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薇 北京財得得財稅咨詢創始人
前段時間“薇婭稅務”事件在網上鬧得沸沸揚揚,薇婭被追繳稅款、加收滯納金并處罰款,共計13.41億元。如此巨大的金額,觸及和違反了哪些稅務規定?是否會被追究刑事責任?
稅務政策越來越成為長期主義企業關注的重點,財稅工作也越來越影響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如果企業只顧著向前奔跑,在財稅上不下功夫,那么“踩坑”就難以避免甚至成為必然。
薇婭是否會被追究刑事責任
稅務的寬嚴相濟
薇婭稅務事件在稅務部門的通報中有清晰的一句話,根據“經營大數據排查”,發現不正常交易信息,繼而展開稅收清查。
在數字時代,每個企業和個人的一舉一動,稅與非稅,每一筆進出的大額資金交易,甚至開的每一張發票,都會有清晰完整的鏈路呈現,都在一只“天眼”的無形監控之下。
薇婭屬于絕對頭部的網紅主播,甚至一度超過李佳琦,她的交易額在平臺上都有明確告示,稅務局的專管人員很容易發現差異問題。每年“雙11”過完以后都有排名交易額,通過稅務系統的查詢,就能顯示出所繳稅與銷售額的符合度。售后系統也會自動預警,向企業問詢稅額過低造成的原因,要求自查補稅。
薇婭之前也接到過幾次這樣的問詢,她曾自查主動補稅實繳5億元,主動報告少繳稅款0.31億元,處0.6倍罰款計3.19億元,占查實偷逃稅款78%。
涉及到自查補稅,稅務局會認定其情節比較輕,屬于寬嚴相濟當中“寬”的部分。實際上,所給予的罰款是0.6倍,不足一倍的罰款,的確是在非常輕且寬的范圍內。
首先,沒有主動申報的收入,即其隱匿收入。所有關于稅的處罰中,隱匿銷售收入是第一大問題。薇婭被查到隱匿收入偷稅但未主動補繳的0.273億元,這部分處以4倍重罰,罰金1.09億元。
我國稅務鑒定和稅務監管機構,即便發現企業不合規,還是會發出詢問給予機會,希望能夠自查補繳。這時候,企業主應該立即警醒,梳理收入,確實沒申報的,一定要在這個機會期內申報,也是給自己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
其次,做虛構業務類型。薇婭被查到對虛構業務轉換收入性質偷稅少繳的1.16億元,處1倍罰款計1.16億元。
比如電商公司,電商主播最主要的收入來自坑位費和帶貨傭金。黃金時段播30秒的保底收入叫坑位費,需要一次性繳納5萬元。之后的直播帶貨,將按銷售額比例的20%提成。
如果把這兩項收入轉到核定征收的合伙企業,變成經營的核定收入,即個人合伙企業的合并收入。因為合伙企業的核定收入稅率極低,是個位數的稅率,必然會產生實際與真實稅率之間巨大的差異。
當稅務局掌握證據后,認定類目發生了變化或做了不合規的籌劃。即使以低稅率繳過了稅,無論是稅收籌劃公司的問題,還是當事人不懂法,此處將是1倍罰款,但與惡意或有意識偷逃部分相比少了很多。
今年全國各地核定征收合伙企業的政策在陸續取消,因為核定征收政策的稅率極低,較之于其他正規上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的企業,存在不太公平的現象。
是否追究刑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零一條規定,納稅人有逃避繳納稅款行為的,經稅務機關依法下達追繳通知后,補繳應納稅款,繳納滯納金,已受到行政處罰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但是,五年內因逃避繳納稅款受過刑事處罰或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以上行政處罰的除外。
