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剖媛 中共瑞昌市委黨校
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是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站在歷史的交匯點,如何確保脫貧質量?如何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不掉隊?這些都是瑞昌市目前需要思考的問題。
發展產業是脫貧的根本之策
為了確保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確保瑞昌市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瑞昌市緊扣“高質量”和“全面”兩個基點,拿出了經得起歷史和實踐檢驗的脫貧成果。其中產業扶貧是瑞昌市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的根本之策。
第一、扶持種養產業。瑞昌市投入專項資金2199萬元,扶持發展扶貧種養產業項目280個,有效探索“百社聯百村帶千戶”產業扶貧路子,目前已創辦合作社94個,培育“一領辦三參與”產業基地71個,有效帶動一批貧困戶脫貧。賽湖農場產業扶貧苗木基地采用“合作社+農戶”模式,已帶動農戶105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0戶,每年可為貧困戶帶來直接經濟收益2.8萬元,戶年均增收400元,有效帶動了貧困戶脫貧和農民增收。
第二、實施光伏扶貧。瑞昌市投入1869.8萬元,建成74個村級光伏扶貧電站,按照每村100KW標準,實現了“十二五”“十三五”38個貧困村的全覆蓋。同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落實了一家公司專業維護管理光伏發電項目。該項目的落地,一改貧困戶過去依靠低保金等民政救助資金維持生活的狀態,使其有了長期、穩定、可持續的收入,脫貧有了希望。
第三、推進電商扶貧。瑞昌市投入236.24萬元獎補金,扶持農村電商點193個,重點打造了40個農村淘寶和“村郵樂購”精準脫貧站,其中,橫立山站網上銷售翠冠梨和紅薯等土特產,為貧困戶打開了脫貧增收新渠道。2016年7月15日,經過精心包裝的翠冠梨項目,通過“郵樂購”電商平臺上線銷售,當天線上下單1052單。整場活動共銷售翠冠梨1萬余斤,銷售額近3萬元,幫助15戶貧困家庭戶均增收1100余元。
第四、推動金融扶貧。瑞昌市財政投入1000萬元設立扶貧小額信貸風險金,并已對全市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評級授信,累計對2399戶發放扶貧小額信貸3934.62萬元,戶貸比達74.5%。
探索可持續扶貧機制和模式
在堅持產業扶貧的基礎上,瑞昌市也在不斷探索更多可持續的扶貧機制和模式。
第一、就業扶貧扎實開展。一是摸清貧困勞動力底數。經過多次反復調查摸底,瑞昌市現有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4643人,其中外出務工1576人、自主創業53人,并全部建立健全了貧困勞動力動態管理臺賬。二是多渠道促進扶貧就業。瑞昌市采取送政策、送崗位下鄉和舉辦專場招聘會等方式,精選777個扶貧崗位,幫助367名貧困勞動力到企業入職,其中入職LED企業59人。三是強化就業技能培訓。瑞昌市把培訓項目庫送到貧困戶家中,讓有培訓意愿的貧困人員自主選擇培訓項目,再根據需求分類舉辦培訓班。期間,瑞昌市共計舉辦各類技能培訓班93場,培訓貧困人員5455人次。同時,積極兌現各類就業扶貧優惠政策,發放就業扶貧補貼資金144.2萬元。
第二、教育扶貧全面覆蓋。一是精準教育扶貧底數。瑞昌市落實了學校校長與鄉鎮屬地雙負責保障制度,建立了覆蓋全市的教育資助人員網絡,多次組織全市性大排查和信息數據比對,核實瑞昌市現有在讀貧困生2334人,并建立了動態管理臺賬。二是教育資助實現全覆蓋。瑞昌市嚴格落實教育資助政策。解決了市內就讀貧困生資助全覆蓋問題,確保建檔立卡貧困生全部零收費入學。三是推出了助學新政策,通過市財政兜底保障,從2017年開始,在九江市率先推行從學前教育至高中階段(含中職教育)建檔立卡困難學生全部免除校服、保險和教輔資料等政策,實現了建檔立卡貧困生全部零收費入學。四是社會助學亮點紛呈。洪一、黃金等鄉鎮慈善會成立后籌資均突破200多萬元;尤其是洪一鄉2018年啟動全國首個免費午餐“3+1”全鄉覆蓋試點項目,受到了人民日報、江西日報等多家媒體的關注。
