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炳見 險峰長青副總裁
很多投資人都會說“我們喜歡投連續創業者”。從過往的案例看,雷軍、王興、張一鳴、莊辰超、黃崢都是連續創業者,似乎連續創業者的勝算更高一些。我們會很自然地把原因歸結于老司機會開車,隨著時間的累積,車技變強,對道路的經驗增多。
這沒錯,但我還是好奇,一個人在連續創業的過程中,除了經驗的積累和能力的提升,還會有哪些變化,又會遇到哪些共性問題?
創業正在變成一個職業,總有一群人,不是創業,就是在準備創業的路上。
最近3年,很突出的感受就是二次創業者越來越多,這里的“二次”是“多次”的泛指。通常他們的畫像是這樣的:
在2010-2016年期間開始第一次創業,業務到達過一定規模,融過幾百萬到幾千萬美元,有上百個投資人的聯系方式,最后公司清算或并購,運氣不好的從創業中并沒有賺到錢,運氣好的公司被并購掉,創始人實現了千萬級別的小目標。但因為還沒實現大目標,無論是從成就感上,還是從財富體量上,創始人對功成名就始終有極大的渴望,經過幾年的復盤和沉淀,開始第二次創業。
據我我粗略統計,2019年交流的項目里,二次創業者占30%。在過去3年我投的項目里,二次創業者占60%。從創始人對商業機會的選擇、創業的心態,到開車經驗的變化上,確實有些有趣的現象,寫出來共同探討。
從靈感型創業到方法論型創業
第一次創業往往是做了一款自己喜歡的產品,自己作為用戶有很強的體感;或者做了一款自己擅長的產品,能發揮過去的優勢。在選擇某個商機切入時,往往是靈感驅動,并不一定是深思熟慮的。因為體感強,剛上路時開得很順暢,但難題是,開著開著就遇到了行業的隱形天花板。
隨著思考力的增強,創始人對商業機會的發掘能力也在加強,第二次創業開始有自己的思考方法論,或者衡量好金礦的標準。往往是先發現金礦,再跳進來做。
像王興,在多次創業中總結出了“四縱三橫”理論;莊辰超做去哪兒時,根據Google的行業收入占比來分析創業機會,鎖定OTA。這些都是大佬們在多次創業后形成的商業機會判斷的方法。
在聊項目時,我聽到過一些有趣的尋找商機的方法,或者思考角度。
比如考古式創業,尋找那些倒下的恐龍,仔細研究他的化石,看看他死在哪個環節,重新構思模式后,去做一樣的需求。這個方法很好地提升了0到1的成功率。做0到1時,切入點是很難預測的,往往是試出來的,但如果有一個模式能在短期里快速起量,一定是找到了一個剛需。
愛鮮蜂是最早一批做送零食水果上門的,一度起量很快,但合作的便利店不是他的,物流配送不是他的,在貨品把控和物流上都有隱患,最終也是倒在這里。送貨上門是剛需,后來的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切的都是類似的需求,但都是自建貨倉,自建物流的模式。借鑒之前的模式的好處就是,降低了0到1的不確定性。
還有的人的思考角度是解答上次創業中的疑問。比如,有一家消費電子經過幾年創業做得挺不錯,但創始人始終有個疑問,智能硬件創業做到最后真的只能是消費電子嗎,只能賺電子產品的毛利嗎?做什么領域的硬件怎么才能搭載內容,形成入口級產品呢?他帶著這樣的疑問想了兩年,每次想到一個品類就找人討論,后來找到一個品類確實有這樣的可能性,而他也二次創業進行了嘗試。
有的O2O創業者又進入零售行業,繼續做送貨上門,大的框架和第一次創業一脈相承,但更從零售的角度去思考,面向市場的天花板和單元經濟模型比原來好了很多。也會看到之前給服裝廠做SaaS的創業者又進入服裝生產行業,只是這次不做SaaS了,而是包產能,做自營。上次創業提出的問題往往難倒創始人,也往往會給出下次創業的答案。
先通過方法論發現金礦,再跳進來挖礦,好處是經過審慎勘探的金礦,真的有很多金子,如果你的體質剛好適合金礦,那么恭喜你,挖吧。但有時,發現自己的體質離金礦是有距離的,只能靠過硬的學習能力和招人來填這個鴻溝。
相當比例的二次創業者再入場時,愿意選一個全新的領域。一方面,之前領域趟的坑和天花板都看清楚了,新領域總是更美好一些,但其實新領域的坑也不少;另一方面,之前熟悉的垂直領域可能已經長出大樹,要么在相鄰的領域找創新,要么橫跨全新的領域找創新。
創過業的人,尤其是已經創業成功過的人,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往往很自信,相信能橫跨領域。但二次創業時,對0到1階段過度自信可能是個巨坑。
二次創業者的明顯優勢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控盤能力,融資、招人、做組織建設,這些都操練過一遍,也更懂得把控項目的節奏,知道什么時候增長,什么時候收緊;二是打逆風局的能力,轉型、裁員和穿越低谷期,這些都有現成經驗,做起來得心應手。
在把控節奏和打逆風局上,二次創業者相比新手往往有優勢,但在做0到1的環節上,二次創業者比第一次創業者的優勢并不是倍數級的。0到1階段拼的是對業務的理解,尤其是C端創業,有很多藝術化的成分,你也不知道為什么今天靈感來了畫出了大作。
創始人的代償心理