薇婭事件首次被稅務機關按偷稅予以行政處罰,且此前未因逃避繳納稅款受過刑事處罰,若其能在規定期限內繳清稅款、滯納金和罰款,則依法不予追究刑事責任;若其在規定期限內未繳清稅款、滯納金和罰款,稅務機關將依法移送公安機關處理。
是否追究刑事責任的兩個關鍵:首次初犯,沒有任何過往的犯罪記錄;罰款及時全部繳齊。
合規企業才有更大發展空間
沒有一個頭部企業或優秀企業即非常有中長期價值的企業,存在大規模偷稅漏稅行為。
請大家思考:如果賬面上有兩三個點的凈利潤,為什么一算合規成本,可能就顯示虧損。一家企業死掉的真正原因不是因為上稅,而是沒有了核心競爭力。從業多年,我看到了很多類似事件。存量市場是固定的,活不下去的企業倒閉,市場機會就擴大。
總結發生過的諸多案例,勸大家一定要合規。只有合規的企業才是有野心的企業,因為想做更大、更長遠,一錘子買賣行不通。
“薇婭事件”的啟示:建議讓財務人員介入到業務中
正確認識
作為打工人,要去合法合規的企業上班。一家合規的企業,既能表明創始人長期經營這家企業的決心,又能體現出創始人的心胸與格局。這樣的企業能給員工足夠的安定感,員工自會產生長期服務的意愿。
作為企業主或創始人,要明白企業絕對不會因為合法合規死掉,一定是因為沒有了核心競爭力。
端正心態
一定要先合法合規,如果沒有做到,沒必要恐懼。要理解稅法的核心精神和設計邏輯,不是讓企業死,而是給企業機會。如果目前不合規,越早合規成本越低,越滯后合規的企業成本越高,風險系數越大。
如果早期就已經合規,注意力永遠都不會停留于偷稅漏稅,而是聚焦在主營業務上。即便以后主營業務遇到非常強的合規政策,還是能活下去,不至于一合規就倒閉。
善用政策
不合規比合規成本還要高,主要是因為大家對很多政策不了解。
有的企業主很生硬地“裸奔”(不繳稅),例如研發、加計扣除、所得稅抵減等沒有被關注到,也確實不懂。為了少繳稅天天睡不著覺,實際上繳的稅比合規企業還要高。
真正的稅負率有非常多的扣除項目,偷漏稅這樣的操作不劃算也沒必要。例如,企業每個月營收在15萬元以內,可以免增值稅;一年的凈利潤在100萬元以內,可以減半征收,按最低2.5%征收。
一年凈利潤在300萬元以上,企業所得稅是25%,西部地區和高新技術企業稅率為15%,如果是重點軟件行業,還可以享受減免。
同時,要重視財務人員,時不時給企業財務人員創造學習機會,讓他們更專業,幫助企業既合規又能控制成本。
正確認識財務工作
一定要重視財務團隊建設,相信專業人員的產出,避免因不專業造成的浪費與風險。
我在幫助一家企業進行合規中了解到,這家企業一般納稅人本身是合規的,主要問題是稅負太高,大概有800多萬元的稅負。
進場深入了解后發現,這家企業有大量知識成果,并且形成了一些自用自研軟件,這塊業務公司沒有做過籌劃。國家有針對軟件和集成電路行業的支持政策,以低稅負支持國產軟件。他們先后投入1600萬元研發軟件,廣泛應用于公司內部及下屬各地分公司,甚至有些供應商和客戶也在用他們的軟件。
因為不知情,他們并沒有成立軟件公司,也沒有按照軟件公司申請,更沒有享受到軟件行業的低稅率。
通過充分了解與合理調整后,800多萬元的稅變成了100多萬元,完全合理合法,沒有任何不合規的地方。
曾遇到一位創始人,問了我一個問題:我們公司要不要招會計?
