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瞿芳 小紅書創始人
每家創業公司都在經歷齒輪的循環拉動:創始人的進步帶動組織的進步,組織的進步帶來公司業績的變化。
公司每到一個新臺階,都會要求創始人從視野到認知必須發生變化,也就是“迭代”。迭代了之后,才能帶著組織一同進步,公司才有可能再次發生變化,這是一個不斷交替往復的過程。
很多公司的創始人經常會提到一句話:我們特別害怕自己有一天成為“公司的瓶頸”。我也是一直帶著這樣的恐懼在創業。
我自己非常喜歡《原則》這本書中的一個公式:痛苦+反思=進步,你痛苦的時候,都會去反思,帶來自己的進步、組織的進步和公司的進步。我很受啟發,總結了一個《原則》的“創業版公式”:犯錯+復盤=迭代。我希望給大家展現小紅書犯過的錯以及我們做了哪些復盤和迭代,才讓公司走到了今天。
識人的問題不能靠用人解決
我特別害怕“管理“這個詞,我也特別怕員工叫我老板,所以公司做了一個“薯名計劃”:每個員工進公司前必須先給自己起個薯名。
這跟阿里的花名不同?;从谖鋫b文化,小紅書是社區,從早年的BBS到社區,基本沒有人用真名,大家都會對自己有一個臆想。比如大家在公司都叫我木蘭,沒有人叫我的真名,也沒有人叫我英文名。
小紅書在管理上犯過很多錯,有些錯給公司的運營和發展帶來了非常負面的影響,也讓我非常痛,比如“招人過快”的問題。在小紅書的早期,因為前端業務大量需要人,很多不是很合適的人進來了,怎么辦?
很多人可能會跟我一樣,犯錯的時候沒覺得是個錯,直到收到負面反饋才開始反思自己做錯了:我們在招人、識人的時候出了問題,但識人的問題卻企圖靠用人來解決,根本不可能。
此后,在管理上我首先會思考:我的定位是否正確。HR經常講“選、用、育、留”,我在管理上做了非常大的簡化。我一直在想,企業其實可以通過更好的“選”和“用”,讓“育”和“留”成為結果。
小紅書就此做了很多探索??偨Y下來,我在識人和用人上有兩個核心原則:一是先選型,再選人;二是先定陣,再定人。
先選“型”,再選人
“型”是業務模型如何部署。核心高管融入的成功率極低,是很多創業公司的痛,其原因往往是大家沒想清楚:什么樣的業務模型,匹配什么樣的人。
早期招聘時,我會告訴HR要找一個什么職位的人,或者直接跟獵頭打電話,然后等簡歷、等面試。后來發現不行,第一招聘慢,第二招來的人往往不合適,公司也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
組織永遠是為業務服務的,面對新業務第一步是見足夠多行業中最優秀的人。早年我要招一個廣告銷售,見了很多人總覺得不合適。我反思后發現,HR并不知道你想招什么樣的人,原因是他們不知道公司這部分業務打算怎么做。當你自己都不知道要招什么樣的人,不知道業務模式如何部署時,就把權力交給獵頭或者HR是非常不合理的,相當于你把自己的責任推了出去。
一定要定業務的型,尤其在面對新業務的時候,最重要的第一步一定是見到這個行業里最優秀的人,而不是只見“在看機會的人”。最優秀的人,起碼要見10-20位,你才能了解行業。當你沒有對行業學習的時候,不會知道業務模式如何部署,也根本不知道什么樣的人才是合適的。
這不僅是招聘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這樣找來的人對他后期落地有非常大的幫助。我得到的數字是,外來高管能夠真正融入團隊的比例在所有公司都不超過50%,很大一部分原因出在業務的“型”和人的“型”沒有匹配好。
創業公司面對的市場和業務都是高速不確定的,但只要“型”沒有選錯,還是能沉淀下業務打法和團隊。
定了業務的“型”之后還不夠,我一直在想人是不是也可以有“型”。人的“型”可以有很多種,我每年1/3的時間都花在為公司尋找合適的人才上。
職場上有一種劃分:關系型和資源型人才。關系型不是每天搞關系,而是他們有拓展關系的能力;還有一種人叫資源型,面試的時候就說,我認識ABCDE,你們公司需要的關系,我這兒都有。
