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寧 阿里集團湖畔大學前產品模塊學術主任
痛點是恐懼
做產品不可避免會談到一個詞——痛點。在“什么是痛點”的問題下,排名第一的答案是:“對于產品來說,痛點多是指尚未被滿足的而又被廣泛渴望的需求。”
這個答案顯然不對。沒有被滿足,用戶只是難受而已,不能拿用戶的難受當痛點或者產品的切入點。
反而一些網友講自己的“痛點”案例非常有意思。一個叫子柳的網友說:“手機上一天到晚都會收到推銷的廣告電話,恨不得卸載手機的通話功能,直到我遇上某某號碼通。碰到頭疼腦熱的小病,跑醫院能把人折騰死,又不敢亂吃藥,這時候有一個App就很好地解決了我的問題。”
一位叫舒大暢的網友說:“當年的海飛絲廣告就很打動我。我第一次拜訪岳父岳母,肩上都是頭皮屑,讓老人一臉嫌棄;面試的時候衣服上都是白點,讓面試官皺眉頭……”
這些都是很“痛”的事情。請注意,上述場景中用戶決定要用什么產品幫助自己時,他們的共同感受是“怕”。
痛點是恐懼。
有一篇文章叫《如何抓住用戶痛點做產品》,這篇文章的說法是錯的。文章里講:張太太是個全職太太,在家帶兩個孩子。她每天早上起床后,要先給兩個寶寶做早飯,老大吃完后要去幼兒園。張太太要推著嬰兒車讓老二坐在里面,再牽著老大的手把孩子送到幼兒園。
之后,她要趕緊回家,哄老二吃飯,并陪他玩耍。到幼兒園放學時,張太太又要帶著老二去接老大。到家后先生也要下班了,她又要開始準備晚飯。張太太也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有自己的想法和夢想,但實際上家務活已經占去了她所有時間。
接著,這篇文章就對張太太做“痛點”分析。張太太沒有自己的時間,時間全被孩子占據了,能不能有一款產品解決張太太的問題?
這不是她一個人遇到的問題,這是一群忙于家庭生活的大多數女性都會遇到的問題。但這是痛點嗎?當然不是,因為其中沒有恐懼。
爽點是即時滿足
痛點是做產品的一個抓手。另一個抓手是“爽點”。
人在滿足時的狀態叫愉悅,不被滿足就會難受,開始尋求。 如果這個人在尋求中能得到即時滿足,這種感覺就是“爽”。
當年俞軍在百度招聘產品經理時,招聘題目是:百度如果要做音樂該怎么做?很多人寫了洋洋灑灑的規劃書給他,有一個人只寫了六個字:“搜得到,能下載”。俞軍就挑了這個人,他就是后來當上百度副總裁的李明遠。
當年互聯網資源非常少,人們上百度找自己想聽的歌,一搜就搜得到,還能下載,這就是“爽”。今天的外賣,你只需要在家用手機下單,就能送到你面前。有需求,還能被即時滿足,這就是“爽”。
回到剛才的場景。我們知道張太太自我實現的想法沒有被滿足,這當然是不爽的狀態。但你的服務可以讓她即時滿足嗎?你能做個產品,即時滿足這類女性實現自我的需求嗎?
這是個復雜問題,不可能做到即時滿足。你看到了張太太不爽的狀態,但如果沒有找到讓她即時滿足的方法,你依然沒有找到這個產品的切入點。因為自我實現是一條漫長而痛苦的路,人的本性是懶惰的。一個人展現出勤奮、規整、自律,其實是被一系列恐懼、集體人格、潛意識所壓迫才呈現的。
如果沒有恐懼這條“瘋狗”追著,沒有爽點這種滿足感來持續喂養,只靠一個App幫助女性實現自我,可以不客氣地說,這就是個不痛不癢的產品。
癢點是滿足虛擬自我
痛點已經成為如今互聯網的萬金油概念。在滿街都是創業者和投資人的今天,只靠抓住一個痛點做產品不容易。
近兩年有一個現象,各種網紅產品層出不窮。比如網紅奶茶、網紅酸奶、網紅曲奇、網紅洗發水,它們的爆紅是靠抓住痛點嗎?顯然不是,網紅產品們靠的是“癢點”。
幾年前我追過一部韓劇《來自星星的你》,因為它的癢點非常打動我。它講的是一個女明星和外星人的愛情故事。聽上去這個故事沒什么新意,為什么當時那么火呢?
“痛點控”們總結說:這部戲抓住了女性對英雄和美少年合體的想象,滿足了這個痛點。如果這個痛點是對的,那么單靠一個痛點,怎么可能拍出20集900多分鐘的內容呢?怎么會讓我們不停地看,還愿意討論,甚至做一些周邊產品呢?
可以看看大家在討論這部劇時都在聊什么:教授(男主角都敏俊)的微表情、教授的眼神、教授對女主角千頌伊態度的轉變、女主角的衣服、妝容、配飾……這些其實都是癢點。
“癢點”是什么?癢點滿足的是人的虛擬自我。
虛擬自我就是想象中那個理想的自己。比如,我們看偶像劇、追星、看網文、看英雄故事、看網上的名人八卦、看別人的創業故事和成功神話……你是在熱追他們嗎?不是,你情不自禁投入到關注的內容是你的虛擬自我,是你自我想象的投射。
什么是產品的入手點?痛點、爽點、癢點都是不錯的點,具體到工作中,要看產品經理對用戶的哪點感受最深、手感最準。吃火鍋會爽、但爽之后怕胖,這其中有恐懼,就有空間。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