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
把業務切分成18個月一個階段
這些年我看了不少項目,也見過不少創業者。在和他們交流的過程中,我學到了很多,也發現不少問題。真正的創業一定是自我驅動,而不是被動選擇。因為創業是件九死一生的事情,如果你想創業或正在創業,一定要做好長期艱苦奮斗的準備,并且避免出現以下這些問題:
不知道自己適不適合創業
做投資以來,我學到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創業者的素質很大程度是與生俱來的。每一個人心里大概都知道自己適不適合創業。
也曾經有不少人問我,李老師,您幫我分析一下,我是應該創業還是應該就業?我要不要出國回來再開始?我每次都不太忍心回答,因為如果你還要問,那就不要創業。那些真正成功概率最高的人是不需要問這些問題的。
把自己的需求當成大家的需求
創業者常常會陷入一個挑戰,把自己的感情和需求灌注在某種產業或方向上,認為自己的需求一定具有代表性,能夠突破一些困難。這種感情流露最常見的就是父母親,想著如何幫助更多的父母和孩子。很多創業失敗的案例就發生在0-3歲孩子的父母身上。
所以我建議,所有0-3歲孩子的父母如果想創業,一定先審視自己的需求是不是有足夠的人群。做事情要順勢而為,逆勢而為對創業挑戰很大。
把目標定得太遠
VC(風險投資)行業的投資并不是一次到位的。VC希望創業者能夠描述一個階段性的目標,然后給創業者足夠的資金達到這個目標。這個目標通常是一年到一年半之內,好處是估值可以不斷成長,投資人可以不斷介入,企業可以一輪一輪獲得融資。
這是人類過去100年經過很多智慧累積的融資方式。當然也有缺點,可能會讓人更短視,只看18個月,但是目前確實沒有更好的模式存在。
作為創業者應該接受這個游戲規則,不要把什么事講得太遠、太宏偉,讓投資人不知道錢進去會發生什么。如果創業者可以把業務切分成18個月一個階段,制定階段性目標,投資人更能接受這種符合游戲規則的企業。
揮金如土,言行不一
負責任的投資人會看你做的每一件事情,說的每一句話,了解你的公司文化。
創新工場剛開始的時候,員工出差、包括我個人都是住普通酒店,并不是我們住不起好一點的酒店、坐頭等艙,但這些事情可能會傳遞一個信息:你拿公司的錢揮霍。大家會覺得你講的文化是騙人的。
就算我拿自己的錢揮霍,大家也會認為:他不浪費公司的錢,但心里不是真正的創業者,沒有打算跟我們同甘苦、共患難。作為創業者,你的習慣在公司里的影響非常重大。
所以創業者千萬不要被這些多余的錢和追求你們的VC沖昏頭腦,沒有任何一個公司是在燒錢的時候創業成功的,達到一定階段推廣是可以的,但到這個階段之前,你的公司一定要是非常勤儉的公司,花每一塊錢都像花自己的錢一樣。
不會投資
不勝任但一定要做CEO的人
早期我們做投資時還發現,中國的創始人更不愿意讓出CEO(首席執行官)一職。所以我們會盡量挑選有潛力成為CEO的創始人,而不會投資一個并不勝任但一定要做CEO的創業者,即便這個項目非常好。所謂勝任,我覺得有這樣幾個標準:
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和規劃
最好是創始人要有很強的自覺并能夠承擔CEO的角色——無論是一直承擔,還是中間需要一個過渡期。
另一種方式是搭配一位有能力的COO(首席運營官),Facebook就是一個典型案例。Mark Zuckerberg沒有辦法掌控一切,于是將部分CEO工作分出來,由Sheryl Sandberg承擔。成熟的COO能夠與年輕創始人互補。
