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德文 民進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2020年終于快近尾聲,許多企業拼盡全力活到現在,但還有一些公司,只能永遠停留在2020年的“春天里”。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使得國內經濟停擺兩三個月,疫情過去,百姓收入有所降低,消費低迷,各行各業都很蕭條,生意很不好做。而企業工資和房租卻要一直支付,這導致一部分中小企業因現金流枯竭,發生經營困難而倒閉。
2020年第一季度,中國有46萬家公司倒閉,包括運營執照被取消的,以及自我宣布停止營業的公司,還包括26000家從事出口的企業。2020年開年至今,全國注銷的企業數超過80萬,估計到年底這一數字還會增加。
近年來,中國許多中小企業原本就掙扎在破產邊緣,由于疫情對供需兩端的沖擊致使其困難加重,面臨倒閉的風險。還在苦苦掙扎的中小企業,經過風雨洗禮,許多都傷筋動骨;一些面臨嚴重債務危機的民企,在破產還是繼續硬挺之間徘徊與彷徨,不知道路在何方。
沒有企業,就保不住就業。由于一些中小企業倒閉或裁員,在外打工的農民工不得不返鄉;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為874萬人,相比2019年增加了40萬人。受疫情影響,不少企業在春招求職季緊縮甚至取消招聘名額,近六成應屆生“深感就業壓力”。
一旦出現中小企業“倒閉潮”,將會給我國經濟、就業和社會穩定等帶來重大負面影響,并危及國內制造業產業鏈及其地位。
中小企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有數據顯示,我國中小企業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撐。
中國當前大約8億勞動力人口,其中就業人員約7.7億,包括農業就業2.01億人和非農就業5.7億,私營企業與個體戶提供的就業人數達3.8億,占全部非農就業人口的66.7%,他們同時也是大眾消費的主力軍。
中小企業創造工作崗位,為員工提供收入,按其比例,是經濟的基本盤,關乎中國經濟的活力和社會穩定,在平時或許不起眼,在經濟困難時則會突顯。基本盤動搖,其他扶持政策事倍功半。
只有企業活下去,員工才能有收入保障,才能真正刺激消費,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
企業本質是勞動者勞動交換的載體,企業與社會各個方面有著多層次、緊密的經濟關系,具有清晰的社會屬性。企業相當于社會的經濟細胞,承載著社會物質生產和服務供給的社會責任。每家現存的企業都不是獨立的,而是社會經濟運行生態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如果中小企業出現倒閉潮,勢必影響到經濟生態鏈上下游的正常運行。
因此,企業能夠活下去就是對社會最大的貢獻。當企業都熬過去,迎接它的將不僅僅是企業的春天,也是社會和人民的春天。
雖然每家企業都面臨嚴峻的挑戰,但企業是這個社會重要且能產生重大影響的組成部分,尤其需要企業團結利益相關者,如用戶、經銷商、政府機構等為特定群體提供幫助。企業社會責任需要我們長久地堅持,這樣每一個參與其中的個體也能夠共享最終成果。
在目前形勢下,企業要把創造就業放在首位,以社會責任鑄就未來,不把問題推向社會,不裁員就是對社會、對國家履行自己最起碼的責任。
首先是企業自救。
企業家要和時間賽跑,積極開展全方位自救計劃,保證現金流不斷,極盡可能減少損失。提高運營效率,如企業每次借貸為總量借貸,不需要采購原材料的時間段資金閑置的,可將資金閑置成本累積到全年,如果可以對資金進行精細化管理,財務成本將大大降低。加強與上下游的聯系,聯合自救。根據實際情況,創新運營方式,如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系統,可以提高效率,節約人工成本;如為了提升企業采購工作,大部分企業管理者都會借助ERP中的采購管理模塊來優化企業采購流程,減少采購浪費,增強盈利能力。
其次是依靠政府幫扶。
讓盡可能多的企業活下來不僅是企業的責任,也是政府和全社會的責任。企業強則經濟強,經濟強則國家強。企業從它誕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承擔了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而社會對企業也負有責任,要為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法律環境以及和諧的社會環境等。
再者是借助社會力量走出危機。
企業危機拯救的關鍵點在于恢復“造血”功能,而非單純的“輸血”。有些企業家借高利貸還債,這只是拖延了債務爆發的時間,對企業并沒有實質性的改善。只有借助外界資本,進行產品、訂單的有效運轉,逐步恢復“造血”功能,假以時日,企業才有機會走出谷底,再創輝煌。
對于已經陷入困境,債務負擔沉重,資金鏈斷裂,資產被申請保全,生產經營停滯的企業,除了積極自救,還需要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指導,借助其專業的方法和工具,雄厚的資金實力以及在產業整合領域的資源,對企業實施債務、業務、資產的三維重組,化解企業危機,恢復正常生產經營。
困境企業就像一匹病馬,把馬殺掉分肉還是把馬救活賣錢?美國有一些對沖基金,在權衡救“馬”的成本和風險之后,專門收購“病馬”,重整后再賣出去。這一點值得借鑒。
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對企業來說,活下去才是硬道理,存長久才是企業的終極目標。盡管疫情的影響深遠,但最難捱的日子已經過去了。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