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幼茹 泉州華光職業學院
2015年物聯網賽項由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等31個主管行政部門主辦,北京市教委、豐臺區人民政府、豐臺區教育委員會協辦,工業和信息化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豐臺區職業教育中心學校、北京新大陸時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承辦。本文所涉及的新大陸杯全國院校職業技能大賽屬于由企業冠名贊助的國家級院校技能競賽。
全國院校職業技能大賽的
校企合作狀況
以“新大陸杯全國院校職業技能大賽”的校企合作為例,影響各方參與主體的相關因素體現在以下方面:
參與各方動力機制。
政府層面:高職教育必須和產業技術發展前沿保持同步,致力于為工業化進程和我國產業結構的需求提供高素養的專業人才,同時競賽的專業技術含量和水平要求達到高技能的特征。為此,技能競賽項目內容需要根據產業發展趨勢和企業需求等方面的實際需求設定不同內容,競賽項目內容要求和行業尖端技術緊密聯系,貼合行業崗位的技能要求,要求競賽的內容和技術標準緊密貼近行業生產實際需求。因此政府或者行業應積極保障企業的參與,以確保職業技能競賽順利開展。
企業層面:冠名企業每年都要參加各種形式的技能競賽,為了競賽的有序進行,冠名企業專門成立了新大陸教育公司,其職能是聯絡高職院校,達成校企合作。專設的技能競賽部門負責對競賽事宜的管理、工作的統籌乃至職業技能競賽管理標準的編制等等,要求企業各個科系抽取專業人員參與到競賽項目的管理工作中,制定一套完備的職業技能競賽管理機制,保證技能競賽的順利舉辦。
學校層面:高職組“新大陸”杯物聯網技術應用賽項在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順利開賽。來自全國25個省的72支代表隊參賽選手集聚現代學院“新大陸”杯物聯網技術應用賽場,全身心投入到比賽中。經過選手兩次加密后,檢查設備及工具。比賽歷時四個小時,內含了智能農業、智能環境生態監管以及智能社區等物聯網生活應用項目。競賽獲獎比例為參賽人數的60%,其中10%(四舍五入)為一等獎、20%(四舍五入)為二等獎、30%(四舍五入)為三等獎。
以D高職院校為例,該校近年來參加多次新大陸杯全國院校職業技能大賽,學校在本省及全國上下的品牌形象日益突出。高職院校招生規模在社會需求刺激下不斷擴大,而近兩年高職院校的教學觀念出現了質的改變,要求全面提升教學質量,通過技能競賽指引教學模式、人才規劃以及培訓方案的改進。
參與各方成效分析。
企業層面:為了避免比賽的應試化,新大陸企業參與了大賽競賽題目設計。新大陸杯院校職業大賽賽項選擇公開樣題的形式。賽項的命題則是根據賽項委員會的專家們共同達成的意見進行擬定,符合競賽規范和標準。內容的擬定方向必須結合實際的企業物聯網崗位要求以及人才培養需求,在綜合考量下完成賽項設計。命題完成后則上交到賽項執行委員會的成員們予以審核。
為了保障賽事的公開透明,新大陸企業參與了競賽的裁判工作。本次大賽作品的評審分為兩輪:第一輪評審由官方微博進行投票(屆時根據投票情況分檔給予折算分值);第二輪評審,由企業推選的人員擔任部分評委,按照創意新穎、思路清晰、敘述流暢等標準從所有參賽作品中評審。冠名企業出于挖掘人才的角度出發,參與比賽裁判活動,使比賽公平性和嚴肅性得以提升。
此外,新大陸企業參與大賽并提供技術培訓,避免參與人員的盲目化。新大陸教育公司針對全國性院校職業技能大賽,進行物聯網傳感網師資和骨干教師培訓。培訓講師的培訓內容包括:物聯網基礎知識、物聯網應用的技能技巧、實踐操作等。新大陸集團作為國內物聯網行業的先驅,通過講師授課的形式向高職院校的教師傳遞物聯網行業應用、物聯網發展空間、發展趨勢以及物聯網行業新技術等知識,增強校企間的溝通和交流,打造一支雙師型的教師隊伍。校企聯合借助多種渠道改進教師資質的難題。
