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軟集團董事長兼CEO
人生中最危險的時光也是最浪漫的時光
1972年,本溪鋼鐵動力廠在學校招收工人,正在上學的我被應招入廠。
17歲的我第一份工作是煤氣救護工。因為當時的設備條件有限,缺乏警報裝備,每次作業之前,都要用鴿子來測試管道煤氣泄漏的程度。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我背著沉重的防護設備第一次搶險救護的情景。
在救護過程中,即使很遠的管道冒出一點火花,都將引發爆炸。年僅17歲的我每天面臨生與死的考驗,內心充滿了巨大的恐懼,每次上班都有上戰場的感覺。
危險之余,我也度過了一段浪漫時光。因為有工作就有了工資,我買了吉他和小提琴,從小熱愛美術的我還總是搶著干些畫板報的工作。
一年后機會來了,總部領導到動力廠參觀考察,被我畫的板報深深吸引了。我很幸運地調到了工會,從救護工成為一名宣傳員,與以前的工作相比安全許多,也浪漫了許多。
工會里有各種樂器,揚琴、手風琴等等,我沒有一個玩得好,但每個還都能用一用。從我十五六歲到二十多歲的這段時間,我在一個文藝的環境中成長,照相、畫畫、寫字、演出,后來還放電影,那也是我人生中最美麗的時光。我背著照相機、騎著摩托車到處攝影、采風,有時間還能表演,在我看來非常浪漫。
18歲的我,目標是進入大學,徹底離開工廠。當時實行工農兵大學制度,工廠每年都會評選推薦職工進入大學。1976年,我憑著極好的人緣,順利被推選上了大學,我的命運再一次發生了轉變。
拼命學習,只為成為優秀的人
1976年8月,我接到了東北大學的錄取通知書。走進校園的那一刻,我只有一個念頭——拼命學習。
我的專業是計算機,彼時,這一專業剛剛誕生于華夏大地,學習這個專業的人少之又少,我后來也成為中國第一個計算機應用博士。
上大學時,除了學習專業知識,幾乎沒有別的時間,過去積累的樂器愛好和浪漫情懷在大學時幾乎全部荒廢了。
我每天早上五六點鐘起床背單詞,同時保持大量閱讀。我是最典型的“工科男”,除了專業,其他幾乎什么都不知道,也不參與。如果跟工廠里的自由浪漫相比,上大學的這段時間是我一生里最艱苦的時間,我十分專注、十分單調、十分刻苦,每天只做一件事——學習專業知識。從大學本科、碩士、博士到后來的研究,我如此度過了十幾年時間。我的目標只有一個——在我所在領域里實現學術夢想。
1980年,我考上了李華天的碩士研究生。相處中過程中我發現,老師處處都為他人著想。在老師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我也變得更加謙虛平和。后來我又考上了李華天老師的博士生。在老師的建議下,1986年,我赴美國國家標準局留學并進一步深造。我要特別感謝我的恩師,沒有他在學術方向的指引,我也沒有那么多的學術成果。
美國實驗室環境優美,做實驗的設備也是世界一流。剛到美國的我一下就被震撼了。但我也很快發現,作為一名來自中國的留學生,這個實驗室有著不同尋常的規定:中國留學生不能一個人在實驗室,必須有美國公民陪同。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國家不富強,中國人就不會被外人所尊重。
那時我能做的只能是勤奮,因此我很順利地完成了博士論文,也贏得了美國同事的認可。實驗室希望我能繼續留在美國做研究。是否回國,我難以抉擇。那個年代,很多留學生都留在了美國。
我征求了李華天老師的意見,他說“我解放前回來的時候中國正在建設,明知回來沒有好的生活條件,但是一個國家如果要富足起來,總要有人建設,外國人不會幫你,只有自己人建設自己的國家。你不建設,也有別人建設。你是等別人建設好了再回來呢,還是你自己參與其中?”
