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德文 經濟學家 民進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為什么生意越來越難做了
截至2021年12月16日,距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已兩年時間。當前,全國的民營企業逐漸復蘇,整體形勢向好,但由于疫情造成的連鎖效應依然使許多企業步履維艱。許多企業家不禁發出疑問:為什么生意越來越難做了?
國際經濟環境復雜
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這直接導致國內進出口企業的恢復面臨挑戰與壓力。如果美歐等其他國家和地區疫情無法得到有效控制,全球經濟仍有再度受創的可能。此外,人口紅利消失,企業成本不斷增加,加之面臨一系列“卡脖子”問題,我國企業乃至行業發展受到阻礙,“補短板”“創核心”“搶陣地”勢在必行。
市場環境競爭加劇
行業內卷,同質化嚴重。“利潤在哪里,企業的目光追向哪里”,在缺乏行業規范管理和資本逐利下,大量企業扎堆涌入,導致市場同質化嚴重,同時造成產能過剩的現象。當市場供給大于需求時,便激化了市場競爭。大型企業得益于資金與技術支持,開發出引領市場的新產品,而大多數中小企業在缺乏核心競爭力的情況下跟風重復、迎“利”而上,不斷在擁擠的賽道里競爭出路,無利可圖。
線上線下“冰火兩重天”。互聯網的興起對實體經濟沖擊本就不是新鮮事,但是此次疫情的沖擊使該矛盾更加突出。線上銷售覆蓋面廣、接觸半徑大、產品展示成本低;而實體企業的租金成本、人力成本的日趨增長,產品利潤被極速壓縮,面對線上利用價格吸引消費者的戰略根本無力抵抗。有時候實體企業面臨的不僅僅是競爭對手,還有現處的時代。正如諾基亞CEO所言:“我們并沒有做錯什么,但不知道為什么我們輸了”。目前互聯網的沖擊是實體經濟不得不經歷的挑戰和洗禮,如何在這樣的浪潮中生存和發展是企業必須思考的問題。
企業自身能力不足
在疫情帶來的困境下,企業資產負債結構不合理、缺乏風控能力等問題暴露無遺。絕大多數的企業雖身處逆境卻沒有正確的破局思維,盲目地將“資金”作為解決企業生存發展的唯一救命稻草。事實上,“資金”只能延緩企業的生存,卻不能拯救企業的生命。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不僅僅受外部環境影響,內部的頂層戰略設計、危機管理能力也成了衡量企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為什么有的企業瀕臨倒閉,有的企業逆風而上
我國民營企業從少到多、從弱到強,為中國新經濟的發展注入了無限的活力與創造力,也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其間經歷的風雨與沖擊遠不止這次疫情。民營經濟環境如同生物圈,“適者生存”的優勝劣汰法則始終存在。新時代的民營經濟已經開始從“高速度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淘汰劣勢企業早已成為必然。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么在疫情影響下企業發展形成兩極分化:有的企業寸步難行、瀕臨倒閉;有的企業真正把握住了轉型升級、彎道超車的好機會,在疫情帶來的“陣痛”中逆風而上。
國家領導人曾多次強調民營經濟及民營企業發展的重要性:“不同時期破解不同難題,現在我們就要進一步研究怎么破解民營企業發展的現階段難題”“民營經濟只能壯大、不能弱化”“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這些重要論述都體現出國家對幫扶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的信心與決心。
民營企業的發展是系統性的,疫情發生后中央及各地政府積極出臺相關政策優化民營經濟環境,同時找到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競爭環境不公平等一系列難點痛點,積極提供各種政策支持和幫助,旨在推動民營企業改革創新、健康發展,激發民營經濟活力,提高民營企業創造力。由此可見,對絕大數企業來說,只要積極利用好相關政策,不僅能渡過難關,也會獲得更多的發展空間。
企業家不能坐以待斃,逆境破局才是王道
疫情只是加快企業倒閉的導火索,我們不能將失敗的原因全部歸咎于此。企業家是企業的核心主導,也是企業的人格化主體。經歷此次疫情重創,企業家應該沉心思考企業在困境時給予自己的經驗及機會,同時重新審視企業發展方向。
資產負債結構優化是基礎
民營企業的高負債率已成為許多企業死亡的誘因。結合現實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加劇的現狀,企業面對困境必須有較強的調整能力以保持自身的市場競爭力。一方面,許多民營企業順應經濟潮流,利用債務杠桿擴規模、拼市場,賺快錢、賺大錢,但是相應重資產、債務包袱不斷增大,企業產出的利潤無法覆蓋利息。另一方面,疫情過后市場“面縮”、消費“量減”,許多實體企業的產品囤積為庫存不能變現,資金緊缺難以維持基礎運營,最終企業岌岌可危。由此可見,資產負債結構的不合理變成了制約企業經營發展的重大問題。中和正道集團自成立以來始終以“解決企業難題”為使命,助力深陷債務危機的企業資產優化、降低債務杠桿、化解債務矛盾、保衛現金流、維護經營鏈,最終使企業擺脫債務困境、煥發生機、轉危為機。
自主創新和產品升級是核心
企業要想有持續的生命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創新與研發。我國逐漸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企業是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主要力量,企業的研發能力、創新能力是必須正視和研究的重大問題。民營企業可以通過提升創新生產工藝,健全技術研發和技術成果轉化機制,推進產品升級,避免因高度同質化而引起的價格競爭困境。同時大力培養、引進、聚集高端創新人才,為加快推動技術創新、企業轉型升級注入活力和動力。
線上+線下的市場融合是動力
未來的經濟發展必然是實體經濟和互聯網經濟相結合的模式。盧旺達的1.5噸咖啡豆在直播間一秒被搶光、頭部主播一場直播狂賣幾十億,這讓全世界都看到了在疫情影響下中國的線上銷售能力。瞬息萬變的時代,線上線下融合是企業未來發展的巨大動力。實體企業在推進“線上化”的過程中,要把握核心優勢,讓客戶群體提升對產品的認知,建立信任、增加黏性,同時結合實體服務及品牌優勢,最終實現協同發展。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唯有審時度勢,企業才能立于不敗;唯有逆境破局,企業才能涅槃重生。
新冠肺炎疫情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民營企業家要相信國家政策,堅定發展信心,不怕艱難,勇于創新,為中國經濟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