高校層面:學校在獲得對應成績外,更應注重將技能大賽成績導入到課程內容和專業建設中,幫助學校提升教學效益。以參與新大陸杯的福建D高職院校為例,學校2011年正式參與新大陸杯全國職業院校技能競賽,取得了1個一等獎和1個三等獎。2014年過后,在學校的高度重視和專注培養下,該校學生勇奪7個一等獎和12個二等獎以及3個三等獎的成績。這也是D高職院校將物聯網專業作為品牌專業建設的直接動力。
所以,D高職院校通過把職業教育的特點和專業知識進行結合,將所有專業的課程劃分為能力拓展課程、職業能力課程、職業平臺課程、公共基礎課程等幾個類型。
此外,職業技能大賽也對學校的實訓課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參與新大陸杯的福建D高職院校為例,在跟新大陸集團合作的基礎上,選擇由新大陸集團自主創新而成的一套實訓平臺。校內實訓平臺以專業課程項目為基礎,實施教、學、做一體化,培養學生基本的實踐能力。
國家級院校技能競賽
合作模式的發展局限性
職業技能競賽制度對企業的要求較高,不利于一般中小企業參與。技能競賽管理是對競賽中的所有項目進行申報、立項,以及進行總結和評價的過程,其中包括對各賽項的內部管理,以及管理部門對參賽項目等的外部管理。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參與到院校職業技能大賽中,比賽項目也逐年增加,在大賽的外部環境不斷變化與企業內部需求不斷強化的情況下,院校職業技能競賽的管理體制將面臨很多全新問題,中小企業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在此期間受到了質疑。
職業技能競賽自身制度導致企業參與程度不高。現行教育管理體制已經無法適應于校企之間聯合辦學的要求,學校與企業之間進行合作,能夠讓學生們快速適應市場需求,這就需要企業參與學校的各項建設。當前,我國是通過教育行政部門對高職院校進行管理,行業對于如何進行職業教育缺乏有效的引導。在具體實踐中,關于責、權、利三者之間的規定相對較為模糊,雙方無法建立起長期穩定的合作機制,制約了校企合作辦學的持續和深入開展。職業技能競賽制度本身的缺陷導致了企業參與度不足,企業所獲得的利益有限,缺乏參與的積極性,少數大型企業也只能局部參與。
高職院校過度追求競賽結果。校企合作辦學是在某些歷史條件下得以全面發展的。由于區域、行業、企業之間處于不平衡發展狀態,許多崗位都只是雇傭了大量的傳統勞動力,企業和學校之間進行合作的積極性不足。另一方面,我國還沒有對就業市場進行規范化管理。將院校職業技能大賽異化為“應賽教育”;缺乏與企業深層次合作的思考;政府部門主辦院校職業技能大賽的機制缺陷較多;缺乏相關政策和制度的約束,在企業與高校間沒有起到有效的協調作用。
在職業技能大賽中,校企合作空間有限。高等職業教育是和社會經濟發展聯系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必須要把服務社會、教書育人、創業創新等作為工作重點。要達到上述功能,就要以地方經濟發展為中心,和地方性的企業之間保持緊密關聯。當前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功能是相對單一的,都是把培養高技能人才作為滿足企業需求的重點,因此僅僅通過職業技能大賽的形式開展校企合作,其合作范圍較為有限,表現為企業培訓員工、改良舊設備、設計新產品等,企業取得了所需要的勞動力,而學校也得以完成教學目標。但是,按照這樣的形式進行培養,學校要保證資金充足,并且直接參與到經濟活動中,必定以其自身的科研和成果轉化為中心,而高校的科研成果轉化過程中存在著大量無法確定的因素,會使得科研成果轉化的成功率相對于其他行業成功的可能性更低。
結合我國的統計數據來看,我國科技成果轉化后能夠產生一次規模效益的可能只能達到10%。所以,學校的直接參與存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