聽了老師一席話,我毅然決定回到祖國的懷抱。學成回國,我留在東北大學任教,與李華天教授一起從事科研工作。1988年,33歲的我被破格提拔為教授,成為了中國最年輕的教授。
每個人的成功都不一樣,要寫自己的故事
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學者和企業家之間有著一道深深的溝壑。那時候,教授下海是一件讓人不齒的事兒,別人會覺得是因為你教授做得不好,科研做不下去了才去從商。
當我信心十足回國想大展身手時,卻發現當時國內沒有特殊經費資助教授做科研項目,導致我的科研工作難以為繼。這種情況下,我頂著各種質疑和非議,于1988年與兩位青年教師在東北大學的一間半研究室里,以3萬元經費、3臺286電腦,創建了計算機軟件與網絡工程研究室,試圖搭建一個技術轉移中心,把科研成果轉移到企業,獲取充足的科研經費繼續做研究。
當時的中國并沒有創業的環境,沒有資本、沒有人才、更沒有市場,大多數人還不知道軟件是什么,能做什么,就更不用說軟件產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直到1989年,日本阿爾派株式會社一行來到東北大學尋求合作,由我負責接洽談判。由于實驗室條件簡陋,沒有資金購買會議桌,我就將四張課桌臨時拼在一起,再蒙上一塊紅色的絨布窗簾撐場面。談判結束送走日本客人后,窗簾布撤掉了,誰料一位日本代表因為遺落了東西突然返回教室,看到破舊的課桌驚愕得半天說不出話來。
即便如此,日本阿爾派株式會社的會長沓澤虔太郎依然看中了我的團隊和科研能力,我也因此獲得了第一桶金——30萬美元。資金還沒到賬,我們就拿著合同去北京,進口了一批最先進的IT設備,東北大學也把主樓二層的一半教室都給了我們,我們打造了中國一流的實驗室。
成功孕育在非正常之中。彼時屬于學術界變革階段,別人看你做的事情很正常的時候,往往不太容易成功,因為大家都認為正常的事情,沒有機會。別人認為比較困難的事情,我卻喜歡嘗試。我對失敗,不像別人那樣在意。做企業、搞科研基本的原理是一樣的,那就是創造性。
兩年之后,基于良好的合作基礎,我們雙方組建了沈陽東工阿爾派軟件研究所(有限公司),后來又成立了東北工學院開放軟件系統開發公司,這就是東軟集團的起點。
東軟集團剛開始賣軟件被別人誤解成賣洗發香波的。生的不容易,長的不容易,企業才更具有生存能力。企業的錢一直很充沛,反而很難有市場競爭力。企業家要有饑餓感,要能把握機會,這是基本素質。為此,我總結出四點企業家精神:
第一,對自己要有清醒的認識。大部分人看其他人、其他企業很清楚,看自己時容易看大、忽略弱點。對自己的認知缺失,導致學習能力下降,特別容易犯錯。感知弱點,才能知道如何整合資源。
第二,資源整合能力。如果你有東西能被人利用,那是好事,如果你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被別人利用,你將很難存活。試圖以小博大,就要學會找到和發現這種機會。很多的失敗太執著、太敏捷了,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很重要。
第三,前瞻性,具有判斷力。東軟在創業第一天,走了國際化路線;第一桶金,是把博士論文的研究成果賣給了日本人。當時的做法是,收入的外匯,在國內投資的是人民幣。1995年,東軟做了中國的社會保險產品;1996年,東軟開始研發大型醫療設備、CT設備,現在產品已經賣至全球。這些產品當時都非常超前,很多人不覺得可以做成。
第四,執行能力。強大的實施能力來自每個員工,企業在發展中,靠理想、靠概念就可以拿到錢。
每個人的成功都不一樣,要寫自己的故事。一個人走過了與眾不同的路,做自己喜歡的事兒,堅持自己與眾不同的追求,才能做得更好。時間在濃縮,生命只有在奉獻中才能延長。今天雖已花甲之年,但我心中還有那份不安,期望走向更清晰的遠方。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