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公主嶺市匯鑫源農業合作聯社理事長郜蘭東
文/吳猛 寧立春
初來吉林省公主嶺市雙城堡鎮勝利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片一片苦澀、白茫茫的鹽堿灘,土壤缺水返酸,導致莊稼產量低或不易成活。貧瘠的鹽堿灘讓勝利村的人們生活都難以保障,村民為此愁眉不展。將鹽堿地變良田,一直是當地村民的夢想。
然而幾年后,我們再次來到勝利村,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寸草不生的鹽堿灘變成了生機勃勃的良田,村里村外綠樹成蔭,一幅美麗的綠色田園畫卷徐徐展開。
“鹽堿灘變良田,咱們的好日子就越來越有奔頭”,樸素的話語道出了勝利村村民的心聲。鹽堿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鄉親們都歸功于東子。而信心和奔頭的背后離不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匯鑫源農業合作聯社,更離不開合作社帶頭人——東子。
東子是誰?我們帶著疑問,在村中找尋。村民帶著我們來到一個并不寬敞的辦公室,指著一個壯實的東北漢子告訴我們,他就是東子。
我們打量著東子,樸實的容顏,微黑的皮膚,他就是改變勝利村的功臣?他是如何改變勝利村的呢?
東子了解我們的來意后,娓娓道來勝利村的點滴變化,講述他的創業經歷。樸實的言語能讓我們感覺到他是一個扎實做事的人,心心念念的是如何振興一方經濟。
創業初期,扎根鄉土
東子名叫郜蘭東,匯鑫源農業合作聯社理事長。2001年,郜蘭東從專科學校畢業后,懷著一顆創業心,憑借一股不服輸的勁,先后在松原市和公主嶺市經營種子、化肥等農資。十余年的艱苦拼搏,讓郜蘭東扎根農村,對農業、農村和農民有了全新認識,也使他對黑土地愈加熱愛與眷戀,不斷萌生著回家鄉闖蕩一番,改變家鄉現狀的想法。
2014年,機緣巧合的機會,促使郜蘭東回到家鄉開始從事農業生產,直到2016年,他與幾個伙伴一起正式注冊了匯鑫源農業合作聯社,讓他的事業逐步走向正軌。
合作社建設初期,郜蘭東就把眼光放到了發展現代農業上。2017年,他投入200多萬元,引進先進的農機設備20余臺(套),不斷發展農機生產,當年耕種土地就超過480公頃。如今,他在附近5個村租賃土地500公頃,還托管土地300公頃,合作聯社年收入近百萬元。
鄉村振興,盤活經濟
合作社發展起來了,郜蘭東就琢磨著如何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他通過調研,了解到雙城堡地勢低平,更適合種植大田作物,因此,他帶領合作社主要種植玉米和高粱。但郜蘭東有一個特別奇怪的做法,他每年都要拿出一部分耕地來種植豆角。他說,這都是為了讓鄉親們能享受到合作社發展的成果,積極參與到合作社開展的各項工作中。因為隨著土地大面積流轉,采用全程機械化作業,讓鄉親們離土地越來越遠。告別農活,這對于年富力強的勞動力來說并不是問題,他們可以通過外出打工來維持家庭生計;可是對那些婦女、老人們來說,如何發揮他們的能力呢?
郜蘭東反復琢磨,后來他想到這一方法,每年都會選取部分耕地種植豆角,讓鄉親們來采摘,這是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的有效方法。
在采摘旺季,合作社需要臨時用工50人左右,為期3個月的采摘工作,每個采摘者就可增加萬元以上的收入。此外,合作社每年長期雇傭勞動力在15人左右,這樣也可以解決部分土地流轉的農民就業問題。
郜蘭東算了一筆賬,加入農民流轉土地按照每公頃9000元計算,強壯勞動力每年外出打工,最低收入也會有1萬元以上,這樣,農民們的收入水平就會達到翻番的效果。
郜蘭東說,帶著對這片土地的熱情與夢想,在鄉村振興的推動下,繼續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富,爭取再過幾年,讓周邊幾個村的村民也都跟著富起來。
創新模式,發展烏雞養殖
郜蘭東不斷去各地取經,積極學習養殖技術,選取“合作社+農戶”的形式,不斷壯大和發展烏雞養殖。當自己的產業成熟后,他開始向全村乃至范圍更廣、更多的農民推廣養殖技術,讓他們參與到烏雞養殖產業中來。
郜蘭東告訴我們,一只烏雞一年可增加收入近500元。如果采取目前的飼養方法,無法達到讓所有村民增產增收的目的,只能把雞放到全體入社社員的家里去養,待成熟后,再統一處理。所以他仍在探索粗放式養殖、精細化養殖模式,期待能盡快帶領大家走上致富道路。
蛋雞養殖給合作社帶來了很多麻煩,最主要的就是雞糞的處理。為此,郜蘭東琢磨可以借鑒外市縣兄弟農場的經驗,不斷向專家、養殖大戶和廠家學習,采取以雞糞養蚯蚓的方式,蚯蚓喂雞,肥料肥田的有機循環,既解決了有機肥又排除了污染。
合作經營,筑夢前行
談及今后的發展,郜蘭東有著自己的規劃:通過農民土地入股,參與到合作社的經營中。這樣做的優勢是,合作社不需為流轉土地而一次性投入大量資金,減輕合作社的資金壓力,可以有更多資金投入到農業和養殖業中。同時,農民則在保底收入的基礎上,參與土地收益分紅,在效益上得到了保障。
郜蘭東數十年如一日,扎根農村,帶領村民走上致富道路。他的這一舉動,帶動勝利村及周邊村莊收入翻番,促進一方經濟的振興和發展。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