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衛哲 嘉御基金創始人
“勢”的核心在于把握節奏
一個企業,在順勢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把握發展的節奏。
阿里內部有句話——逢單出擊。比如,2017年是阿里的收獲年, 2018年一定是盤整年,這并不代表企業不發展。沒有一個企業是勻速發展的,就如同一個青春期的孩子,不可能每年漲5公分。
企業也一樣,很多投資人沒有經營過企業,總是逼著企業必須高速、勻速成長,實際上盤旋成長是最好的。企業的發展主要決定因素是內部團隊,而團隊的發展一定比公司慢,所以一定要等團隊提高到新的階段。比如,一家企業一年前估值500萬美元,現在估值5000萬美元,這意味著團隊能力也放大了10倍嗎?當然不是。
我經常看到一些公司,一兩年內從A輪到B輪再到C輪融資,這家企業的能力真有這么大的提高嗎?融資就像給孩子零花錢,不管多有錢,零花錢要一點點給。做企業也是這個道理。拿到融資最好把大部分錢找地方“藏”起來,因為你最初并沒有能力好好利用這些錢。
很多企業控制不好這個節奏,有兩個原因:一是可能投資人逼的;二是可能被對手打亂了節奏。創業要看對手,但一定不是以消滅對手為核心。
2009年,我跟微軟當時的CEO史蒂夫·鮑爾默交流,問他公司的使命和愿景,他講不清楚。以前比爾·蓋茨的使命很明確:每人一臺電腦,或每家一臺電腦。比爾·蓋茨在上世紀80年代就有他的愿景,微軟也有了使命的驅動。
史蒂夫·鮑爾默跟我談的更多的是跟誰競爭,跟蘋果競爭、跟谷歌競爭、跟索尼競爭。他談了十幾個不同的競爭對手。馬云說,這哥們是“職業殺手”。哪個頂尖高手是職業殺手?沒有。
節奏經常會被競爭對手拉亂。就像跑馬拉松,很多人按照自己的節奏跑,成績挺好;結果對手提速時,他也提速,跟著別人的節奏走,把自己的體能給拉壞,節奏也被打亂了。
史蒂夫·鮑爾默是特別悲催的CEO。其他CEO辭職股價都要跌,他宣布辭職時微軟的股價漲了7%,當時的7%是200億美元。為什么會這樣?因為他失去了自己的節奏,只能跟著競爭對手走。
什么是自己的節奏呢?舉個例子,比爾·蓋茨要實現一人一臺年腦,史蒂夫·鮑爾默的使命能不能是一人不止一臺電腦?
如今,每臺手機都是電腦,我太太的電腦和我兒子的電腦里裝的window跟我一樣,但很多功能他們從來不用。這時我可能會考慮分別使用安卓和蘋果的系統,因為它們可以解決不同的需求。如果微軟的定位是,為每個人不止一臺電腦存在,很可能微軟的使命又回來了,節奏也就出來了。
所以,創始人一定要清楚自己發展的節奏。外部看勢,內部看人,這是把握“勢”的核心。
阿里有一句話叫“老人做新事,新人做老事。”如果引進了新團隊,就讓他做老人以前做的很順的業務,會有新鮮感。而老人去做新事,能煥發出新的激情。他們對公司的原有體制和資源很熟悉,也能夠把新的東西用好。
沒有節奏,“好牌”也會打輸
有些行業雖然在進入時已經處于競爭激烈的紅海,但也能發現一些“好牌”。比如在一些剛性需求上,如果還沒有形成“有組織、成規模”的對手,就特別幸運。
目前中國這種行業有很多,許多案例可以佐證。比如周黑鴨,僅做鴨脖,在進入行業時,鴨脖這個領域沒有形成“有組織、成規模”的對手。三只松鼠也一樣。
有些行業卻很痛苦,比如化妝品行業,有很多“有組織、成規模”的對手。所以,當你進入剛需行業,而且不存在“有組織、成規模”對手的時候,可以說是捏了一手好牌。
但一手好牌也會打錯,甚至可能打輸。因為牌太好時,一眼望去可能沒有對手,這不是好事,連一個練兵的人都找不到。
這個世界特別公平,每天跟對手競爭,你的水平也不會差。所以,當你不是行業第一名的時候應該開心,因為你有第一名可以對標。但如果行業本來就沒有明顯的對手,你最大的對手就是自己。
有對手時,可以找到陪練;沒有對手時,只能自己跟自己練。一手好牌打錯,往往是牌太好、自信心太強,沒有對手幫你練兵,以至于自己練得走火入魔,無法把握好節奏。
我做了10年CEO,才知道跨地區管理的風險有多大
外部的節奏不能看對手,否則對手錯了你也錯,對手把自己累死你也把自己累死了。更需要把握的是內部的團隊節奏,你的團隊有多少人、辦多少事?
比如,我成立嘉御基金的第一天就決定,前三年在上海以外不開任何一家分公司,這叫內部蓄勢。
我做了10年CEO,才知道跨地區管理的風險有多大。很多人急著跑馬圈地,但圈了地也不一定守得住,守不住的地圈了有什么用?今天你圈的地,明天別人也可以圈走。如果競爭力強,先穩住上海,至少有根據地,然后再往外打。圈到的地守得住才有意義。
我當時決定三年不出上海,第一年所有同事必須在一起上班。盡管我們的合伙人和同事以前都在不同的公司共事過,但老團隊做新事也需要磨合。內部節奏最容易出問題,就如同天下大亂是因為百官亂,百官亂是因為皇上亂,而皇上亂是因為心亂。
有了互聯網就不再是圈內競爭,而是全球、全網競爭。在互聯網時代,用戶忠誠度下降,因為遷移成本比傳統行業低很多。比如,傳統商圈是圈住用戶的天然屏障,但互聯網打破了空間,圈子外的好產品也在跟你競爭。
關于節奏和規模,我們一定要想清楚兩個問題:一是“地盤”能不能守住?二是規模和效益能不能呈正比?
首先,對外能不能守得住用戶,對內有沒有團隊來維護。很多公司有開疆拓土的團隊,卻沒有經營土地、精耕細作的團隊。
其次,絕大部分行業規模和效益是沒有關系的,并不是規模越大效益越高。如果規模的擴張是建立在效率下降的基礎上,就要很慎重了。
很多人認為阿里是圈地最厲害的,但同時阿里也是最講究精耕細作的。我在阿里的時候,阿里70%至90%的收入來自于浙江和廣東,這兩個省支持了這家彼時近300億美元的公司。所以,當你擁有了精耕細作的能力再去圈地,否則你圈下來的可能是一片荒地,因為你不懂得怎么耕耘。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