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举直播平台_日日视频激无码,强奷漂亮脱肉丝袜无码视频,滋润新婚同事小少妇,精品一区二区不卡无码av

  • 首頁 > 商戰>正文
  • 私域流量是騰訊游戲維穩和拉新的重要組成部分

  • 責任編輯:新商業 來源: 中國商業期刊 2020-01-16 14:24:51
  •   104354750500.jpg

      文/陸金賢   騰訊互娛市場總監

      有關用戶增長的討論,最近幾年越來越火。我隨手在百度搜索了一下“用戶增長”這個詞,相關結果已經達到了85萬個,借用搜狗搜索微信的相關文章,也達到了五六千篇。

      “用戶增長” 已經和“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成為大家非常關注和熱烈討論的一個詞匯。為什么大家會突然談“增長”這件事呢?

      我在公司主要負責數據營銷模塊,考核我的重要指標之一,就是引入用戶的成本和效率。三四年前,開會的時候我總是擠破頭往第一排坐,因為引入用戶的成本很低,新用戶不斷涌入,所以天天巴不得被老板問。但這一兩年,我自覺不自覺地慢慢開始往后坐,因為效率優化似乎不再那么容易,天天怕被老板問。

      在當前用戶紅利見頂的時候,當很多原來的優化方式慢慢沒那么高效的時候,我也一直在不斷思考,怎么才能更好地把引入用戶的效率做得更高。

      基于這些思考,我們不斷完善數據技術體系,在營銷中精準定位我們的用戶;也不斷完善我們的RTB和反作弊技術,同時構建了社區,做精細化運營。直到有一天,突然鋪天蓋地所有人都說增長,回過頭一看,我們做的這些綜合起來,原來叫增長體系。

      騰訊從2003年開始涉足游戲領域,不管是端游時代的五朵金花,還是手游時代的天天系列、全民系列,包括之后的《王者榮耀》和《和平精英》,產品的上線和運營,在思路上都遵循用戶增長的策略。

      不光游戲產品,在騰訊體系內部,我們的很多產品都有自己的增長團隊,如應用寶、瀏覽器、全民k歌等,在增長團隊的加持下,很多產品都取得了不錯的增長效果。

      過去,我經常聽到這么一句話:騰訊的產品,插根扁擔都能開花,因為騰訊的流量太多了。聽起來流量就像水,你隨便扔塊什么海綿進去,都能吸得飽飽的。但水份再多,產品運營和市場跟不上,就跟漏勺一樣,進來的多,走得也快,更別提騰訊內部成百上千款產品,時不時賽一下馬,好的產品一定不是單純靠流量的灌輸就能成的。

      除了流量,產品和運營也同樣是支撐業務不斷增長的核心要素。在騰訊內部,有一句話人人都掛在嘴邊,:“一切以用戶價值為依歸”,這種用戶思維,包括公司的產品與技術中臺的支撐,才是讓扁擔開花的核心動力。

      根據2018年年中QM發布的一個數據,用戶的線上注意力,騰訊占比四成,也就是說,用戶的大部分時間依然在體系外部。所以,外部流量的獲取和外圍陣地的建設我們也在不斷耕耘。

      精細化的買量才是增長

      在游戲領域,或者其他互聯網產品領域,很多人一提到增長,首先想到買量,有時候甚至把買量當成增長的全部。其實,買量只是增長的一部分,更嚴格一點來說,買量本身不叫增長,精細化的買量才是增長。

      很多人都感同身受,過去,買量是個財大氣粗的買賣,比的是誰錢多。過去比較粗獷的廣告環境下,一家小公司永遠不可能比一家大公司的成本低。因為那時候,錢多下單多,意味著你拿到的廣告價格折扣低,成本就低。成本低,意味著效率高,所以那會兒常常講規模效應。

      現在跟原來大不一樣,過去比的是誰錢多,現在比的是誰活兒好。現如今,一家年投放100萬元的小公司,在廣告效率上,非常容易把一家年投放1000萬元的公司比下去,這在過去不太現實。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買量現在已經是一個非常有技術含量的工作。以騰訊游戲多年來從端游到手游的實踐來看,三個字可以概括我們在買量上的探索和能力:“快”“準”“狠”。