溝通中我了解到,這家公司有兩個億的銷售收入,現在的會計工作是這位創始人學旅游的外甥女兼任。我很驚訝,兩個億的銷售額居然沒有聘用專業會計。
信任度無法代替專業度。財稅是非常專業且嚴肅的工作,表面上看好像在為公司節省成本,實際因不專業早已造成巨大浪費。
有規模的時候,要相信專業人員的產出,更要重視財務團隊建設。
創始人不懂財務知識,代表對所涉及業務沒有認知。例如,無法理解財務團隊價值的專業性,認為財務工作每天只是打卡上班,其專業產出無法被最大化應用。
我曾遇到過一家頭部電商,其公司所有財務稅務方面的會議,財務部都不參與,只有老板、其助理及行政參加。原因是這些專業人員都是外聘的,不值得信任。
作為創始人,對專業的事情要敬畏,不是所有專業都可以用信任或想象代替,這樣很容易“踩坑”。
所以,要有財務方面的認知才能管好團隊,才能對團隊的專業產出做出正確判斷。即便創始人自己不做財務工作,但一定要懂。
懂得尊重財務專業人員的產出,能給財務人員與業務人員一樣的激勵和績效。他們也產出了專業價值,也是管理合伙人,雖然不產生直接經濟效益,但他們通過與其他人合作,讓公司合規健康發展。
建議公司創始人讓財務人員更多介入到業務中。
比如,vivo業務部門的會議室永遠向財務敞開,這樣財務能更加了解公司的業務模式。只有在了解業務模式的情況下,才可以結合業務模式作出合理的稅收籌劃。
稅收籌劃不是獨立的,一定是在業務模式的基礎上進行。脫離業務做稅收籌劃,可能出現兩張皮的現象。
如果業務是帶貨,實際按帶貨傭金繳稅,而非經營所得。避免出現業務與財務脫節,知道具體業務情況,才能業態結合、業財一體化地籌劃好公司的財稅,為公司創造健康價值。
如何提升財稅工作能力
了解相關專業知識
每個稅務局都有公眾號、微信群或者釘釘群,群里有財稅機器人,基本的常規問題都會答復。稅務局的12366納稅咨詢服務熱線,可以詢問一些稅務、法律法規方面的知識,也是免費的。特別推薦大家關注國家稅務總局的微信公眾號,會定期推出一些短視頻,宣傳最新政策,特別是針對小微企業的政策。比如去年餐飲業、旅店業、旅游業免稅等,都會制成視頻向大家傳播。
體系化思維
1.業財數據吻合。
財務數據是業務數據數字化的表達,知道業務發生了什么,才能知道財務結果,財務結果必須能夠反映業務的真實狀況。只有拿到真實數據,才能開始分析,以確保最終判斷的正確性。
2.業財互通。
企業的戰略目標是多元化的,既包括經濟目標,又包括非經濟目標;既包括定性目標,又包括定量目標。比如,企業有計劃上市,就堅決不能存在稅務不合規的狀況。
戰略目標通過財務目標的指標體系體現,財務指標一定關聯到業務指標。比如,財務中有銷售收入的科目,銷售收入在電商業態里由“來客人數”“客單價”“復購率”組成。
如果想把財務結果做好,就得想方設法讓類似這樣的指標項目持續增長。例如,讓頁面更吸引眼球,讓直播更吸引用戶,以提升“來客人數”;通過用戶畫像或其他有效工具,通過分析對價格進行合理調整,以提升“客單價”;做好售后回訪等工作,以提升“復購率”。只有把這些業務目標動作做對了,財務結果才會變好。
3.解碼體系。
企業從上到下是一個一體化的貫穿動作,解碼路徑:戰略目標→ 財務目標→ 業務目標→ 經營目標。
只有把戰略目標定下來(利潤增長or市場占有率),財務目標才能明晰地轉化成業務目標,業務目標相應地分解成經營目標,最終通過一系列運營服務和閉環賦能逐步達成體系目標。
4.突破認知。
