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举直播平台_日日视频激无码,强奷漂亮脱肉丝袜无码视频,滋润新婚同事小少妇,精品一区二区不卡无码av

  • 首頁 > 商戰>正文
  • 半月內用戶突破100萬,這個微信訂閱號是如何做的

  • 責任編輯:新商業 來源: 中國商業期刊 2020-07-29 12:12:50
  •   132790750500.jpg

      文/徐滬生  一條創始人

      一條應該是中國最大的視頻類原創微信公眾號,擁有1700多萬用戶,全網達3500多萬,我們怎么做到的?

      幾乎所有人都勸我們不要碰電商,但2016年我們還是做了,月營收1個億,估值5億美元,我們又是怎么做到的?

      在未來兩年內,我們還將計劃開設100個中國最美的線下空間,這就牽涉到新零售,我們的思考是什么?

      一條是2014年9月8日正式上線的,當年年初,我就已經辭職籌備,可能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四十多歲還出來創業的人。

      創辦一條之前,我是非常標準的傳統媒體人:平時喜歡看書,也不用微信和互聯網產品,對社交媒體毫無經驗。

      2013年11月底,我與《南方周末》的新媒體總監聊了兩個多小時,他告訴我紙媒要完蛋了。當天夜里,我下載了幾百個APP、關注了幾百個微信號,一直看到凌晨4點,我就已經明白他說的很對,我的飯碗真的要砸掉了。

      我的決策速度很快。一個禮拜后,我就跟老板辭職。那時,我已經是上海灘薪水最高的總編輯之一,但因為體制原因,內部轉型非常困難。你會感覺到海嘯要來了,船要沉了,屋里的人還在討論細枝末節的問題。

      因為職業操守,我選擇了趕緊走人回家。

      困境:所有人都不看好

      我在離開的時候,其實已經有了大致的方向。視頻已經成為大趨勢。我下載了YouTube上六七千條點擊量上百萬的視頻,那些視頻很小,大概10M一個,我一共下了60G。

      我發現YouTube一半以上點擊量非常高的是生活視頻。比如Michelle Phan,擁有800萬粉絲,教你如何化妝,就是用一臺電腦,對著一個鏡子,自己描眉毛……現在她正在打造自己的化妝品產業,估值5億美元。

      還有教你做菜的,教怎么把牛仔褲剪成牛仔裙的。這樣的視頻在當時的美國已經很熱鬧,但在中國,視頻領域還是娛樂八卦。

      我決定做生活類視頻。憑借這句話,我拿到了900萬元的天使投資,租了100多平米的辦公室,招了十幾個人開始做。

      我們很本能地做社交視頻,短,3-5分鐘,互動熱鬧,節奏很快。但我們原來是做life style(生活方式)雜志這樣比較高端內容的,當想成為社交型的KOL視頻時,感覺隔行如隔山。雖然做得很像,但包括我在內,整個團隊都是懵的,沒有感覺。

      后來有一天,我們停下來,選擇相信自己。我們都是藝術愛好者、電影發燒友,我們有一整套審美,為什么要做社交視頻呢?于是我們把鏡頭放慢,改了一個生活美學空間的視頻,改完后大家都很喜歡。

      9月8日上線前,投資人搞了一個活動,我們播放了這個視頻,下面的人七嘴八舌,幾乎所有人都說:這個東西我很喜歡,但是上線會死的。

      結果,一條成為微信有史以來首個半月內,用戶突破100萬的訂閱號。

      15天100萬粉絲:狠砸錢

      一條是如何做到的?好內容當然是重要的一部分,但更重要的是抓住了廣點通的一波紅利。

      在賬面上只有800多萬元的時候,我們一周就投進去了200萬元。內容越是高冷,就越需要推廣,這是我們過去創業的經驗。我在29歲創辦《上海壹周》,35歲創辦《外灘畫報》,好的雜志創刊也是滿大街砸廣告。尤其在一周之內,如果發行量做不到5萬份,即便再厲害的廣告總經理,都無法跟大品牌對話,后面廣告團隊、編輯團隊也都沒辦法做。