      在快這個維度,我們通過技術以及AI算法上的投入,構建了自己的競價采買能力。我們能把判斷用戶值不值得買,值多少錢買,以及出價和投遞素材的時間壓縮在10-50ms之間。我們依托產品的歷史投放情況,用人工智能的方式設定和調整排期,整個過程不超過10秒。

      在準上,主要針對用戶的識別能力。我們的數據中臺,一共擁有超過2000個維度去描繪目標人群,在用戶游戲行為定向和聚類,以及用戶內容和廣告偏好的定向和聚類上,都分得非常細。比如,有的用戶喜歡點擊玩法介紹型的廣告,有的用戶喜歡點擊有代言人頭像的廣告。

      還有一個維度,就是狠。從頻次控制到反作弊,我們在流量的增效運用上不斷探索。

      2019年上半年,我們的買量團隊日均處理競價流量超過50億次,而整個買量的成本,能做到低于行業均值34%,得益于我們產品比較好的留存情況,整個買量用戶的30日ROI(投資回報率),好于行業均值81%。

      私域流量可以提供給客戶更好的體驗

      解決完買量的問題,接下來我們該思考怎么讓用戶更好地留下來。

      用戶要求越來越高,受到外界各類替代性娛樂方式的誘惑也非常大,我們發現,在提供優秀產品的同時,必須讓用戶沉淀下來。通過什么沉淀?對,私域流量。

      什么是私域流量?前段時間我去龍崗,發現很多微商的客服已經成體系、成規模地在運作。那里有一排排的人和電腦,每個電腦開著很多個微信網頁版,在跟自己的用戶聊天。

      他們運轉的專業性和針對性刷新了我的認知。他們會通過朋友圈打造人設,跟客戶聊天時候的語氣詞,打招呼的方式,對待不同人群提問的不同回答方式,都有明細的規定。你認為你加了一個嬌滴滴的妹子,有可能是龍崗廠房里一個摳腳大漢。這是不是私域流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

      為什么要做私域流量?有人說,是因為公域流量貴了,大家才把目標轉到私域流量。這種說法不夠全面。最本質的原因,是因為客戶有這個需求:私域流量可以提供給客戶更好的體驗。

      私域流量對騰訊游戲來說,就是游戲的各類社區。社區最重要的,就是讓人有“志同道合”的感覺:在這里,我的需要,能被滿足;我的聲音,能被聽到;我的討論,能有共鳴。

      怎么讓用戶有“志同道合”的感受和更好的體驗?

      第一,要有好東西,有優質的社區內容,滿足用戶所需。我們每天在游戲自有社區,分發大量OGC(職業生產內容)、PGC(專業生產內容)的優質內容,讓用戶在游戲之外,能夠通過消費官方內容,滿足對游戲的IP世界觀、版本系統等核心信息的獲取訴求。

      同時,我們也提供了投稿、問答、話題、動態等各類UGC(原創內容)社區功能,讓用戶自己產出和創作內容,通過玩家與玩家的交流,形成社區氛圍和歸屬感。通過這些OGC、PGC、UGC的內容分發,我們能很好地覆蓋用戶各個層面的社區內容需求。

      第二,要有好體驗。統一的社區體驗并不是指用戶在官網、公眾號、微社區、論壇等看到一模一樣的內容與功能,而是通過我們對各個社區渠道及用戶的理解,統一對用戶的社區體驗進行設計。

      例如,官網的用戶大多來源于自然流量,以獲取游戲的資訊活動為主,因此我們大部分的官網功能性都比較簡單,以信息分發的體驗為主;在游戲內的微社區,用戶大多是在游戲遇到問題或游戲之余的閑暇來訪問,因此我們以便捷的工具和高效的內容分發為核心,讓用戶即用即走。

      公眾號有很強的用戶觸達能力,因此在公眾號我們更多做的是重點OGC的推送,以及精準的用戶干預,最大化利用公眾號的特點。通過對社區全局體驗的統一設計,我們可以最大化各社區渠道的效用,減少重復、無效的社區能力,給用戶提供更高效的社區體驗。

      第三,精細化運營。除了社區渠道有明顯的差異,社區用戶的構成,也非常復雜和多樣。為了更好地服務這些多樣用戶,我們會針對不同用戶,定制不同的運營方案。比如《王者榮耀》在每場對局結束后,都會有一個對局分析的社區入口。我們根據用戶對局的數據,分析用戶在對局中的問題,個性化為用戶推送內容及工具。

