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維鳳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經濟所
“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實事求是地把握我國產業發展面臨的宏觀環境和發展趨勢,有助于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也有助于以創新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世界經濟進入多極化的調整期
目前,世界經濟陷入戰后最嚴重衰退期,不少國家的經濟紛紛陷入間歇性停擺,帶來全球經濟的斷崖式萎縮和緩慢復蘇。我國在當前和未來面臨的產業發展環境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世界經濟發展大環境具有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美歐等發達經濟體經濟嚴重下滑,盡管采取了超寬松的貨幣政策,但實體經濟并未走出衰退,難以支撐經濟長期復蘇,而且造成了全球的流動性泡沫。新興經濟體如巴西和印度等國家經濟衰退程度有可能超過發達國家,經濟發展陷入困難局面。中國成為全球經濟衰退中逆勢增長的重要力量,是2020年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全球貿易2020年初急速下滑,但2020年第三季度開始強勁反彈,成為支撐世界經濟的重要力量,貿易、資本和信息流動展現出了較強的韌性和活力。2020年11月,世界貿易組織(WTO)發布的《貨物貿易晴雨表》報告顯示,全球貨物貿易在經歷初期暴跌后已呈現強勁反彈,全球貨物貿易晴雨表最新讀數為100.7,高于基線值100,出口訂單激增推動全球貨物貿易晴雨表整體指數大幅上升。中國在國際貿易復蘇中發揮了領頭羊作用。海關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前三季度出口同比增長1.8%。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預計,2021年全球經濟將增長4.2%。目前,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抬頭,國際貿易摩擦不斷,逆全球化趨勢抬頭,全球貿易復蘇仍然具有不確定性,全球經濟治理體系面臨嚴重挑戰。全球發展赤字日趨凸顯,世界經濟實現平衡可持續增長依然任重道遠。
二、全球產業鏈加速重構,供應鏈格局呈現區域化和本地化傾向。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格局可能發生重構,一些趨勢性變化對我國產業影響至關重要。
一是全球供應鏈格局呈現區域化和本地化傾向,由全球化布局向區域性集聚演化。出于產業安全的考慮,各國政府、跨國公司可能會對產業鏈布局作出一定的調整,從縱向上縮短鏈條布局的長度,在更小的半徑范圍內布局,向供應鏈布局本地化、減少國際分工等方式轉變,產業鏈和供應鏈向本國或鄰近區域回歸速度可能加快。有一些國家開始主動切斷全球產業鏈。例如,美國提出關鍵產業鏈必須全部搬回美國,并從立法層面確保實施,先后頒布《緊急狀態法案》和《國防生產方案》;日本也公布了22億美元貸款扶持在中國日企搬遷回國內。
二是多元化。跨國公司感受到分散供應鏈風險的迫切性,現在高度集聚于某區域或國家的產業鏈,將可能逐步分散布局于多個有相應產業基礎的區域,增強產業鏈抗風險能力。在產業鏈方面,我國對關鍵零配件、半導體原材料及高端材料、高端裝備等進口產品存在較大的依賴。在此發展背景下,保持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的穩定性、安全性、彈性和多元性至關重要,也對我國產業鏈的安全布局帶來了新的挑戰。
三、中國處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時期。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時期。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在創新能力方面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
中國將會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十四五”時期,我國將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促進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和引導下,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將會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實現高質量發展,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數字經濟將迅速發展,成為支撐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將不斷增強。
一、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實現高質量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推動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務院先后出臺了《“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 ”行動指導意見》《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2020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等四部門又聯合印發了《關于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 培育壯大新增長點增長極的指導意見》,提出了20個重點方向和支持政策。
隨著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實現高質量發展,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首先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領域將會快速發展,形成新的投資增長點。在政策的引導下,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投資將會增多,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不斷加大,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車、新能源、節能環保、數字創意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的發展規模將會不斷壯大,形成規模效應,成為經濟的新增長點和增長極。
其次是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發展新高地。財政、土地、金融、科技、人才、知識產權等相關政策將會陸續出臺,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將會加快布局產業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增強產業集群創新能力,推動產業集群發展壯大。產城深度融合將會持續推進,逐步形成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產城融合的發展態勢。新興技術產業化將加快推進,在有條件的集群內將會建設一批應用場景。研發設計、標準認證、計量測試等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將會加強建設力度,產業集群公共服務能力不斷提升。
二、數字經濟迅速發展。數字經濟成為世界各國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抓手,世界經濟數字化轉型已是大勢所趨。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展現出強大的抗沖擊能力和發展韌性,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我國數字經濟年均增速超過16.6%。數字經濟持續快速增長,質量效益明顯提升,到2020年底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7.8%,發展活力不斷增強。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建設“數字中國”,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202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加快數字化發展,發展數字經濟”的新要求。數字經濟成為我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時代選擇。數字經濟所催生出的各種新業態,也將成為我國經濟新的重要增長點。數字經濟的發展趨勢將呈現出以下特點:
首先是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將會加快。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是相輔相成的,數字經濟發展要落實到產業,否則就成為“無源之水”。因此,數字經濟必須以實體經濟作為支撐。另一方面,數字技術為實體經濟發展拓展了增長空間,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形成新產業、新模式和新業態。基于數字化技術,充分發揮“數據”作為生產要素的關鍵作用和乘數效應,推動實體經濟實現更高質量發展,兩者相互成就,協同共進。