      當時我們計算得很清楚。半月內做到100萬,價格是可控的,但這將帶來非常大的市場效應,當我變成百萬粉絲大號的時候,這就會成為一個“事件”。

      加上我們此前與品牌客戶比較熟悉,有一些優勢,三個月就可以收廣告費。也就是說,投入的200萬元再差也可以回本。

      當你決定all in的時候,其實是要有計算的,你的盈利點在哪里,你的團隊有沒有本事不做成虧錢的事。還有,你有沒有勇氣。當時我勸很多朋友在微信上砸錢,但很多人不敢這樣做。

      可以設想,如果一個市場總監在那個時間點,要在微信上砸上百萬元,老板肯定覺得你有神經病。你有沒有勇氣說服他,能不能把這件事情上的邏輯鏈條說明白,有沒有勇氣承擔后果?

      產品核心:碎片化,高品質

      一次成功的創業需要有降維攻擊。碎片化中的高品質,就形成了降維攻擊。

      當時,社交媒體的視頻內容質量很差,2014年幾乎就是各種冷笑話、八卦,綜藝也非常粗糙。而質量高的視頻,比如BBC,不會去做3-5分鐘的視頻。

      我們按照雜志的審美,做高品質的版本:10小時的素材中選出3分鐘的內容,這是我們敏感的眼光。

      電視臺再厲害,社交媒體再活躍,也做不出這樣的事。降維攻擊之后,一定有一片很大的藍海。

      此外,對于社交媒體來說,轉發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不同的內容如何讓大家愿意轉發,并且能維持產品定位呢?

      “貪嗔癡”是讓人看著爽就轉發的內容,但如果你按照這個套路走,競爭會極為激烈。

    117554750500.jpg

      一定要取得平衡點。這就形成了商業化又高品質的“雜志模式”:不跟日報拼發行量,也不做一份小眾雜志去拼格調,而是做一份強勢雜志,能夠讓你的內容在高端人群里有足夠影響力。

      2015年,我們報道了《最孤獨的圖書館》,那是講秦皇島海邊的一個圖書館。報道出來后,有3000多人從北京驅車3小時到這里,最孤獨的圖書館變成了最擁擠的圖書館。

      內容持續生產:模板化,可復制

      做一條好的視頻很容易,但每天要出一條,又要保持電影級品質,該怎么辦?一定要模塊化、可復制。

      很多人會把內容或者文化創業當成靈感的構思,對不起,這是在做作品,不是在做產品。

      我們有旁白模板。5分鐘的旁白,絕不超過950字,一定要講到10個點,并且有邏輯,結尾再進行升華。

      我們有視頻模板。1分半鐘,受眾會感到疲倦,就需要新的重點出來。特別好看的點不能放在后面,因為前面的5秒、10秒沒意思,受眾就會退出去。所有針對這些的特征,都要有精確到每一秒的設置。

      一條上線的第一條片子,我們當時精細到進入特寫要幾個鏡頭,從進入拉到空間是幾個鏡頭,單個器物出來是幾個鏡頭,變焦是幾個鏡頭,4個器物放在一起幾個鏡頭。

      一定要形成模板。拍第二家店時,完全可以按照這個模板復制,不然團隊會混亂,很難保證質量。

      剛創業時,招人非常困難,所以,我們后來招了一批大學生。他們是一張白紙,沒有在某個機構擁有一席之地,愿意跟著你干。作為一家創新公司,你可以提供給他們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創業初期不要指望有經驗的人來幫你做事情,作為創始人,要自己搞定產品。每個人都可能懷疑你,你只能是自己證明自己的能力,拿出你的產品,做出自己的用戶規模。

      此外,作為一家可復制的內容創業公司,有市場和用戶的定位,不能總是說要換模板,玩新花樣。這就需要與內容團隊頻繁地溝通。

      把100多號做內容的人管得整整齊齊,正能量又團結,他們的商業化就會成為這家內容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創業者一定要推翻自己三次

