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善友 混沌大學創辦人、前酷六網創始人
拼多多和淘寶的區別到底是什么?在黃崢之前,電商都屬于流量模式,在流量模式里有一個隱含假設:物為先,人來找物。
而黃崢把人擺在前面,這就建立了人和人之間的連接,通過人來推薦商品,成為了新商業形式的根基。
傳統電商領域大家的商業認知是什么?拓寬流量入口,爭奪有限的流量。所以大家燒錢、買用戶、買流量,不就是認為流量第一嗎?大家隱含假設GMV(成交金額)有公式,GMV=流量×客單價。所以,在流量戰場,你眼睛里看的不是人,看的是流量和獲客。
黃崢的認知升級是什么?他說,通過拼團的社交裂變來獲取用戶,通過拼團來接觸用戶,通過用戶來推薦商品,這是時間和場景的戰爭,再也不是流量的戰爭。
我們再來看黃崢在股東信里說的那句話:拼多多誕生于移動互聯網時代,它摒棄了PC搜索購物年代的物為先,新電商不再把活生生的人當作流量,把商業模式變成流量批發,它試圖理解每個點擊背后人的溫度,試圖通過人和人的連接來匯聚同質需求,只有對人足夠好,人群才能聚集成力量。
這個“人為先”到底意味著什么?關注人的價值。你為什么會在拼多多購物?原因有兩個:一是和熟人拼團更便宜;二是可以互相推薦東西,邀請好友幫忙砍價,助力免單等。
對此,梁寧分析說:絕大多數人是不愿意做選擇的。所以,一看到身邊的朋友做了選擇,而且價格比原本單價要便宜非常多,這個決定促使自己原本沒有的銷售欲望被激發出來,這是在拼多多購物的原因。
電商有三要素:人、貨、場,王興的分類維度是貨的品類:實物或者服務。黃崢的分類維度是人與貨的匹配方式。
人和貨哪個更重要?對這個問題的不同認知,會導致不同的結果。比如,阿里也是人和貨匹配,但貨更重要,人找貨。拼多多呢?人是核心,貨找人。
在互聯網下半場,在PC轉移到移動的下半場,黃崢看到了很多人都沒有看到的一件重要的事情:供給和需求的匹配關系發生了本質變化。
從PC到移動,他們共同的變化是什么?前者是流量邏輯,比如搜索,人找信息或者人找貨;后者是人的邏輯,是推薦的動作,是信息找人或者是貨找人的邏輯。
也就是說,今日頭條和拼多多等新興巨頭,他們有統一的底層邏輯:將供給和需求的匹配完全反過來。
對此,黃崢的表述是:“在別人看來,拼團不過是一個創造GMV增量的工具;而拼多多是人的邏輯,我們通過拼團了解人,通過人推薦物,拼多多未來會從人工選品到全部由算法和機器來選擇。”
“流量分發模式的頂級商業模式是搜索引擎,而對于拼多多來說,搜索占比很低。拼多多的主體模式不是關鍵詞的流量分發模式,我們始終關心的是主體場景,一個人推薦給另外一個人,或者打開APP看到主屏幕的推薦。拼多多APP里幾乎沒有搜索,也不設購物車。”
“為什么我們的搜索場景小?因為手機上敲字比在PC上麻煩,這個變化看起來是微妙的,但是對消費者日常的影響是巨大的,比如原來50%搜,現在15%搜,整體的基礎邏輯都改變了。在這種前端的用戶消費狀態發生巨大改變的情況下,其實是在呼喚新的模式。”
基于此,拼多多跟淘寶是錯位競爭,并不是在同一個平面里爭奪地盤。之前,當媒體問黃崢將來會不會做全品類擴張時,黃崢說:“全品類擴張還是傳統的流量邏輯,品牌升級是五環內的人群俯視的視角,我不認為拼多多要品牌升級,要全品類擴張,這是不對的。我們要做的事情永遠是匹配,讓合適的人在合適的場景下,買到合適的東西。”
按照拼多多“人的邏輯”,我們不是一定要做更貴的東西給更好的用戶,我們就是給大眾用戶提供價格低廉的正品好貨,有沒有可能呢?這樣的事情在中國歷史上過去幾年有沒有發生過?有,小米,正品且便宜,從而打掉了山寨手機的市場。
大家看到拼多多的成功是拼團,這只是在需求側,是第一步。大家沒有看到拼多多最厲害的后手,是在供給側,在供應鏈的升級方面。
有一篇文章分析過,微信拼單大家都可以模仿,但是供應鏈這個核心堡壘不是誰都能建立起來的。
黃崢在文章《市場多一點還是計劃多一點,關于供給側改革的一點想法》里說:“供給和需求是一體的兩面,互為促進,有點雞生蛋、蛋生雞的味道,好像說不清誰先于誰。但要變革總得從一頭抓起。要根本上改革供給側,得先變革需求側,需求側是拉動變革的牛鼻子。”
因此,在這一底層思維的邏輯下,拼多多未來增長飛輪也許是這樣的:微信拼團、供應鏈改造、智能匹配,如果這三件事情全部建立起來,更多的需求就會有更多的供給,更多的供給和需求之間,就會產生更聰明的智能匹配,然后讓這個輪轉起來,這將成為拼多多的增長飛輪。
如果這三件事情都做好了,這就是拼多多的護城河。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