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漁
互聯網和信息化的興起,以紙質書籍為載體的實體書店顯得被動且與時代格格不入,一大批實體書店遭遇經營困境。近年來,隨著文化復興成為國家戰略,實體書店開始復蘇,不僅數量上揚,還通過多元化創新掀起了讀書熱潮。書店不再只是提供書籍的逼仄空間,而是融入更多心靈慰藉與思潮碰撞的文化天地。
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需要一個書店,它提供了一種生活方式與生活態度。“書嗜”,是長春首家24小時營業書店,也是目前長春唯一一家24小時營業書店。
每個人都有過書店買書的經歷,但上次去書店是何時,你是否印象清晰?書店曾是無數人的精神棲息地,但伴隨時代的更迭和生活方式的更新,一切似乎都變得虛擬化、智能化。
做一家有品味、有情懷的書店,在書店與書籍中讓城市的喧囂與車水馬龍變得更加具象,且通過筆墨記錄讓世界變得融通可感。開一家24小時書店,不是任性,也不是違背時代的空想,而是長春“書嗜”對這座城市的溫暖定義與文化支持。
理想與現實的距離,稱之為“堅持”。現實的殘酷昭然可見,很多實體書店相繼消亡。“書嗜”想要支撐下去,不可能僅僅靠情懷,只有重塑商業模式和經營邏輯,讓書店的商業活力與文化價值融會貫通,書店的轉型升級才能成功。
帶著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書嗜”率先將文化讀物與文創產品深度融合進行開發運營。“書嗜”堅持24小時營業,所有書籍均來自該領域權威,全部文創產品都是原裝引入,做到“文化”與“文創”捆綁聯通,24小時營業與品位融合,這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商業模式創新與生活方式顛覆。
創業維艱,開創一種認知方式、提供一供新的生活模式,需要適時填補市場空白,也需要對用戶心智進行培養。做好一家書店,除了提供書籍保障外,更需要主題定義與場景打造,比如賦予閱讀社交屬性。當然,這也反向決定著用戶圈層與消費場景的定義。大而全的書店已然伴隨時代沉沒,做細分領域精準人群定位與產品定位的獨立書店更像是這個時代的產物。獨立書店不似書城般龐雜,而是迷你空間中的非小眾,是一家有方向、有選擇的細分領域書店。
做一家有個性、有品位的書店,風格也是其整體基調的表現形式之一。前衛現代的裝修與功能場景融合,可以滿足社交需求也可進行獨立閱讀體驗。因其24小時營業的屬性,可為不同需求人群提供更為人性化的閱讀體驗,不同時間段所能體會、參與的內容也更加豐富立體,如“書嗜”新書簽售會、分享會、讀書會、小型音樂會、電影交流會等文化特色主題活動。
“書嗜”提供了24小時的閱讀可能,這座城市有沒有人愿意參與其中?答案顯而易見。長春是一座文化城市,對于文化創新從不循規蹈矩,所以24小時營業不會因無人問津而停滯。
從書店建立到書籍定位,“書嗜”始終堅持為讀者提供簡單、簡約的閱讀可能,書籍的選題上,更傾向于社科、人文、文學類,讓更多人讀懂自己的本心,通過閱讀對抗或豐富眼前的認知。
書店的神奇之處在于,當你選擇進入書店的一刻,身心會進入一種難于描述的舒適中,面對層疊的書籍,會暫時放下生活中的無序或壓力。若要問是否每個人身邊都需要一間書店,從“書嗜”的用戶認可與口碑積累便可知曉。城市生活需要創新,精神文化需求需要引領,甚至每個人鐘情的書店或獨立空間不僅僅只有一處,更多文化場景的提供,可以讓人的獨處時光更為豐富和多元。
文化與文創融合是這個時代的趨勢,做一家有溫度、有情懷、有味道的書店,做一家能夠占領用戶心智的書店,“書嗜”愿意為這座城市以及需要閱讀的你提供一個安靜讀書、感受文創魅力的空間。未來,“書嗜”將以更加親民的方式走入公眾視野與生活,比如以社區書店形式,以最小單元解構文化生活,為社區賦予文化內涵,讓生活充滿無限可能。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