第三、健康扶貧落實落細。一是建立健康扶貧檔案。組織專業人員對瑞昌市扶貧對象進行逐一普查,并對9411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建立電子健康檔案,對其中患病2114人、患大病502人、患慢性病1610人進行分類管理,落實了“一對一”的醫療隨訪、慢病管理、康復指導和健康體檢等簽約服務。二是健全工作協調機制。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的健康扶貧再提升工程領導小組,建立了以衛健委牽頭,扶貧辦、醫保局等相關部門參與的工作協作機制,明確了各部門職責,避免了政出多門、互不兼容的情況發生。三是落實健康扶貧政策。由市財政代繳為全部貧困戶免費參加新農合(2018年每人220元)和重大疾病商業補充保險(2019年已從每人200元提至400元)。瑞昌市對所有貧困戶嚴格執行“先診療、后付費”和“一站式”結算服務,認真落實了“五道保障線”政策,2018年貧困人口住院自付費用僅為4.9%,且全年自付均控制在2000元以內。
在此基礎上,瑞昌市根據中央巡視組反饋意見,全面取消市域內住院不超過2000元和“第五道保障線”的加碼標準,進一步夯實“四道保障線”,明確貧困患者住院報銷比例90%的適度要求。同時,不再將簽約率作為考核依據,對村級“閑置”衛計室和過渡醫療問題進行了專項整治。
奮力書寫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瑞昌答卷”
2020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之年。站在歷史的交匯點上,做好全年各項工作,奮力書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瑞昌答卷”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瑞昌市的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精準識別,將瞄準器對準“靶心”。所謂“靶心”,就是需要扶持的貧困戶。一是全市“再識別”精準甄別對象,瑞昌市緊扣“漏評、錯退、慎刪”三個重點,2017年一次性“回退”貧困村2個、貧困人口673人,精準“再識別”清退1368戶2068人、新增補錄624戶1357人。二是多次“回頭看”補錄漏評人員。嚴格落實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動態管理措施,堅持逢會必講、月月緊盯,重點關注漏評因災因病返貧戶和低保“檔外人士”,嚴格對照“兩不愁三保障”標準,對檔外重點對象進行深入摸排、反復核實“回頭看”。三是開展“大走訪”完善信息數據。結合瑞昌市實際,先后組織“三精準一提升”“五同五幫五入戶•真心實意助脫貧”和“四個進村入戶”等十余次全市性助貧走訪活動,通過包村聯戶干部進村入戶核實甄別,全面完善相關信息數據,確保紙質材料、系統信息和貧困戶實際情況“三統一”,做到大數據平臺、貧困戶檔案、登記證和幫扶手冊等信息數據準確規范、三針對一條線。
第二、精準把脈,開好根治“窮根”的方子。瑞昌市堅持按照“有能力的扶起來、扶不了的帶起來、帶不了的兜起來”的思路,因戶施策、因人定計,綜合運用產業、就業、教育、健康、危房改造、低保兜底和金融扶貧等行業政策,進行有針對性的精準扶貧,以實現“發展生產脫貧一批、危房改造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初值保障兜底一批”五個一批脫貧。一是提高農民工資性收入。工資性收入是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提高農民收入比往年更難。瑞昌市在“保”上下功夫,優先保障農民工就業渠道;在“穩”上想辦法,在優化農業產業發展的同時,加大對農家樂、農村自媒體電商、農村二手車市場、農村物流等新業態扶持;在“提”上出實招,深入挖掘農村宅基地、房屋等資產資源,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二是做好“三篇文章”,即做好特色文章,大力發展富民產業,因地制宜發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做好融合文章,推動工農結合、三產融合,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綠色食品、休閑農業等產業,實現裂變效益;做好經營文章,招引龍頭企業投資農民參與度高、受益面廣的鄉村產業,帶著農民干、做給農民看、幫著農民賺。
在這份沉甸甸的歷史問卷面前,瑞昌人正用奮進的足跡與勤勞的汗水,書寫同步奔小康的精彩答卷。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