      每次有記者問我創業最困難的事情是什么,我都會說,在一個關口上,我不知道應該把自己歸零,還是相信自己。這是一個終極困境。創業者一定要推翻自己三次,至少我是這樣做的。

      作為創始人,你扭曲現實的能力很強,很容易在做出一個產品時說服大家。如果你不急于時間,一定要把這個產品晾一晾,留下足夠多的時間推翻自己三次。

      在一條,“大方向定了”已經成了一句冷笑話。比如,我創業時要做社交視頻,走到中間把它推翻時,已經拍了幾十集。這個過程你一定要足夠笨,花足夠多的時間,才能找到屬于你的機會。

      當時一條創始團隊的18個人,每天工作12個小時,干了100多天,2萬小時,不是在討論、發愁、想,而是真的動手拍幾十條。當時國外有很多好的視頻,國內沒有人翻譯,我們決定要嘗試,一試就是100條。一定要去做,才能發現問題。

      做生活類視頻沒有變,但從社交視頻變成了雜志化視頻。這有點像哲學上的正反合。一開始有一個出發點,最后結合自己的優勢,并且試驗過細節和具體的打法后,可能會找到一個非常完美的方案,那時你的確信和一開始的確信是不一樣的。

      當你確信后,所有人都不看好你怎么辦?想清楚底線是什么,最壞的結果是什么,你能承受的代價是多少。

      我當時的想法是,我年紀大了,不喜歡熱鬧,也不會互動,不會娛樂。大不了我在上海灘做一個拍這種視頻的小公司,用4A公司拍30秒視頻的水平拍3分鐘,一定會有一口飯吃。

      這就是我的底線。

      什么是平臺?突破發現式的功能,形成目的地的購買

      所有人都勸我們不要碰電商,為什么最后還是做了?我們有一個非常原始的出發點。

      我的一個朋友,應該是中國最好的獨立設計師,他有一個獨立的家具品牌,有100多個非常好的設計,但都在非常狹窄的圈子里傳播,銷量不大。

      在中國,類似的設計師非常多,獨立的好產品在中國互聯網上是被徹底淹沒的,因為大平臺一定推大眾化產品。于是我們找了個外包的技術團隊,能在微信上把交易完成,我們決定試一試。

      一個中國發燒友做的獨立音箱,定價3.58萬元。這是一位美國僅存的音箱大師把秘方公開后,全世界發燒友按照配方制造出來的200多套音箱中,被這位大師評為第一名的產品。

      即便他沒有產品,他的故事我們都會拍視頻。但當時我們希望驗證商業模式,于是就開始做。我們預期賣出1臺,上線后一周賣了60臺,如果有貨,肯定遠超過這個數字。

      我們嘗試的過程中,有人說一條跨入了網紅經濟時代。我不喜歡這個詞,網紅經濟的天花板很低,我希望做超越網紅的平臺。

      什么是平臺?就是突破發現式的功能,形成目的地的購買。

      自媒體電商就是推送給別人,別人覺得很好,幾乎是一種發現、驚喜和補充。但如果你說我想要買一個東西,我就要去一條買,這就是目的地購買。最典型的例子是宜家,幾層樓幾萬件商品,即便不裝修也會有人去逛。

