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欣禾 DCM董事合伙人
過去十幾年的經歷讓我發現,越成功越成為你的絆腳石,因為大家對你的期望越來越高。一旦成功,外部壓力增加,大家會說,你怎么投了那種公司?而其實現在非常強的公司,剛開始都名不見經傳。
價值發現:
如何做好投資決策
做投資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投前發現價值,一種是投后幫公司做得更好,或者說幫公司打造成一個獨角獸,變成50億甚至100億美元市值的公司。
投前發現價值,表現出來就是三個詞:天時、地利、人和。我通常會問,為什么這個時機有這樣的機會?也就是why now?這是最重要的。然后我會問,why here?為什么這個公司站在這里有切入點,它的切入點和其他的有什么不同?最后一個問題是人和,即why him/her ?判斷人,其實是最難的。
天時:我為什么會投快手
快手是我們在2014年投資的。為什么會投資快手?
2010年,大家一窩蜂地做中國的Youtube,即長視頻,優酷、土豆、愛奇藝相繼出來,到2011年,大家開始養成不在電視上看節目的習慣。這是第一個變化。
2012-2013年,我坐地鐵,經常能看到大家用手機看視頻,而且都是微信里的小視頻,朋友間拍了搞笑的小視頻互相分享。這是第二個變化。
彼時,美國有一家公司叫vine,是做短視頻的,在美國很受歡迎。我當時很不解,第一,短視頻好像沒什么內容,太短;第二,不知道他的廣告價值在哪里。
這時候我碰巧遇到了宿華??焓殖闪⒂?011年,最早叫GIF快手,是一個類美圖工具,但美圖只做照片,而快手用美圖的概念做GIF視頻。
2014年,宿華出來融資,他跟我講,現在就是時機。小米、OPPO、VIVO的手機開始進入到13-16歲的年輕人手里。這群人第一次拿到相機或手機就開始拍攝,因為年輕,所以什么都好奇。他們拍完了想要傳播,就會告訴朋友,讓大家去看一看。年輕人群的社區感非常強,彼此之間容易獲得認同,所以短視頻的社交化傳播屬性很強。
此時我認為,時機來了。技術的改變帶來一些以前沒有的場景,一旦有場景改變,就會有新的機會,這就是場景變化。
但另一個問題突顯出來,什么時候入場最好?當AR、VR、人工智能、自動駕駛剛出來的時候,大家一聽都覺得很棒,所以這些東西很快就和時尚潮鞋一樣,風靡全球,大家都買。但是鞋子很快就滿大街,投資也是,很快,所有機構都投了這些賽道的公司。
此時企業面臨的競爭也很激烈,原本那群用戶,該被吃掉的被吃掉,該被騷擾的被騷擾,有的甚至被騷擾多次,獲客成本和員工薪水大幅上升。
估值被頂得很高但商業化場景通常沒有那么快起來,到后面沒人再投,熱度下降,泡沫開始破滅。
基本上每一個新概念都會面臨類似情況,但災難不代表前面的工作都浪費了,一個概念可以在高峰時為大家熟知,技術開始擴散和大眾化,大眾化之后會出現新機會,成為爬坡的開始。
投資的最好時機是在第一次滑坡后最低谷的部分,比如Facebook和Google都是在2000年泡沫破裂之后才出現的。如果你投在第一個剛開始上升的陡坡上,會非常難退出,因為它漲得太快了,你投A輪,別人投B輪,你投B輪,別人投C輪,大家熱情高漲,但你不知道什么時候該退出。
