切入,對于騰訊來說是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當時騰訊內部有3個團隊報名做一款能夠對抗微博,能夠解決PC到移動端的產品,最后一個團隊做出了微信。

      坦白講,微信如果不在騰訊誕生,而是在另外一個公司,我們可能根本擋不住。回頭來看,生死關頭其實就是一兩個月。那時候我們幾個核心高管天天泡在里面,研究產品。

      微信的第一個版本沒有做通信錄匹配,因為中國聯通說如果做了,就觸紅線了。但做出來的東西就好像閹割版的QQ,沒有意思。

      即便這樣,正在廣西、云南開會的中國移動領導知道了也立刻打電話給QQ無線說,這個東西誰做都可以,騰訊做就不行,我們在別的地方要懲罰你。

      后來市場競爭起來了,國內出現了好幾家同類產品,我說不行,不管是否懲罰都得做,于是通信錄便加了進來。這樣一來用戶加入微信之后,看到有好朋友在,互動性就高了。

      因為這些緣故,工信部壓力很大。我問工信部,你出一個命令禁止微信也可以,我還有手機QQ,我不怕。但是封掉微信,國外那些軟件就進來了。

      微信做起來后,有件事情讓我感觸很深。原來我們有一款老游戲,是單獨的手機游戲,叫節奏大師,音樂類的,已經上線一年多,日活躍70萬,一放到微信上立刻變成1700萬。這就是社交的力量。

      經歷了這些危機和轉型之后,我有一個比較深的感悟:移動互聯網時代,一個企業表面看似好像牢不可破,其實都面臨很大的危機。稍微把握不住這個社會的趨勢,就會非常危險,之前積累的一切很可能灰飛煙滅。

      很多人問我潮流來了怎么辦?大家都知道要改變,但好像做不到,因為有時候會跟自己的既得利益,或者說基因不適應。

      我的做法是,給自己多些準備,例如開一個另外的部門、另外的分支做一些跟現在已經擁有的業務矛盾的事情。你主動放棄不做,對手就一定會做,還不如自己先嘗試一下。

      產品才是王道

      抓住機遇只是開始,對于互聯網企業而言,產品才是王道。但這是一條孤獨之路,往往需要用最笨的方法才能最快跑完全程。要像小白用戶那樣思考,每天高頻使用產品,不斷發現不足,發現一個解決一個,就會引發口碑效應。

      創始人要去用戶那里“潛水”,聽取不同聲音和反饋。我每天都會體驗公司的產品和服務,也愛給產品部門挑錯,最后看到成品,就知道寫代碼的人有沒有偷懶。

      在騰訊,有一個“101001000法則”——產品經理每個月必須做10個用戶調查,關注100個用戶博客,收集反饋1000個用戶體驗。他們必須每天都到各個產品論壇去“潛水”,不僅如此還要搜索微博、博客、RSS訂閱。高端用戶不屑于去論壇提問,做產品的人就要主動去查、去搜,主動和用戶接觸。3個月后,產品就會慢慢逼近那個很有口碑的點。

      有了這些基礎后,該做的就是把人性化的思考加進來,一同打磨產品。

      有很多東西看著很好,但并不是應該做的。比如,微信選擇不做“在線”“離線”的概念。因為手機移動端一定是“在線”的,做“離線”畫蛇添足。

      但為什么也沒有顯示“在線”呢?這里面又考慮了很多細微的區別。消息送達后,你收到了還是閱讀了,這個功能我們可以做出來,但我們希望人們在便捷的時候又能保留隱私。后來我們很多人建議做“已讀”,但這樣發的人爽,接收的人不一定爽。

      其中涉及的面很復雜,不單單是一項技術或軟件水平,而是依靠對人性的把握。

      當然,我們也走過很多彎路,后來發現,復制別人的路徑最后往往是失敗的。我們團隊曾經照著百度做搜索,他們有什么我們就做什么,沒有想到別的路徑,也沒有做起來。搜狗就很聰明,搜索拼不過百度,就拼瀏覽器。通過輸入法帶瀏覽器,瀏覽器帶搜索,開辟了另一條路。搜狗比我們做得好,而且只花了我們三分之一的錢。

      我們的電子商務原來按照淘寶做,產品一模一樣,越做越沒希望。我們的微博,雖然最初活躍量跟新浪微博旗鼓相當,但始終無法突破。最麻煩的是新浪微博有一段時間也無法突破,跟著別人走到了死胡同。

      我最大的擔憂

      每一個身處互聯網行業的人都會有一種巨大的危機感——這里產品和用戶需求變化之快,對研發技術能力的依賴之深,都是史無前例的。這里沒有僥幸,沒有永遠的第一,甚至都沒有對錯,只要用戶沒有興趣,你就會被淘汰。這是互聯網行業的殘酷。

      越來越看不懂年輕人的喜好,這是我最大的擔憂。雖然我們干這行,卻不理解以后互聯網主流用戶的使用習慣是什么。用戶的需求和喜好瞬息萬變,95后、00后人群的需求是什么?我們每天都在研究。

      沒有人保證一個東西是永久不變的,因為人性就是要不斷更新,可能你什么錯都沒犯,就是錯在自己太老了。

      怎樣順應潮流,我有兩點看法:

      第一,如果你自己不理解,應該找能理解的人到前線,讓他們和年輕用戶多接觸,了解需求。我有時候會問小孩這個產品你會喜歡嗎?再問他的小伙伴喜歡嗎?他們有時候比我們看得準。

      第二,通過投資一些這樣的企業和產品,在投資中,看不懂和后悔的經歷最令我深思。

      Facebook最初上市的時候,我通過私人銀行拿了一些股票,熬到最后都快跌破買的價錢了,后來終于上漲一些之后,我熬不住,25元就出手賣掉了。當時我覺得Facebook很難商業化,最后它們卻做到了,金融廣告和社交廣告水平全球一流。這很令人感慨,即使我在行業內,也會看走眼。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猜你喜歡

    無相關信息
  • 朱先春:企業創造高績效的核心要素是人本動力
  • 劉青萍:引領世界500強企業的“數字化轉型”
  • 陳俊長:以核心技術提升易司拓的行業領導力
  • 李 雄:資本運作者要保持行業領先的專業意識
  • 謝 琨:錢塘天譽“士族大宅”的創建者
  • 外貿風險管控要突出全過程信息識別與整合
  • 出口型企業要有效平衡電子商務的雙重影響
  • 外貿綜合服務企業怎樣避免成為“背鍋俠”
  • 主編推薦 ...
  • 打扮家斬獲“2021年最具創新力家裝平臺”榮譽...

  • 一對一輔導前十名大智教育給出高中學習方法,建議收藏...

  • 潮動蓉城,中石油攜手舒達源亮相成都國際車展...

  • 滾動新聞 ...
    新聞排行 ...
  • 風險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關于我們 | 雜志簡介 | 法律聲明 | 廣告刊例 | 聯系我們
        E-mail: cbmag@163.com  律師團隊:北京正大律師事務所  聯系QQ:360737408
    (C)版權所有 中國商業期刊網     京ICP備13034703號-3

    1. <sup id="9gk0d"></s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