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風潮物聯的解決方案已落地在包括武漢在內的30多個城市,覆蓋200余在建合作工地,并與中鐵建港航局、中石油管道集團、中建八局、中交設計院等80余家科研機構和企業單位展開了廣泛合作。
“技防幫助人防,我們的合作工地無論處于低風險或中高風險區,目前都是‘零’疫情。防疫服務只是智慧工地解決方案中的一項功能,未來我們希望用光谷的科創力量更好地服務走向無人化、自動化趨勢的數字化工地。”這位80后創業者說。
測溫模塊、芯片、算法合力管工人健康
來自東湖高新區武漢留創園孵化企業、武漢風潮物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上述“智慧工地”解決方案的出品方。
公司創始人王冠杰介紹,方案由“智慧安全帽”、機械云管家”、“環境檢測儀”、“人臉識別閘機”等技術模塊聚合而成。工人想要進入工地作業區或生活區,要先通過人臉識別閘機,閘機嵌入的紅外熱成像測溫模塊,可以快速完成測溫,能避免人員接觸風險,而且識別速度快、數據誤差小,提升了工地的安全性。
自主研發產品:機械云管家
而在作業區內,通過裝載在安全帽內的智能芯片,項目管理人員可實時在后臺上查看施工人員活動軌跡,預警人員過度聚集、違規作業等高風險行為。此外,由于天氣炎熱,有工人不習慣戴口罩,而通過在工地上布置的攝像頭,結合AI算法,能快速鎖定不戴口罩的個人,同時關聯實名制鎖定人員信息,異常情況自動報警。
王冠杰給記者展示了他們在服務的工程項目、某跨海大橋工地管理系統手機APP端。記者看到,現場施工人員的活動軌跡、工作狀態、健康數據等,都能動態顯現出來。“只要是管理權限內的需要,還可以調出來更多數據,這些都經過員工同意后采集。”
他坦承,工地智慧系統是針對施工現場人、機械、材料、工序、環境等要素管理需求進行組合創新和技術創新的產物。他們團隊還研發并申報了10余項實用新型和軟件著作權,用獨有的算法方案“指揮”成熟技術匹適配工地的大數據挖掘及其管理需求。
創始人從央企辭職創業,服務200余工地
從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畢業后,王冠杰曾在一家工程類央企工作6年,從事技術管理崗位。施工項目最需要什么管理手段,他比較清楚。2018年,王冠杰在光谷創立了武漢風潮物聯,從甲方變身為甲方項目建設的服務方。
他們團隊專注于為工地建設提供智慧工地數字化管理平臺、工程機械管理終端產品等服務,幫助做到從項目的人員、機械、環境、物料、質量、安全、進度等多維度自動化管控。
項目概況
去年疫情期間,員工無法出門談客戶,公司運營出現困難。王冠杰每天盯著抗疫進展的同時,也意識到,一旦復工,防疫將常態化,無接觸式智能管理方案更容易被工地接受。于是,他帶領員工居家辦公,一邊加速研發無接觸式的智慧工地方案,嵌入了防疫健康管理功能,一邊依托互聯網展開線上推廣,組織團隊在各大平臺開設了公司自媒體賬號,安排員工拍攝短視頻進行行業宣傳,公司的線上曝光量、客戶咨詢量大幅增加。
去年4月份以后,王冠杰帶頭外出跑客戶,公司當年的營收從2019年的100萬元猛增到1000萬元。
創始人:王冠杰
8月20日上午,武漢市江夏區大橋現代產業園西片集中還建小區二期作業區外,一名頭戴黃色頭盔的工人正將健康碼對準人臉識別閘機進行掃描,通過后再摘下口罩做人臉識別測溫。閘機顯示器上,顯示出溫度是36.3度,他可以進入工地。
“光谷技術是我們防疫的好幫手。”該項目安全質量部部長韋先生說,目前工地一方面實行嚴格的防疫封控措施,工人僅在工地內作業、生活,同時調動資源、加緊施工,保證各項生產任務按期完成。
他們使用了技術來自光谷企業的“智慧工地”方案。用機器設備取代人工測溫查驗,將紅外測溫和大數據模塊,加入整個工地管理系統中,技防、人防的合力,協助全國各地200多個建設項目工地做到現階段的“零”疫情。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