      私域流量有幾個典型特點:自由控制、免費、多次利用,其背后隱含的是私域運營的高性價比。我們只需要通過少量產品及運營投入,就可以撬動千萬級的玩家粉絲關注、億萬級的用戶互動,以及20%的新進和回流。

      我們近期在《龍族幻想》及《完美世界》這兩款游戲上探索了基于私域流量的新進增長手段,通過社群的聚集和裂變,擴大了預約期用戶的覆蓋,拉升了新進轉化,最終社區新進占比做到了一般RPG(角色扮演)游戲的2倍。

      成熟期游戲中,我們在《亂世王者》上通過游戲內微社區的回流活動,撬動核心玩家外擴,僅靠兩個活動,就達成了數萬的用戶回流,占游戲當月回流的12%以上。

      這些案例都說明,私域流量的價值以及私域運營以小博大的能力,是騰訊游戲維穩和拉新的重要組成部分。

      品牌營銷也需要乘法思維,關注裂變分享

      說完買量和私域流量,營銷中最避不開的就是品牌營銷。前段時間,在朋友圈有篇文章比較火,名字叫《聽說品牌經理要退出歷史舞臺了?》。

      我想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文章有一句話我特別認同:“所謂品牌經理退出歷史舞臺,是說那些不思進取、固守固有思維的品牌經理。品牌營銷應該承擔起更大的使命,他需要有互聯網運營思維,需要有產品思維,也要有技術思維。”

      這就是我們說的,好的品牌營銷,不僅不會退出歷史舞臺,恰恰相反,它可以成為全新的增長引擎。

      品牌營銷與增長的概念絕對是一致的。一個品牌營銷方案的制定,無外乎三個方面:找到對的人,用正確的方式跟他溝通。這三點,恰恰是增長中我們天天提到的:種子人群、aha(驚喜、頓悟)時刻以及分享機制。

      《王者榮耀》和寶馬的聯合營銷,《穿越火線》與鄧紫棋的代言人合作,無論在產品活躍,還是商業化收入上,都取得了非常不錯的增長效果。不光對品牌有利,還直接帶來了數千萬元的商業化收入的增長。營銷本質并不會因為增長而改變,真正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在營銷增長中,思維的變換。

      傳統的是除法思維。什么是除法思維?這話要從“廣告”二字說起。

      廣告廣告,廣而告之。我們傳統的營銷理念,更講究先廣而告之,然后逐步篩選。就像十幾年前,不管用戶是誰,我先拿個央視標王,先把覆蓋做足了,再一步一步收口我的用戶。這種從大到小的方式,就是除法思維。

      我們后來越來越多所用到的,更多是乘法思維,這種思維最先追求的是找到自己的核心用戶,也就是種子用戶,而后通過各種活動和環節的設置,刺激種子用戶不斷裂變影響更多的外圍用戶。

      游戲會最先召集核心用戶進行內測,這批人非常少,我們甚至會跟這些用戶簽訂保密協議,之后逐漸擴散口碑讓目標用戶預約,最終上線才是更大范圍的觸達。這種由小到大,由核心逐步擴散的做法,就是乘法思維。

      除法思維關注的核心是轉化率,起始點是最廣泛的觸達,而后希望留下的越多越好;乘法關注的核心從轉化率變成了裂變系數。我們希望尋找到最合適的種子用戶,并在關鍵環節上刺激他們不斷分享和裂變。

      歡樂斗地主有一個活動:歡樂豆田。看似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分享活動,讓用戶種豆得豆。邀請好友回流,新用戶也可以得豆,不斷刺激用戶參與并擴散裂變,效果非常好。兩個非常老的玩法模式的結合——QQ農場的種菜和斗地主的結合,迸發了新的威力。

      這個活動的設計費了很大心思。首先,用什么樣的形式吸引用戶參與?這種形式一定是門檻低趣味強,關鍵跟產品的玩法和人群要非常契合。種豆得豆,種與收這個動作,本身就跟斗地主中的農民和地主有品牌關聯性,種菜偷菜這種QQ農場早年的玩家人群,從屬性上,跟斗地主用戶又有很多相似性,這些我們專門做了畫像研究。

