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廣超 溫鎏 廣東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
少數民族大學生既是未來參與國家建設的生力軍,也是推動少數民族地區未來經濟文化發展的中堅力量。與其他大學生一樣,少數民族大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處于顯著變化階段,容易受到各種外部因素的影響。這種心理狀態失衡不僅體現在其語言表達、人際交往和生活習俗上,也體現在其內在的理想信念和思維模式上。進入大學校園后,要正確引導少數民族大學生對新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進行心理調適,制定有效措施,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投入緊張的學習、研究與實踐中。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高校學生工作中獲得顯著的推動和提升,但仍存在不少局限性。在已有研究成果中,關于分析當下造成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心理不穩定因素的觀點較多,但是在如何提高其心理調適能力的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缺乏切實的對策和建議,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務、目標、特性和規律等,還缺乏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看來,存著課程化、個別化、形式化、德育化等趨向,難以及時滿足新時代大學生心理狀態的調適需求。大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個人心理素質才可以盡快適應大學校園生活,并逐步提升適應未來工作崗位和社會角色的綜合素質。
因此,在全面把握新形勢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總體目標的其礎上,建立一個多層次、多維度協作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體系,形成豐富多樣的教育教學模式,推動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自主創新,已成為當務之急。
同時,深入研究文化多樣性情況下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對于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過去的研究較多是針對中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討論,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涉及較少,尤其是針對少數民族大學心理調適能力的健康教育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現階段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比較側重于全面性的歸納研究,欠缺對實際應用層面的個體研究。因而,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難題,需要立足于高等學校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和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實際,探尋適合文化多樣性背景下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創新模式。
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壓力的成因分析
隨著社會飛速發展,市場競爭因素加劇了大學生的心理壓力。根據對造成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困惑因素的進一步分析,其主要影響因素如下:一是語言交流的障礙。少數民族大學生習慣用自己的民族語言交流,但在大學校園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所有的交流和溝通都是通過漢語進行的,少數民族大學生需要較長的時間來提升自己的語言交流能力,才能適應和融入相對陌生的文化圈。在此過程中,由于每個人對漢語的理解程度不同,因此一些少數民族大學生在與他人相處時會逐漸形成自卑和害羞的心態。其次,一部分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基礎比較薄弱,學習壓力也比較大。由于語言差異,有時很難理解老師在課堂上說的話,又害怕與老師交流,這就造成了惰性循環,加劇了他們的心理不安狀態。第三,理念和習俗存在差異。在進入大學之前,少數民族大學生都有各自的特色習俗、理念和生活方式。進入高校后,由于日常生活環境的變化,少數民族大學生經常發現很難繼續維持其原有的日常習俗。第四,由于文化和環境差異引起的遠離家鄉的焦慮情緒。在大學環境中,對于絕大多數大學生而言,他們缺乏對少數民族的文化、習俗和傳統生活方式等知識的了解,這種人文交流環境和文化差異會導致雙方產生焦慮感。當這種焦慮感變得更加嚴重時,一些少數民族大學生將進入一種茫然而對立的心態,這極大地加重了這些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壓力。
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
心理健康調適的對策
針對少數民族大學的心理調適問題,高校應加強建設與少數民族學生溝通交流的渠道,引導他們走出語言障礙造成的人際交往困難和精神壓力。高校可以通過一些措施鼓勵輔導員和班主任積極關注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鼓勵少數民族大學生跟同班同學或舍友開展活動,加強彼此的溝通與交流,協助他們擺脫語言障礙。此外,教師在授課時要積極了解和掌握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習中碰到的困難,并及時予以解決。在建設校園文化的過程中應重視不同文化的差異性,從而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競服因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差別所導致的精神壓力。
重視文化差別的校園文化體系,能引導多元文化背景下各個民族的大學生盡早融入校園,從而不斷淡薄異文化差異所造成的焦慮感,這樣的學習環境和生活氛圍有助于少數民族大學生養成積極向上的心理調適意識和能力。
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建立積極的調適能力,是一項長期工作。在具體的探索和實踐過程中,也可以利用民族文化來開展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心理健康課程中,增加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內容,讓大學生掌握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在課堂教學中,適當以民族和文化的多樣性為基礎,設置多元化的教學內容,從而引起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心理上的歸屬感,使他們認可自身的文化,也能夠接納新的文化,進而逐漸減輕在不同文化群體中所感受到差異感和焦慮情緒。
為了不斷提升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文化適應能力,除各高校積極構建心理健康教育教學體系等外部因素外,少數民族大學生自身也要努力改變、積極適應陌生的學習、生活環境并嘗式通過多種途徑減輕自己的心理壓力。
首先,要積極學習和了解外來文化。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們與外來文化之間的差異所致。因此,少數民族大學生應努力學習,積極接受和學習外來文化,主動增強自身對外來文化的適應性。
其次,各民族大學生要重視和加強對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少數民族大學生不僅要了解外來文化,還要提高對學校心理教育的認識。應該認識到,高校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各種心理教育,其實是幫助學生盡快適應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學習和生活節奏。此外,如果有學生在解決適應外來文化問題的過程中發現了自身無力克服的因素,必須及時告知心理導師,尋求緩解心理壓力的途徑和方式,使自己在高校健康快樂地學習、成長。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