其次是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將加速發展。產業數字化是數字技術在傳統產業進行多方向、多層面和多鏈條的加速滲透,數字技術在傳統產業的應用帶來生產數量和生產效率提升,提升生產制造的智能化和自動化水平,實現精準化營銷和個性化服務。數字產業化是發展數字經濟相關的產業,數字產業鏈和產業集群不斷發展壯大。數字科技的廣泛應用,催生共享經濟和平臺經濟的發展,促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興產業的發展,數字產業化加速發展。
“十四五“時期,數字產業規模將不斷提升,數字產業鏈不斷延長,數字經濟呈現多元發展。將進一步培育數字產業集群,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和實體經濟的融合,促使“互聯網+農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服務業”的深度發展。此外,數字化治理水平將不斷提升。利用數字技術完善治理體系,構建數字治理體制,社會治理更加精細化,治理規則不斷完善,綜合治理能力不斷提升,政府的數字化轉型不斷加快。
三、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要“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將不斷提升。
一是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仍將保持基本穩定。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和支柱,發展壯大實體經濟必須要保持一定比重的制造業。制造業比重過低,國民經濟就會陷入“產業空心化”的困境,經濟循環就會不順暢。發達國家提出的“再工業化”就是對其制造業比重大幅下降的反思。相對穩定的制造業也是確保產業鏈和供應鏈安全的重要保障,能夠應對重大突發風險。制造業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能,制造業對固定資產投資、新技術、新能源和新材料的需求都釋放巨大的增長動能,還能帶動相關行業的增長。“十四五”時期將持續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分行業做好供應鏈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推動全產業鏈優化升級。
二是不斷鍛造產業鏈供應鏈長板。要構建新發展格局,應當具有完整而有韌性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尤其在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經濟命脈的重點領域,要實現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增強產業鏈和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必須統籌推進不斷鍛造產業鏈和供應鏈的比較優勢,推動制造向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型轉變,提高發展效益和效率。
三是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推動中國制造“品質革命”。提升企業的質量意識、質量管理、質量落實等環節,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充分激發市場主體質量提升的內生動力。提升工業產品的質量,增強高標準質量供給能力,在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等領域形成一批新標準。質量基礎設施和專利制度不斷完善,品牌建設不斷推進,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
四是產業鏈供應鏈短板將不斷補齊。我國部分領域的產業基礎還需要進一步夯實,在關鍵核心技術和重要元器件、先進設備、原材料等一些領域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加強應用牽引、整機帶動,補上差距。提升關鍵基礎材料、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和工業基礎軟件能力。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和重要產業工程化攻關,建立共性技術平臺,強化共性技術供給,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完善國內供應鏈體系,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
五是優質企業的帶動作用日益突出。增強企業活力,支持大企業做優做強,培育一批產業鏈“鏈主”企業。支持中小企業做精做專,在產業鏈重要節點形成一批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優化產業鏈供應鏈的發展環境,強化技術、資本、人才、數據等支撐產業鏈供應鏈的要素發展,不斷強化國際產業安全合作,形成創新性強、附加值高、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
雙循環格局帶動
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十四五”時期,在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邁進的新階段,要充分利用我國國內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新的雙循環發展格局。因此,以內需為導向的區域產業一體化和區域城鄉一體化進程將會加快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將會加速發展。
一、區域產業一體化進程加快推進。區域產業一體化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核心內容和關鍵所在。當前全球產業鏈呈現區域化和本地化傾向。有效防范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重新布局可能帶來的風險,以產業鏈供應鏈調整為契機,加速推進區域產業一體化將成為趨勢。
首先是區域產業鏈供應鏈將加快優化布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促進產業在國內有序轉移,優化區域產業鏈布局”。以一體化思維打造完善的區域全產業鏈,形成分工明確、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區域產業鏈集群至關重要。以創新為引領,圍繞區域重點產業,對區域全產業鏈布局進行規劃建設;搭建多元化的產業鏈接支撐平臺,促進產業發展要素的自由流動和融合;營造良好營商環境,鼓勵民營經濟發展,激發市場活力;針對區域產業鏈短板和弱項進行補鏈、強鏈和延鏈工作,提升產業發展實力,實現全產業鏈布局。重點打造一批上下游緊密協同配合、供應鏈集約高效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鏈集群。
其次是區域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將會加速。以5G、大數據、物聯網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將會加速,逐步打破行政壁壘和地區分割,推動區域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優化資源配置,推動分工協作。區域產業一體化將進一步形成對市場體系和科技創新等領域的強大需求,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動力。
二、區域城鄉一體化加速發展。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帶動作用,建設現代化都市圈。”在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格局中,以城市群、都市圈發展為重點推動區域城鄉一體化,是擴大內需、提質增容的重要抓手。
城鄉一體化加速發展,對于釋放消費潛力、挖掘內需、穩定經濟增長具有重要作用。在鄉村振興戰略推動下,隨著一系列政策的實施,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城鄉一體化將在發展中逐步改變我國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協調、產業融合發展、市場和信息聯通、社會發展機會的均等化。
首先是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推進。對城鄉基礎設施的投資逐步加大,鄉村水、電、路、氣、通信、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日益完善,交通通達深度加深,物流網絡快速發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體現,資源要素在城鄉一體化中加快流動。
其次是城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縣域經濟加快發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村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產業發展環境日益改善,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業產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產業效益不斷提升,傳統產業結構加速向現代農業、旅游業等新型產業形態轉變。此外,城鄉生態一體化也將不斷發展。城鄉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逐漸減少,生產生活方式逐步向綠色化轉型,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