財務人員不僅要熱愛業務,還要懂管理,真正能從財務的專業角度,幫助公司把業務做好,用專業來做好業務,而不只用專業做專業。
如果期望更好的發展,一定跳出財務看財務,跳出公司看公司,跳出行業看行業。很多體系內需要解決的問題,是通過體系外的知識幫助解決的。
業財結合看問題
1.財務源頭就是業務場景。
解決收款問題,要能看到銷售端;解決付款問題,要從采購端看起。
比如,采購流程始于談判,談判完了要簽合同,簽完合同才會下單,下單之后才收貨,完成收貨即應付賬款形成。
應付賬款的問題一般有兩類:如果數量不對,是不是發生在物流端;如果金額不對,實際上發生在談判端。所以,要從末端解決財務問題。財務結果是數字化反應,結果要對一定得找對源頭,源頭就是業務場景,這個時候成本反而最低。
2.對業務要敏感。
我是會計出身,剛工作時不懂業務,對數字也不敏感,拿到數字僅僅是加工數字。最初開始做商業分析(結合財務報表做分析),在公司加班熬夜好幾天,結果老板一眼就能看出錯。
后來我發現了自己的問題,對業務不敏感導致對數字不敏感。數年的歷練之后,很多企業合伙伙伴問我怎么那么厲害,一看報表就能夠說出商業模式。其實是報表會說話,而不是我有多厲害。
回到“薇婭事件”。從稅務來看,直播帶貨業務不難懂,很容易看出繳稅和業務規模、盈利規模不匹配所產生的錯位,稅務模式與業務模式不匹配等問題。
所以,要重視財務團隊,創始人要有業財結合的認知,企業才能有更開闊的心胸容納合規問題,找到核心競爭力。
升級思維方式
1.不怕“踩坑”。
連續創業者為什么能成功,因為“踩的坑”足夠多。“踩坑”不見得絕對是壞事,反而能引發徹底的思考,想透了以后就可能脫胎換骨。
希望每個事件的當事人痛定思痛之后,能夠總結出自身最底層的核心能力,具有開創另一種商業模式的勇氣,或者能遷移和應用原有能力于別的商業模式上。只要努力朝正確的方向重生,仍是非常優秀的創始人。
2.財務工作的躍遷。
舉一個例子,陳生強——京東金融集團CEO(首席執行官),京東商城前CFO(首席財務官)。
2007年4月,陳生強先生加入京東集團,曾任京東商城CFO,在公司財務管理、投融資、系統化建設、管理整合與優化等方面成績斐然,建立京東集團經營分析體系,為集團的高速發展和健康運營做出了杰出貢獻。
2013年9月起,陳生強擔任京東金融集團CEO,負責京東互聯網金融團隊的組建及業務發展,帶領京東金融實現在企業金融、消費金融、財富管理、支付、眾籌眾創、保險、證券、農村金融、金融科技、海外事業、城市計算等11大領域的布局,各項業務均高速增長,讓公司價值實現了最大化。
當年陳生強面試后提出,他的月薪必須在2萬元以上。這一點讓劉強東無法接受,因為他自己當時的月薪才1.7萬元,而且他明確要求新員工的工資不能比老員工高。每月2萬元聘用一個會計,對當時的劉強東來說很難接受。
然而陳生強3個月試用期還沒滿,劉強東就忍不住感嘆:2萬塊錢的人果然比5000塊錢的好用。從此以后,陳生強就理所當然成為了京東“月薪比老板還高的會計”。
據說陳正強曾把每月經營分析會開得震驚四座,不僅能從數據中分析商業發展機會,還能指出具體需要完善的優化空間。他曾通過應用投資分析模塊,協助京東規劃和預算未來發展的藍圖和規模。
如果僅局限于會計人員的思維,無法從CFO轉型成為CEO。只有融會貫通財務、業務、戰略,三位一體化的統籌高度,才能把企業引領入光明之境。所以,優秀的底層素養與獨立的深度思考能力,是躍遷的必要條件。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