上次創業在哪兒犯了錯,再次創業時通常會加倍糾偏代償。上次創業過左了,這次本來想調到中間狀態,但一不小心就過右了;同樣,上次過右了,這次一不小心就過左了,想要剛剛好似乎很難。這是我在一些二次創業者身上看到的現象,并不是針對所有,但容易出現。
如果第一次創業融資很苦,在估值不高時反復稀釋,再次創業時容易一上來就融資,大錢到手得太快,又容易落入花錢過猛的陷阱。
如果第一次創業是死在花錢過猛、現金流斷裂上,再次創業時會超乎尋常地克制和謹慎,核心原則是自己不犯錯,等競爭對手犯錯,但創始人有時也反問自己是不是過于克制了。
如果第一次創業失敗是因為沒有相信某個超前的趨勢,再次創業時很有可能做一個極超前的趨勢,超前到是這個方向上第一個吃螃蟹的勇士,并且,看不到第二個勇士。
如果第一次創業先做了一個活命的業務,幾經曲折,才做了最終想做的性感模式。再次創業時很有可能上來就做最想做、最性感的模式,組建最理想的團隊,試圖走最短的路徑。
優秀的創始人都是極其聰明的,糾偏能力很強,為什么還是會出現這種“代償”的情況呢?和一些創始人深度交流后,我發現從理性層面上,隨著創業經驗增多,很多情形之前遇到過,手感的拿捏準確度是增強的,并不會出現代償。如果是他幫別的公司分析問題,往往拿捏得很到位,不左不右。
但因為上次創業帶來一些感性上的創傷——焦慮、自我懷疑、錯失幾個億的損失感,一般下次創業時,潛意識里會往反方向糾偏,對之前缺失的事情加倍代償,一不小心動作幅度過大,過猶不及。上次創業帶來的“損失感”越強,這次的代償越大。
這種代償很潛意識,做的時候覺得剛剛好,事后才發現是代償。
從一步到位到先實現小目標
如今的創業者比之前更加成熟,體現在定義目標和估算達成目標的概率上。
2013-2016年創業最瘋狂的時候,很多創業者最在意的是公司估值,心里有個夢想叫IPO。努力做大規模,努力抬高估值,有時不可避免犧牲了業務的健康性,也造成了過多的股權稀釋。幾個公司的創始人碰到一起時,面上不說,心里都會默默比較估值。
創業大潮之后,老司機們看清楚了兩個現實:第一,如果以IPO論成敗,99.9%的創業都會失敗。第二,即便IPO了,相當比例的上市公司日子也不好過,上市10億美元,現在1億美元。這兩個現實下,創始人開始思考什么叫“上岸”。
我和創始人探討過什么叫上岸,最理想的上岸方式肯定是IPO后,做了某個行業的大哥,由創業者升級為企業家,把上市公司打造出第二、第三增長曲線。但遺憾的是,很多時候不是不努力,而是有的賽道到了一定的節點,天然失去勢能,到IPO時已是強弩之末。
第二種上岸方式,是公司做到一定程度賣掉,落袋為安,口袋和視野都解放了,再創業做一些更加“詩和遠方”的項目,下次再追求IPO,釋放自我能量。隨著越做越深,如果看到了行業難以捅破的天花板,不如賣掉。當然,怎么賣是個問題。投資機構并不太喜歡中小規模的并購,從里面賺不到太多錢,但對創始人來說,可能是很好的上岸、進而提升層次的一種方式。
好幾個創始人給我講過黃崢的案例。黃崢離開Google,先是創業做了一家手機電商,年營業額幾億元,后來覺得容易陷入和京東的消耗戰,把公司出售了。接著,又做了一家電商代運營公司樂其,和一家游戲公司尋夢,都是很賺錢,但天花板有限的公司。在做生意的過程中,孵化出了拼好貨,又轉成拼多多。黃崢先拿一手567的小牌,然后打成了三個A的大牌。
我們看到更多的創始人,尤其是年輕創始人,更加認清當下的能力邊界,選擇一個自己能打得動的品類,甚至想好了將來要退出的方式和節點。從長遠的創業上來看,對創始人當下也許是個很明智的選擇。
欲窮千里目,先達小目標。
進擊與困境
之前的創業大潮造了很多項目,有的項目已經沒有勢能,無論是業務增長,還是融資,創始人是靠“創業精神”在硬撐著。而在經濟下行的環境下,又經歷疫情這一波,很多公司在穿越低谷,甚至在穿越馬里亞納海溝。很多人考慮結束上次創業,尋找新的創業機會。
經過上次創業,各方面進化了不少,下次創業會順利很多嗎?我們在玩游戲時,隨著通關,自身的血條和武力值不斷提升,但下一關的難度永遠會設置在“剛剛好”的難度上,一不小心就會掛,似乎我們并沒有因為升級就感覺一路開掛。創業也是同理。
在過去10年,創業和投資的的核心主線都是圍繞移動互聯網展開,現在,這條主線消失了,變成了若干條支線展開,每條支線都連接一個更深的行業,需要更深的洞察力才能看到大故事,需要更全面的技能才能寫這個大故事。創始人,尤其是純聯網行業的創始人,不得不跨入一個更深的行業。
同時,市場的容錯空間在變小。2015年,可以稱之為全民VC,一個項目出去融資,可以見上百家機構,只要不是做得太離譜,要的錢不是很多,總有一家VC投你。有時模式是錯的,但因為有錢續命,左右挪騰一下,換個模式繼續試,沒準就會出奇跡,有些項目就是這樣跑出來的。
現在的容錯空間小了很多,一個垂直領域就幾十家VC,見完都不投就真的拿不到錢了。即便拿到了錢,想左右挪騰換個新模式,會發現一個蘿卜一個坑,周圍都插滿了蘿卜。
但,總有一群人,不是創業,就是在準備創業的路上。接下來,更深入的機會,更艱難的游戲環境,等待更有方法論、更深度思考的創始人。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