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維迎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聯合創始人
什么是企業家精神
研究企業家35年,我最近的體會是,要真正理解企業家精神是什么,必須理解企業家精神不是什么。我從案例出發,通過分析,引出一些我認為具有普遍性的結論。
保羅•歐德寧(Paul Otellini, 1950—2017年)是英特爾公司第五任CEO,我在擔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期間,他曾是我的國際顧問委員會成員。
英特爾公司的前三任CEO都是公司的創始人,可以說是真正的企業家,三人性格互補,珠聯璧合,把英特爾做成計算機和IT行業的“發動機”。其中,羅伯特•諾伊斯是集成電路的發明人之一,戈登•摩爾是“摩爾定律”的提出者。
在諾伊斯時代(1968—1975年),英特爾生產RAM和DRAM,研發出微處理器。在摩爾時代(1975—1987年),英特爾仍然是DRAM的專業制造商,但面對日本廠商的競爭,英特爾迅速失去了市場份額,1984年市場占有率甚至一度降至1.3%。此時,公司開始將重心轉到微處理器,并決定退出DRAM業務。
在安德魯•葛洛夫時代(1987—1998年),英特爾集中于PC處理器業務,使得英特爾取得巨大發展,英特爾和微軟共同成為PC業界當之無愧的統治者,但公司的經營戰略開始顯得僵化。
安德魯•葛洛夫退休的時候,把克瑞格•貝瑞特提拔為CEO。貝瑞特原來是葛洛夫的得力助手,一個典型的職業經理人,長期擔任公司COO,因而被稱為“主內先生”(Mr. Inside)。
貝瑞特1998年上任的時候,互聯網和手機開始普及,貝瑞特開始大規模收購其他公司,試圖轉型為手機和互聯網公司,但以失敗告終,貝瑞特于2005年辭職。接替貝瑞特的保羅•歐德寧也是一位“主內先生”,從COO升任CEO。保羅•歐德寧主政期間,英特爾業績斐然,營收創紀錄,從388億美元增長到540億美元。
出人意料的是,2012年11月19日,歐德寧宣布第二年5月辭去CEO職務,當時他只有62歲,遠不到英特爾65歲的正常退休年齡。歐德寧是在尚未確定新任CEO人選的情況下宣布退位的,這在英特爾歷史上還是首次。
保羅•歐德寧突然辭職,主要原因是自己在應對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業務時決策失誤,被認為是“英特爾史無前例的誤判”。
在接受《大西洋月刊》采訪時,歐德寧承認在他擔任CEO期間,曾親手扼殺了成為第一代iPhone處理器供應商的機會。
故事是這樣的:蘋果公司在2007年和2010年先后推出了iPhone和iPad產品。蘋果公司曾考慮將第一代iPhone處理器的生產委托給英特爾公司。喬布斯找到歐德寧,開出的價格是每枚處理器10美元,除此之外不給一分錢。
于是,歐德寧組織了一個團隊,進行了一系列的測算:根據這個開價,要確保多少產量才能盈利,而這取決于iPhone的銷量。算來算去,英特爾的團隊認為,為iPhone開發處理器需要巨額資金投入,每枚才賣10美元,肯定是一筆賠本的買賣,不值得做。
歐德寧接受了下屬的意見,回絕了蘋果提出的交易。蘋果因此轉向三星電子。三星由此迅速壯大,僅用了三年時間,在晶圓代工行業的排名就從第10位躍升到第3位,并開發出自己的智能手機Galaxy,成為蘋果的競爭對手。蘋果公司后來因知識產權問題控告三星,這是后話。
事實證明,英特爾當時對成本和銷售的預測是錯誤的。iPhone手機生產量竟達到英特爾團隊所預期的百倍之多。這讓英特爾后悔莫及。
有標準答案的決策都不是企業家決策
我想用這個故事說明的是:企業家決策不是科學決策。經濟學和管理學中講的決策是科學決策,不是企業家決策。科學決策是基于數據和計算,給定數據,最優選擇是唯一的。
企業家決策是基于直覺、想象力和判斷。同樣的數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象力和判斷,選擇會很不同。因此,科學決策能形成共識,有標準答案;企業家決策是非共識的,沒有標準答案。換言之,有標準答案的決策都不是企業家決策。
可以用考試或課程作業為例說明這一點。一道考題,考卷上寫出A、B、C、D四個可能的答案供你選擇,但正確的答案是唯一的。設想考完試后,你問周圍其他同學是如何選擇的,如果大部分同學選擇了A,而你實際上選擇了C,你心里一定發毛,因為十有八九你錯了。