      大的方向定了,細節上的調優也費了很大一番功夫。送豆的數量,種豆得豆的時間,推送文案的優化,每個最小環節的效率做到最大提升,每天通過這個活動回流的用戶超過5000人。

      從買量,到私域流量,再到分享,雖然我提到的是營銷中的增長實踐,但我們做增長不能再站在某一個環節看待用戶,需要站在一個全局的視角去看待用戶增長。我們不能僅僅看到買量的效率,也不能僅僅看社區的效率或者分享的效率。

    132824750500.jpg

      一個用戶,從曝光,到點擊廣告,而后他可能來到了我們的官網或者社區了解,給他看的東西和游戲內推送的折扣活動,是否需要跟那個吸引到他的廣告的內容做關聯?這就是以全局視角看待增長。

      說到底,做好增長,無外乎幾件事情:

      1、對每一個細小的環節要花費長時間的精力不斷測試和優化;

      2、長周期地去關注和影響用戶,讓用戶進來,更要讓他留下來;

      3、要在一個很長的路徑下,不斷影響和教育用戶,做流量的精細化運營,社區、品牌的長期建設等。

      P80    消費互聯網下半場:公域和私域的流量爭奪是毫無疑問的熱點

      文/ 穆勝   穆勝企業管理咨詢事務所創始人

      流量紅利時代,用低價流量來獲取購買是所有企業的不二選擇,這種邏輯幾乎被所有入局互聯網的玩家視為真理。但現在,流量紅利開始消失,不僅是流量成本迅速增加,流量能夠換取的購買也急劇下降。這讓所有人對于流量的歸屬都異常敏感。在消費互聯網的下半場,公域和私域之間的流量爭奪是毫無疑問的熱點。

      公域流量之困

      公域流量,即大平臺上的公共流量,它對所有商家開放,但如果需要利用這些流量,就必須按次向大平臺購買,每次導流都需要付出成本。典型的公域流量存在于淘寶、京東、微信、抖音、今日頭條等平臺上。各平臺的收費方式也是林林總總、無孔不入。流量費持續上升,又被大平臺反復收割,商家自然不安。

      從平臺的角度看,公域流量顯然是個好生意。但從整個生態的角度看,公域流量的玩法不見得是長久之計,私域流量天然有存在的空間。

      一方面,公域流量大多采用競價機制,必然越來越貴,如果企業繼續陷入這種流量戰爭,最后的贏家就不得不承擔過高的流量費用。流量費在上漲的同時,產品一定會降低成本,變得越來越同質化,甚至出現假貨橫行,導致生態崩塌。

      而私域流量都留存在社群圈層里,有自己的獨特需求,商家在幾乎不用支付流量費的情況下,可以基于圈層需求專注于打造獨特產品或服務,通過提升用戶體驗獲得高溢價,最后達到雙贏效果。

      另一方面,即使不考慮對于平臺上企業的承受能力,一味將流量留在公域,也不見得是好事。即使輔以強大的數據和人工智能,平臺能夠給流量提供的體驗,始終不可能做到極致(即做到千人千面),流量的留存和激活,依然需要一些社群運營的溫度。

      一個個KOL(關鍵意見領袖)或大V(在微博平臺上獲得個人認證,擁有眾多粉絲的微博用戶),就是平臺上優質內容的原發地,是平臺流量的樞紐和粘性的來源,他們對于生態的繁榮是有貢獻的。最終,任何平臺都不得不激活私域的創造力。

      平臺能不能壓抑自己收割的沖動,不讓流量費持續上漲?這也不大可能,大平臺的流量不是無源之水,它們付出的流量成本也越來越高。

      阿里巴巴2015財年的獲客成本和單客成本還分別是58.31元/人和24.32元/人,到了2019財年,這組數字已經暴漲到了187.29元/人和60.83元/人,分別上漲了221.2%和150.1%。騰訊的廣告費用近些年長期維持在銷售費用的75%和營業收入的5%左右,并未出現收縮。這個固定投入的比例應該是來自其全面預算體系年初的設定,也與其在市場上的擴張姿態有關。流量大戶尚且需要持續投入,更何況其他平臺了。

