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磊 紹興文理學院元培學院
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提出,要求“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辦學,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激發學校發展活力,促進職業教育與社會需求緊密對接”。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新時代的技術型人才成為了社會和企業迫切培養的目標。
新時代技術型人才,顧名思義就是能夠滿足現代化社會需求的,具有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發展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新時代技術型人才,首先是契合現代社會需求和滿足社會各類企業發展需要的。他們不需要企業耗費時間、精力和財力從頭培養,他們所學的專業知識是與企業需求相匹配的。同時,這類人才不僅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還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發展能力。
人力資源供需不匹配
引發多重問題
當前,人力資源市場上各個企業依然面臨“招不到人才”這樣一個嚴峻的問題,與此同時,剛畢業的大學生也一直有著“找不到滿意工作”的困惑。
隨著高校不停地擴招,高校畢業的人數逐年遞增。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高校畢業生數量大幅增加,從1999年的90萬人猛增到2017年的795萬人,2018年則達到820萬人。但是企業“招不到人才”的現象卻并沒有改觀,相反,畢業后卻無法順利工作的高校畢業生反而越來越多。更令人憂心的是,企業即使招錄了部分高校人才,他們也并不是立刻就能適應企業的崗位,因為高校的教育內容已經與高速發展的社會科技和經濟脫節,導致高校畢業生就業后需要企業花費一到三年的時間來針對性培養,才能滿足企業崗位的需求。在這段時間里,除去無法堅持的部分人才,堅持下來的人才也已經耗費了企業大量的資金和時間。目前,人力資源供需不匹配,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人員的實踐操作能力比較弱。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注重課堂理論知識,注重試卷答題得分,忽視了人才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發展能力。這種傳統模式下培養出來的人才,談理論可以長篇大論,但是一旦需要實際操作的時候,完全沒有方向,更勿論突破創新了。“紙上談兵”式的教育,使他們難以快速進入并適應工作環境,以致企業在招錄人才后,無法立刻發揮人才的全部能力,甚至找不準哪一類人才適應哪一類崗位,有種無力感。
二是人才的知識類型比較單一、滯后?,F在很多高校的專業都是多年前為了適應社會需求開發出來的,而現代社會科技水平日新月異,很多行業產品更新換代只在朝夕之間、可以說現在企業之間的競爭,追的就是速度,趕的就是時間,舊的專業知識教育出來的人才,無法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三是人才畢業后就業困難。傳統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下,除了醫科學校、師范學校等這類專業針對性比較強的高校出來的人才,可以專業對口地進入工作,繼續發展深造,其他高校畢業的人才往往都在找工作的時候失去方向。他們很多人會在一個非本專業的工作上奮斗多年之后才發現并不適合自己,有部分人才甚至會在畢業后很多年一直處于不斷跳槽,不斷尋找的狀態。這對人才本人和招錄的企業來說都是資源的不斷損耗和浪費。
還有部分畢業生,無法找到針對本專業的工作一直處于失業狀態。據《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顯示:2018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30.3萬人,畢業生就業率為91.5%,也就是說,大致有2萬多人無法順利就業。就業困難已經成為近幾年高校畢業生的“魔咒”。
校企合作
培養新時代技術型人才的優勢
在上述背景下,企業和高校開始探索如何改變這一現象。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就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校企合作培養新時代技術型人才,有以下優勢:
一、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得到發展。教育是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是為了滿足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需求。所以,教育培養的是可以適應市場需要的,綜合能力優秀的人才。校企合作培養新時代技術性人才,使培養的人才在實踐動手能力和開發創新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們有更多機會去進行實踐,更多的可能去開發創造,重點研究自身所學的技術類型,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企業進一步提升和發展。不管哪個時代,人才都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而優秀技術性人才的培養,不僅解決了現代企業的一大難題,也使企業招錄的技術型人才在進入企業后,可以迅速調整狀態,進入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并且促進企業創新發展。
二、緩解高校畢業的人才就業困難問題。校企合作培養新時代技術性人才,因為培養的人才都是定向流往某一個企業的,所以就不會出現傳統的就業困難、就業迷茫的情況。這樣可以切實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同時也緩解了社會壓力,為社會的穩定和進步提供了保障。
三、企業的穩定長遠發展得到保障。傳統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導致企業在招錄人才的時候,不僅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財力來重新培養人才,而且人才的緊缺和中斷,往往會成為牽制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校企合作培養新時代技術型人才,可以在保障人才質量的同時,也保證人才源源不斷地提供,使企業可以持續地發展進步,也成為了企業的“保護盾”。
四、高校成為企業背后的科研基地。校企加強合作,企業為高校提供實踐基地、資金支持,高校為企業培養新時代技術型人才的同時,也間接成為了企業長期的科研基地、技術研發基地。企業將自己對技術型人才的需求,在高校轉化成專門的科研項目和專業課題。只要校企合作在繼續,高校對企業需求的技術研究也會一直持續下去,并且會不斷補充新鮮的力量。這樣的科研基地,不但可以為企業輸送人才,也為企業技術的創新和長遠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校企合作培養新時代技術型人才策略
一、以“下訂單”模式培養人才。校企合作培養新型技術型人才,需要企業在高校錄取學生的時候就參與進來,有針對性和選擇性地錄取自己需要的人才。然后再與高校協商一致,以企業“下訂單”的模式,先向高校預定這一批學生,讓學生在高校“加工”“生產”“包裝”之后,再直接“發貨”到企業。這一模式,既可以讓企業直接參與到培養自己需要的人才過程中來,也可以有效避免學生畢業后的就業困難問題。
二、開發針對性強的新型專業課程。校企合作不僅僅是“下訂單”,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也要積極跟進參與。高校的舊專業舊課程,即使與企業合作,也無法滿足企業的需求。所以,企業需要與高校深入研究,開發出適合自己生產發展的專業課程,將課程引入高校,使其成為合作培養的專門課程。這樣高校的新專業課程,不僅可以與時俱進地緊跟企業經濟發展的步伐,也可以使人才在就職后更快更好地適應工作,為企業節省大量培養人才的時間、精力和財力。
三、提供資金支持、技術指導和實踐場地。校企合作是需要高校和企業互相信任互相幫助,共同完成的。高校對人才的培養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技術支持。既然校企合作培養的新時代技術型人才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服務企業,那么企業也需要對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做出一些投入。例如,資金的支持,使高校擁有更先進的硬件和軟件來培養人才;技術指導,使高校培養的人才能夠更加契合企業的需求;實踐場地的提供,使高校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將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有機地融合,為企業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
四、企業內部技術人員與高校學術研究者優勢互補。企業內部的技術人員,因為長期從事該企業的技術型崗位,積累了大量實際操作經驗,但是卻缺乏更深層次的理論研究和發展空間。高校的教育研究者,對科研理論有著深入研究,卻缺乏大量的實驗數據和實踐結果。所以,要加強企業技術人員和高校學術研究者的溝通交流、取長補短,促進技術研究的進步和學校技術型人才的培養。
五、一次性解決高校人才就業問題。校企合作培養新時代技術性人才,應該在“下訂單”的同時就簽訂合同確定好人才畢業后的去向與崗位。這樣可以切實解決高校人才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也可以避免企業在耗費大量資金培養出來的人才流失。
當前的社會背景下,無論是從高校發展還是企業生存角度來看,校企合作培養新時代技術型人才都是順應社會需要,滿足企業進步,促進高校發展轉型的“良方”。只要高校與企業密切配合、共同發展,校企合作這一模式,就可以不斷地為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企業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