但如果你投在災難性下跌后的谷底,既不怕預料不到它最開始那波上漲,也不怕后來再掉估值,因為投在這里之后會一直漲,漲到平穩之后有很長的時間窗口退出,這樣才是比較理智的決策。
唯品會和58同城我們都是在這個時候退出的,最后時期成長并不快,但基本面非常好。
地利:為什么我投了58同城,沒投趕集網
判斷地利就是要判斷模式,我用58同城和趕集網舉例子。
當我們看到分類信息這個概念時,這一概念已經存在了一段時間,泡沫時期的美國有很多家公司在做,中國也做,但不怎么成功。大概過了十年,這個概念又起來了,但不是很熱。
最開始我們看中的是趕集網,我甚至已經去了趕集網辦公室做盡調。因為趕集的創始人原來是谷歌的工程師,他的弟弟之前也在谷歌做產品經理,想著谷歌很厲害所以就去了。
但是,趕集的估值比較高,之前有一兩家VC在里面,我們要的股份比較多,對方又不愿意給。所以我就想,競爭對手都有誰?要付這樣的估值,我至少去比一比價格再做決定。
這時候58同城出現了。之前58同城曾在我們辦公室路演過,被一個同事斃了,我不知道具體原因,但我還是認為得比較,所以找到姚勁波。他起初不太高興,可能覺得我們不投他還去看他,但他還是同意見我,給了我一個辦公室地址。
我去的時候走錯了門,沒有去姚勁波的辦公室。進去一看,里面一群人,有的抽煙,有的打電話。這些人無論是說話還是打電話的方式,給人感覺好像大多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
后來姚勁波過來,告訴我走錯門了,這是銷售辦公室,這些人是銷售。我一想,銷售可能就是初中、高中畢業,可以跟他們聊得來的客戶應該是類似的人,58同城就是做這樣的生意的。
跟姚勁波聊完之后我得出兩個結論:第一,58同城的估值確實低,因為沒人投他;第二,姚勁波重銷售的做法跟趕集網的做法不一樣。趕集網大多數是工程師、創始人從谷歌出來,習慣了這種模式,美國分類信息網站的鼻祖Craigslist也沒有銷售員。
當時在中國做分類廣告的關鍵點在于,放信息不要錢,所以大家拼命放,假信息非常多,而且因為信息多,不管真假,都容易被刷掉。趕集網有好的算法把假信息刪掉,但是解決不了信息被刷掉的問題。
我觀察了58同城的內容,頁面上方三個位置不動,下方也是被刷。我問姚勁波,你的工程師在哪里?你怎么處理假信息?
他沒有給我看工程師,我也不知道他有沒有工程師。他說,上面三個位置賣了,我不能讓它們被刷掉,因為商戶付了錢。
我想,這才是分類信息跑得通的模式,一邊以工程師為主,一邊以銷售人員為主。這兩種模式差異的結果是什么呢?
當趕集網繼續開發新技術的時候,姚勁波把周邊地區的店一個一個都簽了下來,這些商戶都是銷售人員在線下真實驗證的,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信息的真實性和用戶體驗。
簽下來之后的結果就是,假如你想要銷售什么東西,比如揉腳、干洗、房地產,你就會去58同城,因為所有的店鋪都在那里,58同城變成了一個交易市場。交易市場有網絡效應,店鋪越多,就會有越多人去那里找店,越多人找店鋪,也就越多人開店。
姚勁波通過銷售的方式做到網絡效應,而趕集網還在講技術,這是兩家最大的區別。
人和:為什么第一次見宿華就拍了投資意向書
科技公司想要做起來,肯定不是靠工廠和房地產,而是靠人,人是最難判斷的。尤其是出于競爭,往往只有很短的接觸時間,有時甚至一天就要下TS(投資意向書),你怎么知道這個人好不好?