要讓創業團隊有默契和信任
創新工場早期曾經撮合過創業者,做一段時間才發現,他們之間的價值觀和彼此認知可能有巨大差異。對于股權分配、價值觀、公司未來發展方向都會有很多的分歧。
我們作為投資人更喜歡投資那些要么一個老大特別強大,他說了算;要么兩三個人一起做,認識十年八年彼此信任,這些成功率都很高。
必須警惕墨菲定律
創業過程中,任何可能發生的問題肯定會發生,而且會比你想象中嚴重。這不是我批評創業者,因為創業是一種極致的環境,當把人放在這樣的環境中,他所有的優點和缺點都一定會爆發。
如果你或合作伙伴有任何瑕疵讓你有任何擔心,我保證未來五年這件事會造成麻煩。不要抱著僥幸的心態:比如你覺得這個人有點虛榮,整天說大話,會不會以后不做事?不用問,答案是會;或者說這個人,雖然他的商業計劃做得很漂亮,但是很虛,以后執行力會不會欠缺?肯定會;再比如,對方不好相處,會不會有點冷冰冰的,會不會自私,會不會合作出問題?不用問,一定會。
一定要有執行力
一個人智商120,有很棒的執行力;一個人智商170,但執行力一般,在這兩個人之間我們寧愿投資智商120的這位。尤其是在創業初期,執行力往往意味著,你愿意從產品、技術、客服、運營,參與到每個環節。比如,大部分CEO都喜歡做客服,這就是執行力的最好見證。你有沒有愛你的產品愛到親自上網去回答用戶問題?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看中執行力的另一點原因是:很多人聰明反被聰明誤。特別聰明的人往往會有很多點子,點子太多對創業好嗎?其實不好。如果你去一家大公司做他的首席戰略官,點子多了好。但創業者點子多很容易完蛋,因為創業時人的思維非常有限,如果你每天一個新點子,什么都做,最后什么也做不出來。
創業公司在每一個階段都要專注力量去執行,完成一些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業績,讓公司的下一步有人買單。如果不專注、不夠有執行力,怎么能夠有下一步投資。
初創階段,人最重要
不放棄下一次機會
多年前,有個創業者來到我們辦公室,我當時認為這個人很棒,但他的產品不行。我跟他說,這個項目不靠譜,不能做,不要做。他告訴我,自己必須要做,我不投資,他找別人投資。
后來他找了另一個投資,我們的預測是正確的,半年后他失敗了。但我們沒有想到,他把錢花了一半之后發現產品不對,立刻轉型做了其他項目,獲得了巨大成功,我們因此錯過這個機會。這個經歷告訴我們,在初創階段,人最重要。
這也影響了我此后的投資風格,絕不是我給了你100萬元,你最好趕緊還我200萬元。業界很多優秀投資人的心態跟我一樣,因為我們明白,創業者投入自己最珍貴的三到五年時間,只有5%的可能取得很大的成功,其他95%可能洗牌重來。
之后又有一個創業者,我們投資了他。做了一段時間后,有人答應兩倍的價錢收購他,最后沒談成功,項目也沒做好,變成零倍。本來這個投資我們可以賺兩倍,因為他的種種錯誤,造成公司一文不值。
他把公司關了以后到我辦公室來說:李老師,我對不起你,把你的錢都賠了,我要想盡辦法償還你。我就跟他說,不要在意。
為什么不要在意?投資人投100個公司,不是每個都希望得到兩倍回報,所有的回報可能是來自5個公司,這5個公司會給我們20倍甚至200倍的回報。
早期VC的工作就是在100個公司里找到5個能達到20倍甚至200倍回報的公司,這5家公司不就把我們全部投資的錢償還了嗎?如果得到200倍的回報,不就賺了10倍嗎?
