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侖 萬通控股董事長
全球疫情仍然在蔓延。疫情會持續多久,對經濟、對企業的影響會有多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預判。
不同的判斷帶來截然不同的心理預期。就像是碰上下雨。你看了天氣預報,知道是毛毛雨,出門時可能連傘都不帶。幽徑樹蔭下,微風細雨中,淋一會兒小雨,反而會讓人覺得挺舒服,甚至覺得有一點浪漫。
如果預報說雨比較大,要下一小時,你出門時大概會帶把傘。如果雨要下一天,你的心情就可能發生一些變化。如果預報說到黃梅季了,接下來兩個月都是雨,你的心情就容易因為這兩個月的雨而變得灰暗。如果說這雨要下一年,你的人生就可能因此發生變化,你就得考慮自己未來一年沒有太陽的“雨中人生”。
以此來看當下的疫情,大概很多人都是面對“黃梅天”時的心情。疫情導致的經濟下行壓力,已經越來越多地傳導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于是,我們不僅要準備雨傘,還要適應“雨季”的生活。
怎么適應?很多企業最近做的一個動作叫節流增收。
節流,就是想方設法地減少支出。在悲觀預期的時候,活下去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有糧食,慢慢吃。在豐盈的時候,也許吃一口,剩下的都扔了?,F在是一口分作十口吃,原來是一天的糧,現在吃三天。
與此同時,很多企業也在想一切辦法增收。以地產行業為例,不少企業在疫情期間通過線上直播、網絡賣房等方法來增加收入,彌補一部分損失。
如果面對的是“黃梅天”,三兩個月,通過節流增收的努力,咬咬牙,能挺過去。萬一“雨季”變成了長期,比如說一年,那么幾個月以后,我們將會聽到許多“救護車的聲音”,更多的企業就會被送進“火葬場”。當然,這是全世界可能要面對的事,不僅是我們國家,或者我們這個行業。
如果未來會出現那種局面,大量的企業遇到困難,出現普遍性的萎縮,那么能活下去、活得更久的企業,一定是平時風險管理做得比較到位,比如杠桿率低一些,手頭的現金多一些的企業。當饑荒來的時候,拼的不是誰長得好看,也不是誰曾經有高門大戶的親戚,而是像《1942》里說的,“得手里有糧”。
也有人說,“悲觀者往往正確,但樂觀者往往成功”。如果樂觀地看,也有一些好的事情。
心態積極,任何一件事情都會有樂觀的一面,哪怕是面對疫情。前些天有朋友開玩笑說,現在天天戴口罩,除了能隔離病毒,臉上的皮膚因為受到保護,也變好了。
這讓我想起一件事。我曾在太平間給死人穿過衣服。當時,我一個熟人的親人去世,我去幫忙。那天我去得比較早,天還沒亮。我站在太平間外,管理太平間的老頭過來,開了門之后,對我說,“小伙子,你別站在這兒閑著,幫我干活。”
我心想,“既然來了,那就學吧。”然后他教我怎么給凍僵的尸體穿衣服。雖然我有些緊張,折騰了半個多小時,也還是穿好了,我也學會了怎么給遺體穿衣服?;叵脒@段經歷,我當時的心態就比較積極。我覺得,“既然到這了,恐懼沒有任何用處,只好學著去做這件事。”而且,學習的時候還忘了恐懼。在這個過程中,老人家不僅講了怎么給遺體穿壽衣,還跟我聊了很多太平間里的事。
等到朋友們過來,我們一起把遺體送到八寶山的時候,我感覺自己不僅幫朋友完成了這個事,我還學了一門手藝,同時還跟太平間的工作人員交流,了解了很多過去完全不知道的事情。
當出現危險、意外,心里產生恐懼的時候,用積極心態去面對時,實際上恐懼會慢慢化解,會不存在。
所以,任何時候都要看到樂觀的一面。拿疫情中的地產行業來說,我覺得在未來這一段時間里,不用去擔心房地產行業會不會衰落,而是要去思考未來的房地產,會在哪些方面呈現出與過去完全不同的內容?
為什么這么說?假定過去房地產市場是個20萬億的市場,其中有十五六萬億是新房,還有一些二手房,以及其他形式的物業。這么大的市場,未來即使萎縮一點,假如說還有15萬億,那也是一個足夠龐大的規模,也會有海量的機會。
此外,如果經濟結構發生了一些變化,比如原來的全球化進程受到了一些阻礙,產業鏈重組以后,國內經濟結構會發生什么變化?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新工業?或者這次疫情以后,我們對產品有什么新的要求?這是我最近在思考的事。
也就是說,“把喪事當喜事辦”,在危機中發現變化,在變化中尋找機遇和值得樂觀的內容,從而確定我們能做的事和我們要做的事。這樣才能熬過漫長的“雨季”,等到陽光燦爛的那一天。
我希望把未來想得更樂觀一些。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