      在打了幾個爆款后,我們決定升級,從每月上新30個新品到上新1000個新品。當時電商團隊只有5個人,要很快做到,就需要馬上招團隊、技術,搭建APP和H5平臺。

      電商打法:將內容優勢

      發揮到極致,單點打爆

      按照常規的打法,電商的坑會非常多,但你要清楚你的優勢在哪里,市場缺的是什么,只有知己知彼你才能“一俊遮百丑”。

      比如供應鏈管理,我們沒有經驗,所以這些就交由合作方來做,我們督促他做得更好:零庫存,不壓貨,只預估動態,鎖定庫存。

      再比如選品。我們采訪過一千多位頂尖的設計師,其中一半人向我們推薦過他們認為最好的東西,形成了公司非常重要的資源。

      一條電商的轉型,就是把內容優勢發揮到極致,把選題能力轉化為選品能力,把令人尖叫和愿意跟朋友分享的產品放在平臺上,與用戶連接。

      我們轉電商時,選擇了非常小眾、調性很高的產品實驗,這可以保證用戶對賣東西不反感。做了之后才發現,其實很多人喜歡。從方法論上來說,就是需要單點打爆,讓所有的勢能向你傾斜。這會讓你原有的能力缺乏,變得不那么重要。

      舉個例子。我要賣一本書,我親自改了三遍稿子,后面站7個小姑娘看著我的電腦,我告訴她們為什么這樣改。這樣做了三個月,一百次,基本上每天下午都要改三遍稿子。

      但當一本書賣出2.5萬冊時,我跟出版社熟不熟悉已經不重要了,所有的出版社都來找我們,因為你創造了奇跡。

      領導者一定要有這樣的思維,把事情理得很順,做一件事就要打爆,后面再去啃更難的事情。最怕你在做的時候偷懶,需要有人為你善后。

      用最好的方式抓住新中產

      線下將是未來重要的流量入口,所以我們決定狠狠做。未來一兩年內,我們計劃開100家店,選址上也可以擴展到中國二三線城市的shopping mall。

      大家永遠不要懷疑三線城市的消費升級和中產人群的崛起。那些地方有一幫很懂生活的人,也許就是父母開工廠,本人出國留學又回到這個城市的人。這樣的重度用戶看似八竿子打不著,但在一條的消費能力極強。

      一條第一家線下店在今年5月1日開業,有上千平米。這不同于買手店,反應店主的個人趣味,而是像MUJI、蔦屋書店那樣成為商業化的、面向中產階級的生活空間。真真切切地提高中國人的生活美學,這就是我們的使命。

      從內容到電商,一條的崛起,是因為只做了一件事:抓住了新中產。

      互聯網一開始是理科生或者商科生做出來的,與擅長審美的文科生無關,這導致中產階層成為被中國互聯網徹底遺忘的巨大市場。未來,文科生將成為重要的生產力。

      我跟很多創業者溝通時會說,無論是做教育還是做旅行,你都可以思考能否用最好的方式切入中產。

      從一條的角度來看,中產就是35歲上下,有中高端收入和購買力,對生活品質要求比較高。這個階層的人平時散落在各地,你如何抓到他們呢?用優質的內容。

      比如,用高爾夫領域最好的內容,在微信這樣高頻的平臺做社交媒體,就可以用極低的成本抓出三分之一中國打高爾夫的人,非常精準。而在今天,精準比規模更重要。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猜你喜歡

    無相關信息
  • 大數據時代會計管理的變革
  • 清華博士6年燒光3000萬:現金流!現金流!
  • 如何交一份“雙基礎”模式下的財務報告
  • 我倒在了拼車行業瘋狂補貼的前夜
  • 83天創業失?。悍较?節奏,才是正確的戰略
  • 智能結算系統助力高校智慧食堂建設
  • 每年10倍增長,因為做對了這幾點
  • 網易是一家讓人“看不懂”的公司
  • 主編推薦 ...
  • 打扮家斬獲“2021年最具創新力家裝平臺”榮譽...

  • 一對一輔導前十名大智教育給出高中學習方法,建議收藏...

  • 潮動蓉城,中石油攜手舒達源亮相成都國際車展...

  • 滾動新聞 ...
    新聞排行 ...
  • 風險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關于我們 | 雜志簡介 | 法律聲明 | 廣告刊例 | 聯系我們
        E-mail: cbmag@163.com  律師團隊:北京正大律師事務所  聯系QQ:360737408
    (C)版權所有 中國商業期刊網     京ICP備13034703號-3

    1. <sup id="9gk0d"></s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