我想聽的這句話是:李老師,我這次失敗了,下次我還愿意拿你的錢。我們交了100萬元的學費讓他學,他這一次有5%的可能成為獨角獸,下一次或許就是10%了。
全世界最受VC追捧的創業者
全世界最受VC追捧的一批人,就是開創過一個公司,然后第二次、第三次再創業的創始人。
第一,他證明了自己是不怕失敗的,是下了決心愿意去做,甚至他的團隊也還愿意跟隨他的。第二,這是一次學習的過程,成功有成功的學習,失敗有失敗的學習,走過一次,第二次就好很多。
無論是創業導師還是加速器、孵化器、VC,包括創新工場在內,再厲害都沒有辦法用紙上談兵的方法教創業者,他自己走過一遍是沒有任何事情可以取代的。我們特別喜歡追捧這樣的創業者,每個VC都一樣。就像知乎的周源,他在做知乎之前創業過兩次,雖然都失敗了,但他很快調整過來,重新開始下一次創業,他的很多員工都愿意繼續跟隨他。
這種思維反推創業者,還牽扯到什么是偉大企業的問題。傳統思維是做“百年老店”,可以一代代傳下去,企業文化永遠不變。這種思維在高科技領域受到嚴重挑戰。在這個領域,每一個偉大公司都有一段改變世界的時間,但此后,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新公司。所以,創業者能把握住公司改變世界的那一刻就好。
當下的創業形勢
當下比較看好的投資機遇
首先看好的是黑科技。過去的風險投資是模式投資,例如移動互聯網,從美國的模式轉移到中國,產生新的游戲打法,但這種模式型創業在今天已經很難再得到同樣的成長。
人口紅利帶動了模式創新的創業機會,但今天的人口紅利已經基本結束,如果想要做出一個基業長青、有競爭優勢的公司,就要開發出別人沒有的技術。如果你的技術足夠領先,能夠優先12—18個月,那么公司就可以持續往前運轉,讓別人來超越。
其次,我們很看好人工智能領域頂級的公司,也會關注包括半導體在內的其他科技方面的機會。
第三,我很看好醫療領域。政府正在推動新醫改、藥改,這會帶來整個行業的洗牌機會。我們期待未來醫院會更高效,會有更數字化的系統,其中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都可以扮演各自的角色。
今天的中國藥企依然落后國外,中國醫療行業的很多經營模式和收費問題,未來都可以得到化解,所以新的創新型藥企是可以期待的。
有了醫療,肯定會有保險、物資和配送,以及人工智能和醫療結合,怎樣用人工智能來做診斷看片,我們都非常看好。
此外,很多領域都有整合的機會,比如物流、零售領域。美國很多領域都會有行業巨頭,比如零售領域的沃爾瑪、Costco(好市多),運輸領域的UPS、FedEx,這些都是多年競爭和整合帶來結果。
國內改革開放才幾十年,還沒有完成這個路徑,所以現在很多領域都很分散,行業第一的市場份額也不會很多,行業間的競爭很激烈,大家都沒有得到規模化優勢。這個時候,創業者有野心成為行業老大,而且有一定技術和運營優勢,能比其他公司用相對較低的成本做出同樣的結果,或者同樣的成本做出更好的結果,這樣的創業者比較能得到投資人青睞。
我們也在尋找能夠在一個相當分散的大領域成長為巨頭公司的投資機會,然后用我們的資本、想法和技術幫助他成為行業老大。
創業者應該如何應對當前不確定的環境
當下創業者需要注意幾件事情:
首先,財務和融資。疫情之前本來就已進入寒冬,疫情之后更加困難,VC也更加謹慎。有些VC也沒錢了,有錢的VC會挑最頂尖的項目,出手變得更謹慎、更慢,而且在估值方面可能希望壓低。
更突出的是結構性問題。之前最火的創業領域,所謂的to C模式,用大量資本砸出高速增長,然后期待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夠尋找到一個把增長出來的用戶留下來變成利潤的創業模式已經過去了。
在新常態的今天,投資人會更重視商業的本質,無論是已創立的公司、融過資的公司、to C方向的公司還是新創的公司,都需要考慮自己的執行思路、業務規模、單元模型,要能把業務的實質做出來,在最短時間里把業務模型轉正。
第二,未來兩年大量公司會死亡。中小型的流通商、貿易商前端后端都會出現市場的整合機會。未來最好的整合就是創造突破性的新模式,而不是跟在別人后面做一樣的事情來賺取那幾個點的利潤。
現在可以說是最糟的時代,但也是最好的時代。究竟是最糟還是最好,要看每一個人是不是能夠非常理智地分析環境,尋找到機會。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