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文娟 韓真良 鐘沂 莫才義 任燕 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會計系
當下,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此重要的機遇和挑戰期,深刻把握人類發展的歷史規律,加快實現中國人民幸福安康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個重要命題。
作為掌握了新技術、新思想的青年群體,大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通過“四史”學習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深刻認識紅色政權、新中國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來之不易,從而以史為鏡,進一步檢視和校準人生坐標,做到不忘歷史、不忘初心,知史愛黨、知史愛國。
在此背影下,探索高職院校學生“四史”教育的有效方法和實施路徑,從而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能夠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高水平、高技能人才是當務之急。
“四史”教育基本情況
為了深入了解當前大學生“四史”學習教育情況,我們對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黔南職院)學生“四史”學習教育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調查以黔南職院六系(會計系、建筑工程與設計系、管理系、大數據與電子商務系、現代山地農業系、汽車工程系)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星”對全院高職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有效答題人數1911人)。
調查結果顯示,黔南職院在“四史”育人實踐中取得的成效與預期目的仍然存在差距,具體表現為:
情況一:在參與調查的學生中,對“四史”的了解程度、認為學習“四史”在自己生活中起到積極作用、“四史”精神與自己生活關系密切、身邊同學能夠主動學習“四史”的比重相對較低(低于60%)。
情況二:大部分同學知道“四史”主題活動、了解“四史”具體指代內容、認為新時代青年學習“四史”非常有必要(高于80%)。同時,絕大多數學生認為學習“四史”可以提高自身思想修養(高于90%)。
情況三:一定比例的學生對黨史、新中國史基本知識不夠熟悉(如:對黨的一大召開時間的了解低于73%),對黔南紅色文化基本常識不夠了解(如:對鄧恩銘是貴州荔波人的了解低于65%),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不夠深入(如:對“四個自信”的了解低于63%)。
在這種情況下,課題組試圖結合黔南職院學生實際,通過實地調研、訪談交流等方式,探索具有一定參考價值的“四史”育人實踐路徑,這也是課題研究的重中之重。
“四史”教育現狀與挑戰
據統計,2021年中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預計將達909萬人,同比增加35萬人,2022年預計將超過1000萬人。因此,狠抓高校學生“四史”學習教育、增強廣大學生政治素養和政治意識,對確保“十四五”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開好局具有重大意義。
為此,我們對黔南職院學生“四史”學習教育存在的問題展開了調查。結果顯示:
認為目前“四史”學習中理論教育不夠扎實的學生占34.79%,認為實踐教育缺乏力度的學生占59.18%,認為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未能充分結合的學生占54%,認為對“四史”學習教育缺乏重視的學生占47.2%,認為存在其他問題的學生占30.77%。
之所以出現以上問題,主要原因如下:
一、學習教育氛圍不濃,理論學習不夠深入。開展“四史”學習教育局限于理論傳授與灌輸,學習形式主要以思政課程、思政課前五分鐘或日常自學為主,集中學習和討論相對較少,特別是對某些關鍵的專題學習討論不深、不透。同時,學校對“四史”學習有要求,但是對學習質量和效果沒有要求,導致學生學習自覺性不高,系統性不強,學習效果欠佳。
二、實踐教育重視不夠,缺乏實踐教育的載體。客觀方面,“四史”學習教育未能充分利用遺址遺跡、紀念場館、先進示范基地等紅色文化資源對學生進行實踐教育,沒有真正結合實際開發適合學生的“四史”教育資源。主觀方面,學校在開展“四史”學習教育中習慣性地側重于理論教育,開展實踐教育力度不夠,未能引領廣大學生投入充分的實踐活動。