資源型通常叫“我現在認識誰”,關系型是“我未來認識誰”。如果這兩種人才擺在面前,我的選擇是關系型,他要有拓展的能力,因為我們的業務還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并不是搞定幾個人就可以了。
市場上還有兩種人特別不一樣:一種叫策略型,比如我拋給他一個問題,他會跟你一起來診斷問題是如何產生的,該如何解決;另一種人叫經驗型,他會告訴你“我就要這么做,我在以前公司就是這么做的”。
試想一下,如果后者進入公司,進來之后完全按以前的經驗去部署,你希望這些事情發生嗎?創業公司每天要面臨的都是見所未見的問題,跟大公司不一樣的是,大公司每天做10%-20%的改良就可以,但我們要做的是重組市場元素,這也是創業公司的生命力所在。當你需要重組很多市場元素的時候,經驗型的人是不是適合?這是需要問自己的問題。
我們招聘高管,往往是通過兩三個小時甚至是五六次兩三個小時的懇談來決定,但我們真的能因此完全了解他過去的工作情況嗎?其實不行。所以我在招聘高管的時候還會加上非常重要的、與眾不同的一關:談錄用。
很多公司,談錄用的工作是HR在做,甚至是獵頭在做,但我建議公司最重要的高管的錄用還是要創始人自己談。談錄用才是你們彼此真正相互了解的開始,才能做出最真實的選擇。
所有創始人都愿意為真正帶兵打仗的將軍付出代價,但假設我們討論的不是候選人的薪酬,而是真實工作中我們需要一起打仗呢?討論任何一件事情都得經過5-6輪的討價還價,仗還怎么打?
對我來說,談錄用并不是談判的過程,而是再次了解一個人的過程。我的核心觀點是:識人不是識過去,一定是識未來——他對未來的選擇,才是你們能不能一起走下去最重要的因素。
先定陣,再定人
創業者的另一個問題是:當公司發展了一段時間,業務有需求,組織架構該怎么調?結合目前的思考,我們采取的策略是“先定陣,再定人”。
“陣”就是組織架構?;ヂ摼W公司經常討論的一個問題是:到底是業務單元閉環還是職能線?這個問題我們也反復討論過。多次試驗都證明,不同公司的不同階段以及不同業務的不同階段,需要更靈活的組織架構設置。
在這個組織架構上,如何判斷一號位的人合不合適?互聯網公司都會不斷做新產品,到底是用運營做BU(業務單元)的一號位,還是用產品、技術人員做BU(業務單元)的一號位?這永遠是一個難題,因為在創業公司人才不冗余的情況下,非常難有一個完美的人出現。
通常我們會先定陣,到底這個架構看重的是技術力、產品力還是運營力。一旦定了陣,在人的選擇上就不會那么糾結。也許有一個人很強,但如果他的能力長板與這個“陣”不匹配,也帶不好隊伍。
在外部不確定性越來越強的情況下,我傾向于未來的組織陣型會更像球隊。球場上每個人都非常清楚他們的目標是一起贏,他們可能會定一個大概的陣型,比如443。
雖然有主教練,但當這支球隊上了場,大家會尋找自己的位置。大家隨時都有可能為了這場球賽要贏的目的,進行各種調整,后衛也可以進球。
我相信未來的組織一定是越來越靈活的球隊型。尤其是我自己實踐下來發現,在新業務開始的時候,用球隊型的打法是非??焖儆行У?。
在球隊里怎么定前鋒、后衛和中場呢?揚長揚短。創業者如果不靠揚長肯定活不到今天,但揚短是什么意思?告訴你的同事你的短處是什么,讓短板被真正看見,才能讓你的同事隨時隨地為你補位。
比如告訴他們,我是一個執行能力沒那么強的人,所以執行這件事情,你們一定要幫我做好,我可以看到非常明確的團隊變化是他們會開始主動為我補位了。
未來的團隊應該是積木,每個人都要把自己真實的樣子告訴對方,都敢于把自己的背交給對方。試想,如果他們更早地知道我的短處,是不是可以更好地幫我補位?如果我對他們揚短能夠更早一點,也許公司早期管理上犯的錯可能都不會出現。
組織的目的是激發群體智慧,一起完成更復雜、更艱巨的事業。現在的市場環境變化非???,需要大家揚長揚短的群體智慧,才能一起完成更復雜、更艱巨的事業。
識人用人是從型和陣開始的,最終還是回到人。這是我創業以來最深的感悟:領導者的使命是要帶領一群人,去到他們去不了的地方。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