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文中
物美是商業連鎖企業,創辦于1994年,彼時正是進入連鎖業合適的時機,早一點或晚一點都可能不合適。所以,辦企業不僅要方向正確,更要掌握好時機和節奏。這是我多年來最深切的感悟。
我是“誤入歧途”
創辦物美可能與我在硅谷學習的經歷有關。在硅谷我看到的都是創業,通過創業來體現人的價值。但我從來沒有立志要做超市,平時我是一個連商店都懶得逛的人,從來沒有想到要做零售業。
1993年,我從斯坦福做完博士后研究回到國內,和當時不少的歸國人員一樣創辦了一家高科技企業做系統集成,后來公司開發了零售管理信息系統。但開發完系統之后,這個系統并沒有太多的人認可,我們覺得應該做一個示范店,就在北京租一家工廠的廠房開了第一家超市。沒想到的是,1995年就做到1個多億的銷售額,從此就在零售業一發不可收拾。
所以,許多人碰到我時,問得最多的問題是:博士后為什么要做零售業?就連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吳儀來物美視察時也問到了這個問題,當時我回答說,我是“誤入歧途”。
雖然是“誤入歧途”,但物美做零售業的大方向是正確的。曾經,全球500強之中有1/10是做零售的;美國前50強企業中,有10家是做零售的,占到了20%。
雖然1993年時零售業在中國還很不受重視,當時全國最大的零售企業是上海一百,年銷售也只有10個億。但隨著經濟的發展,零售業大有發展前途。
我在1994年就做過兩個預測:第一是到2000年,中國將出現年銷售額超過100億元的零售企業;第二個預測是,到2010年中國會出現年銷售額超過1000億元的零售企業。
中國商業零售業還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一直在經濟結構中處于末端的零售業將出現顛覆性的變化,“渠道為王”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把握突破的時機
中國第一家食品超級市場是1984年9月開辦的“北京京華自選商場”,同期全國共開辦了十幾家。但是由于當時商品緊缺,價格很高,經濟效益都大大低于經營同類商品的普通零售店。由于費用大幅度增加,致使自選商場經營虧損,不久就相繼關閉。說明在當時的環境之下,做超市的時機不對。
1994年前后,幾乎與物美同時,全國開始陸續創辦了幾家超市,從此,超市業態開始發展起來并為人們所接受。這說明當時做超市,時機就是對的。
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后,如何把握戰略轉型和突破的時機?
企業在初創階段,規模還很小,這時候企業要闖的是生存關,管理者會直接控制各種經營業務,還談不上規范的管理。而隨著業務范圍的增加,這時需要完善企業的治理結構,就需要過規范關。
在這一階段,梳理業務流程,建立健全的規章制度,全面提升管理績效和運營效率,加強規范化管理就變得十分緊迫。好的企業要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和規范。
物美每天早上的晨會制度,就是規范管理過程中的范例。它是為了貫徹我們做實、做細的文化而制定的。剛開始時,晨會也是亂糟糟的,后來制度逐步完善,晨會該怎么開,都有了很具體的規定。
比如,站凳子、拿喇叭、點人數、寫條子。站凳子——是為了讓參加晨會的全體員工能看見店長,店長也能看到大家聽會的反應,否則,幾十人、幾百人,一大片,沒有效果是極大的浪費。拿喇叭——是為了讓所有人都能清楚聽到店長的講話,確保每一個人了解晨會的內容。點人數——是保證晨會的出勤,防止員工缺勤,如果有缺勤的話,還有補課。寫條子——是晨會前店長要自己做準備,把要講的內容寫出提綱。
簡單一句話,這四個要求都是細節。通過晨會制度,物美的內部管理越來越規范,執行力也越來越強。
掌握發展的節奏
規范之后還要有發展,企業需要根據發展的不同時機,掌握好發展的節奏。
一是管理的節奏。比如:在企業發展的初級階段,你不會需要完善的信息系統。而達到規模以后,比如現在的物美,就選擇上ERP系統來規模管理,從而縮短與先進企業的差距。物美規模小時,統一采購就沒有那么必要,而現在的發展階段,統一采購是一定要走的一步。
二是擴張的節奏。最初物美開店大多在北京,2002年銷售總額達到50億元規模后,2003年才到天津發展,2006年物美并購了北京第四大超市美廉美,進一步穩固華北市場后,才收購了寧夏回族自治區最大的零售企業新華百貨。
其實大家都一樣,在企業發展的初級階段誰也不會想得那么長遠。但根據發展的不同階段,有遠見的企業和企業家就不僅要明晰思路,還要抓住轉折的時機,掌握發展的節奏。
所有企業里都有改革創新的反對者,有對新事物看不慣的人。對待這些抵制改革、反對創新的人,最好的辦法是實行循序漸進的策略,即在進行變革時,要精心選擇戰略,控制適當節奏,甚至妥協,實行反對改革人可以接受的節奏去推行新的思路和方法。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