這種情況下,你只能有三個思考維度。有一句話大家耳熟能詳:一個CEO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找人、找錢、找方向。你就用這三個維度去判斷創業者或創業團隊。
找人,指的是這個創業者的組織能力,能不能找來比自己更強的人。小生意誰都可以做,只要吃苦耐勞,愿意一個禮拜干100個小時就可以。但要找到成千上百個人跟你一樣辛苦干活,就得靠“忽悠”能力了。
我和宿華談的時候,第一個判斷是他工程師背景很強,之前創業也是需要大量工程師的那種。宿華說,在一個30歲的人看起來沒意思的視頻,但對一個15歲的人來說很好玩,所以最重要的是人和內容能匹配。這種匹配需要很強的人工智能計算,需要很多工程師,而宿華的背景和組織能力都符合。
找錢,就是和投資人的溝通能力要特別強。宿華第一次跟我談,我問他視頻怎么才8秒,他說,因為超過8秒內容制作門檻會提高,而且8秒的時長限制讓專業的制作者很難發揮,我們這里是普通人的平臺。我忽然明白了,這就是視頻版的Twitter,視頻的8秒,就像當初微博的140個字。
我問他為什么我司機在快手發視頻沒人點贊。他問我你司機多大年紀?我說四十多歲。他說,年紀太大了,我們不會分配流量給他。當下的核心客群都是十幾歲的青少年,同年齡段的用戶讓他們有更強的社區認同感。
我認為宿華想得很透徹,知道不要做什么,這是很可貴的品質。創業初期資源有限,一定要聚焦去打某個點,才有可能突破。
一直以來有個很大的爭議,到底是投項目、公司,還是投人?
DCM比較少投明星創始人,因為找他們的人太多了,我們也沒什么優勢,得排隊。明星創業者過去的成功也容易成為絆腳石,不出名的時候試錯成本很低,一旦出名做錯了事,媒體迅速跟上來,試錯成本非常高,最終造成明星創業者有包袱,很難快速試錯。
時勢造英雄,很多有名的公司都是沒有創過業的人做出來的,比如Facebook和谷歌創始人都是如此。
總結來說,我們的投資理念就是:懂的時候,要敢賭;不懂的時候,不要跟風。
關于價值創造:
如何做好投后支持
投資的另一個爭議點是,到底是投多個,每個股份都不多,還是投少但股份多?DCM選擇做第二種,重倉、少而精。
投少會有種走鋼絲的感覺,因為投錯的代價比較大,所以投的時候會更加小心。我們更注意投后怎么幫公司的忙,怎么盡量把公司往前推。
DCM投后可以做什么?
首先因為投的少,我基本上都會自己參與投后。因為我創過業,所以我會很緊密地跟CEO共事合作。
我做的事情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是戰略。創業的時候我每天早上起來都是想轉化率,昨天是0.002,今天能不能是0.0021?我明白CEO每天都需要想轉化率、留存率、獲客成本等,可能沒有時間想戰略。
VC看過很多公司,接觸很多商業模型,所以VC應該討論戰略,VC對于創始人而言就像第三方的一面鏡子,創始人可以照一照。
第二是團隊意義。很多公司剛創業的時候兩三個人,感情也很深,但隨著公司往前走,也許有人會跟不上公司的發展速度,或是不那么適合原來的崗位,但他們把位置占著,更好的人進不來,創始人囿于感情也不太愿意調整老員工。
這時候VC可以幫創始人解決激勵問題,公司50個人的時候要找什么樣的人、設立什么樣的職位;500個人的時候又應該怎么做、給怎樣的激勵。
這件事情我們比較有經驗,經歷過新浪從3個人到3000人,也經歷過唯品會從二三十人變成幾萬人,知道什么時候需要什么樣的位置。
第三是資本運作,這點之后再講。
第四是做CEO的coach(私教)。有點像在健身房找私教,雖然大家都知道健身很好應該堅持,但很辛苦不容易堅持,有人陪伴和敦促,你更能堅持,還會幫你看動作對不對。
我會經常約被投企業的CEO出來走路,聊公司的近況,主動看我在戰略資本團隊方面有什么能幫忙公司做的。這些就是DCM投后的主要工作。