但對企業家決策而言,多數人認為正確的很可能恰恰是錯誤的。所以,那些杰出的企業家作出的最重要的決策,最初常常不被多數人認同,甚至被認為是荒謬的。多數人認同的決策只能是科學決策,一定不是企業家決策。
當然,我們也不能反過來說,多數人反對的決策一定是正確的決策。我的意思是說,企業家不會按照多數人的意見做決策。他的意見可能對,也可能錯,要由市場事后檢驗。多數人的意見不能成為判斷的標準。
我有一個學生,畢業后到一家跨國公司當雇員,薪水很高。有一天他找到我,說自己想下海創辦企業,當企業家,征求我的意見。我說我沒有辦法說行還是不行,我就問你一個問題:“你爸媽什么意見?”他說:“父母堅決反對。”我說:“那你不妨試一試。”
在我看來,連父母都同意的決策,不太可能是一個企業家決策。這個學生果真下海了,至目前為止,企業做得還不錯。
有一次給學員講課,我到達的時候,他們在做一個商業計劃競賽,我就坐下來聽。奇虎360的周鴻祎正在對一個年輕創業者的商業計劃書做點評,我聽到的基本是否定態度。
我上臺后對小伙子說:周鴻祎說你不行,不等于你真的不行,因為當初他做企業的時候,別人也說他不行,說他不行的人當時的名氣比他現在的名氣還大。
數據和計算之所以在企業家決策中不起關鍵作用,是因為企業家決策面臨高度的不確定性。所謂不確定性,是指企業家決策時面對的未來事件是主觀的、未知的、獨一無二的,沒有統計樣本,沒有概率分布,因而無客觀數據可用。
進一步而言,未來的不確定性受現在和未來選擇的影響,而不是由過去發生的事情預先決定的,同樣的行動帶來無數可能的后果。
因此,不僅如同哈耶克講的,市場是一個發現程序,一個不斷獲取信息的過程,不是給定數據下解方程;市場更是一個創造過程,是人類想象力和創造力潛能的運用過程。
企業家不是給定數據下做決策,而是發現還沒有被發現的數據,想象可能的未來,創造本來不存在的東西。
用郵政馬車的數據預測汽車是沒有用的,風帆木船的數據也不可能告訴我們鐵船是否可行,因為汽車和鐵船很大程度上是卡爾•本茨和約翰•威爾金森這樣的企業家想象出來的。
經濟學家把“不確定性”等價于“風險”,進而把“風險”等價于統計學上的誤差是嚴重誤導的。正如德國學者雷納•齊特爾曼指出的:“企業家通常不會按照經典經濟學理論的理性假設行事。他們通常不把自己的決策建立在概率計算上,也不傾向于遵循復雜的理論假設,而更憑直覺行事,主要靠感覺。”
我并不否定數據和科學決策在企業管理中的重要性。事實上,在我看來,成熟企業90%以上的決策屬于日常管理決策,可以借助管理學院學到的科學決策方法做出。但決定企業命運的是不同于管理決策的企業家決策,不是科學決策。
比如,是否在一個特定的地方開一個飯館是企業家決策,而一個飯館每天購進多少食料、雇傭多少廚師和服務人員,屬于管理決策。管理決策可以借助于數據和計算做出,企業家決策更多依賴于直覺、想象力和判斷。
管理者和企業家的區別
在大的科層公司,位于頂層領導崗位的人做的決策,主要是企業家決策,而位于中下層管理崗位的人做的決策,主要管理決策。因此,對高層領導而言,最重要的是直覺、想象力和判斷;而對中下層管理者而言,最重要的是數據和計算。
我相信,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管理決策可以由計算機自動做出,但計算機永遠代替不了企業家決策,盡管企業家決策的范圍會隨著技術和知識的積累發生變化。
企業家做的是無法用數據和計算替代的決策,任何可以用數據制定的決策都不再屬于企業家決策,只是普通的管理決策。
我們還必須認識到,現實中的企業家通常身兼數職,既是企業家,又是管理者,因而除了企業家決策,還要做不少管理決策。但企業家首先必須判斷哪些是企業家決策,哪些是管理決策。
保羅•歐德寧的失誤在于,他把一個企業家決策誤當作管理決策。喬布斯推出iPhone是一個典型的企業家決策,相應地,是否給iPhone提供處理器也是一個典型的企業家決策,需要的是直覺、想象力和判斷,而不是公司財務人員和營銷人員的計算。三星電子公司毫不猶豫地接受了蘋果公司的委托,正是基于三星董事長李健熙的企業家直覺。
歐德寧后來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到:“當時直覺告訴我,應該接受蘋果提出的交易。”但這可能有點“事后諸葛亮”的味道。事實是,他相信了數據,沒有按照自己的直覺行事。
這就是管理者和企業家的區別。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