三、理論指導實踐缺乏深度,學習踐行力度不足。學習“四史”后未能認真思考,導致“學習”和“運用”之間欠缺紐帶與銜接。同時,“四史”學習未能充分與實踐相結合,學生辯證地看待歷史問題、認知當下、展望未來的思維習慣尚未養成,理論與實踐、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的能力仍需進一步提升。
四、對學習“四史”的目的與意義缺乏認識。大部分學生未能正確認識學習“四史”的目的和意義,未能通過學習“四史”在思想上弄清楚、理解透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根本性問題,從而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切實做到理論上清醒和政治上的堅定態度與立場。
“四史”教育的路徑與措施
為了探索高職院校學生“四史”學習教育的有效方法和實施路徑,全力培養高職院校學生的工匠精神,課題組對黔南職院學生“四史”學習教育的形式進行了調查研究,梳理出適合高職院校學生“四史”學習教育的有效路徑:
一、線上線下結合,在理論上把握“四史”意義。
首先是加強線下學習教育。“四史”學習教育要實現“四史”入腦、入心、見行,在學懂、悟透的基礎上,自覺增強對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政治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和價值認同,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通過“閱讀四史書籍報刊、思政課堂、思政課前五分鐘、專題宣講、讀書分享會”等形式,幫助學生認識歷史、把握當下、面向未來。
其次是豐富線上學習教育。利用“網絡答題、專題APP、微信公眾號、電視專欄節目、學習通、校園網站、網絡論壇、抖音短視頻”等現代多媒體,充分發揮信息和網絡技術的優勢,加強學習資源的配送及學習成果的展示,引導學生將“愛國、強國、報國”意識自覺融入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努力讓“四史”學習教育滲透于日常生活方方面面,推進“四史”學習教育常態化。
二、融入實踐,在實踐中汲取“四史”力量。
首先要做到“四史”學習內化于心。“高水平、高技能”的新時代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學生不僅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過硬的實踐技能水平,也需要在實踐過程中堅定“四個自信”、加強“四個意識”、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在實踐中學習“四史”,在實踐中不斷培養工匠精神、增強愛國主義情懷、遵從職業操守、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其次要做到“四史”學習外化于行。學習“四史”就要將“四史”精神融入具體實踐、指導實踐。通過“主題團日、主題黨日、主題班會、抗疫實踐、第二課堂活動、鄉村振興志愿服務、三下鄉”等形式開展“四史”學習教育,鞏固“四史”學習收獲,檢驗“四史”學習效果,發揮青年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貢獻。
三、知行合一,在思考中領悟“四史”真諦。
學習“四史”,要做到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借助“校園文化長廊、典型案例研討、紅色文化熏陶、經典影視欣賞、校園廣播站以及公告欄”等載體,把“四史”學習教育有機聯系起來,認真思考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結論,綜合研判、歸納分析,從而形成正確的歷史觀。
四、創新爭先,在過程中激發“四史”學習熱情。根據學生特點,組織策劃“征文比賽、知識競賽、教育競答、紅歌比賽、經典誦讀、演講比賽、尋找最美主播”等系列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四史”的熱情,提高學生在“四史”學習中的參與度,引導學生將“四史”學深、學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育部“網上重走長征路”暨推動“四史”學習活動,掀起學生參與“四史”學習的熱潮。
五、不忘初心,在實踐中續寫“四史”紅色篇章。結合學院所在地黔南州的紅色文化資源,聚焦黔南紅色文化元素。如:荔波鄧恩銘烈士故居、板寨紅七軍會師舊址、坤地紅七軍宿營地舊址、甕安“猴場會議”舊址、“強渡烏江”戰斗遺址、毛澤東行居、冷少農和舒葆初烈士故居、獨山深河橋抗戰遺址、長順紅軍標語紀念館、惠水紅軍烈士墓等,開展豐富多彩的紅色教育實踐活動,讓學生深刻感受革命前輩的大無畏精神。
綜上所述,我們從四個方面對高職院校“四史”育人實踐路徑初步進行了探索,受研究時間及水平所限,調研成果可能存在部分瑕疵,歡迎讀者們指正。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