新浪的經歷:
資本運作與公司成功
我剛開始創業做新浪時只有三個人,當時我也才二十八九歲,很年輕,什么都不知道。因為我是華僑,中文很差,融資前,投資人不放心,說不會講中文的人來做中文網站不太靠譜,所以我們跟北京的四通利方合并。我最初創立的公司英文名叫Sina,中文名叫華淵,合并之后改名新浪。
之后公司成功融資,然后上市,成為第一家赴美上市的中國科技股。但上市之后一直不賺錢,在互聯網泡沫破滅后,高估值也掉到每股只有1塊錢。我們出去做了一些兼并,那時有個叫SP的業務很賺錢,我看到這類公司就把它買進來。
作為一個創業者,我明白兩件事:第一,你本身的業務要強,商業模式和運營能力都要強;第二,資本上的運作非常重要。我離開新浪的時候估值大概40億美元,在當時很高,這么高估值確實離不開收購、兼并、上市等資本運作。
這個道理后來被我用在唯品會上。我們投唯品會的時候,它的成長速度非???。A輪是DCM做的,B輪是紅杉做的,B輪估值馬上跳到了四億多美遠,然后就說要上市。
2011年年初,公司找了投行,因為燒錢比較厲害,也在找Pre-IPO輪融資。但后來市場變冷,沒有人愿意付比B輪還要高的價格,那時候我們商量著直接上市,反正手上還有點錢,就直接沖吧。
當時都講好了,高盛帶隊做IPO。那時我媽得了癌癥,我在中國臺北的醫院等唯品會的好消息。禮拜四要定價,禮拜五上市交易。但到了禮拜二,CEO一通電話打過來說,沒戲了,我們可能得回家了。
我問怎么回事,他說路演了這么多天,只有一單,這單的投資者回去還打電話問別人投多少,聽說沒人愿意投,所以這單也不見了,我們只能回家。
自從投了唯品會,我每個月都飛到廣州和高管一起開戰略會,對公司非常了解。那時我們非常堅信這是一家好公司,成長速度很快,復購率高,雖然在虧錢,但隨著規模的增長會逐漸收窄。
當時資本市場對所有電商都失去了信心,因為前面很多電商公司上市之后做的不好,市面上基本沒有一家掙錢的,沒人相信電商可以掙錢。
這時我回想到當時新浪的情況,公司的股價和價值不一定掛鉤。公司價值就是價值,而股價是那個時刻大家的心態。
我們堅信公司好,所以我打電話給高盛,問DCM投錢做IPO輪的基石投資者,你覺得能上得了嗎?對方說,只有你們不夠,還要紅杉。然后我打電話給紅杉,紅杉說,我們也聽到了,根本沒人下單,這樣投進去,錢一定打水漂,誰會干這種事?
我說,不投的話,前面的錢不是打更大的水漂?現在沒錢公司會死,什么都沒了。對方說要考慮,于是我又找我們基金的LP(有限合伙人),還有親朋好友,說這公司特別好,一起買這個公司的股票吧。有些人被我說動了,半信半疑地下了單,又湊到一些錢。
我打電話告訴紅杉,說我又找到其他的錢了。紅杉說,我們愿意投,但只投你們的一半。 我又回去跟高盛說,紅杉愿意投,但高盛也知道紅杉只投一半,說你們應該投一樣的。
我又去找錢,找到后又告訴紅杉,這時紅杉說,我也在其他地方找到錢,你們要投多少?我們要投的和你們一樣,絕對不能比你少。老投資人做基石投資者給公開市場投資者帶來一定的信心,所以高盛也找到一些其他投資者,這個公司就這樣上市了。
上市第一天確實破發了,后來一年的股價都慘不忍睹,市值只有三億美元。但它業績非常好,在外人看來,這肯定不是個好生意。股價低導致這個賽道沒人競爭,唯品會還占到了額外兩年的無人競爭的地利。
直到后來唯品會向公開市場證明了業務的盈利性,股價才開始起飛,最高漲到兩百多億美元,成為震驚業界的妖股。DCM和紅杉在這個項目上的回報超過了10億美元,對當時友情支持IPO輪的親朋好友也算是有個交代了。
總結下來就是,投資的時候要重倉、高標準,做合伙人,對公司情況特別了解,敢賭,這點特別重要。
如果說要給大家什么建議,就是專業的VC應該了解自己,該你賺的錢要拼命賺,不該你賺的錢別理它。做捕鯨者,不要做追風者。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