      私域流量興起

      在這樣的背景下,私域流量開始興起,成為幾乎所有企業都需要面對的問題(除了擁有流量的大平臺)。私域流量,即品牌或個人自主擁有、自由控制、免費、可多次利用的流量。這類流量或是從公域導入,或是自主建立,都沉淀在了商家的“流量池”里。典型的私域流量留存在個人微信號、微信群、小程序或自主App。說白了,就是商家可以反復“騷擾”的那群用戶。

      私域流量的發展分為幾個階段:

      萌芽期

      2009-2012年是私域流量的萌芽期。彼時大家還沒有私域流量的概念,只是下意識地做了一些現在看起來和私域流量有關的動作。

      2009年,從新浪微博上線開始,藍V就是標配的功能,只不過打造藍V的趨勢,是在隨后興起的。那時候,大多企業并沒有流量運營的意識,僅將這種界面看作是一種新型的PR或CRM(客戶關系管理)工具。

    114623750500.jpg

      啟蒙期

      2013-2016年是私域流量的啟蒙期。頭部玩家開始探索“姿勢”,并隨著探索的深入形成了一些這個領域的“常識”。

      2013年,微信公眾號推出,此時也是微商火爆的階段,這種路數直接指向流量變現,更接近當前私域流量玩法。最開始,微商還是運作一些“豐美壯”產品,特點是成本低、定價低、定倍率高,模式是往代理層層壓貨。到了2016年左右,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傳統大企業進入微商行業,如立白、舒客、浪莎、仁和藥業等。

      在微信公眾號推出的同時,阿里推出了“微淘”,成為其營造私域流量空間的戰略舉措。其實,追根溯源,首次明確提出“私域流量”概念的應該是阿里巴巴CEO張勇。在2016年1月召開的阿里巴巴管理者內部會上,張勇表示:“我們既要鼓勵商家去運營他的私域空間,同時我們也應該鼓勵所有業務團隊去創造在無線上的私域空間……”

      發展期

      2017-2018年上半年是私域流量的發展期。之所以在這個節點爆發,可能有兩個原因:

      其一,阿里的獲客成本在2016年急速攀升,到2017年依然處于高位;京東的獲客成本也在2017年暴漲。

      其二,云集、拼多多等基于微信的電商平臺開始崛起,社交平臺上的流量紅利肉眼可見。2017年,拼多多的獲客成本依然保持在6.64元的低位,相對2016年的3.68元只是略微上漲。

      一面是流量費上漲的壓力,另一面是微信平臺上依然存在的流量紅利的誘惑,先知先覺的淘系玩家開始入場。微信有11億用戶,淘系有6億用戶,5億用戶差額自然是商家必爭之地。此外,對比淘系激烈、透明的商家競爭環境,微信更容易形成封閉的社交群落,更有利于“悶聲發大財”式的品牌孵化。

      微信里的私域流量紅利其實已經被微商收割過一次,淘系玩家的入場是在收割第二波紅利,此時其他流量玩家還沒有覺醒。但好在微信生態的紅利空間夠大,這就為下一個階段的紅利收割留下了機會。

      加速期

      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私域流量的發展開始加速。這段時間里,阿里、京東、拼多多三大電商的獲客成本再次出現大幅拉升,私域流量的重要性已經無需證明。于是,大廠的布局逐漸激進而步調一致。

      2019年開始,以社交電商的興起為契機,私域流量全面爆發。以個人號為核心、以群為輔助的私域流量模式成為商家的主流共識。一個典型的現象是,虎贊、聚客通、乙店等賦能私域流量運營的工具類項目開始涌現并出現勢頭的爆發。而在2018-2019年期間,紅杉資本中國基金、阿米巴資本、源碼資本、金沙江創投等知名投資機構也已然入局。

      真假私域流量

      “互聯網思維”如火如荼之際,“用戶思維”被認為是金科玉律。但在浮躁的窗口期,大量企業口中叫喊“用戶思維”,行動上依然是執行“流量思維”。其實,也不能說就沒有企業希望經營用戶,但是,大多企業建立私域流量的方式相對原始,如打造藍V,做微信服務號(可以綁定會員信息)。

      這可能會走入兩個誤區:

      一是將“弱連接+信息流的推送方式”誤認為是建立了私域流量。好內容的生產本身就是個難題,再加上圍繞企業和產品,更是一個狹窄命題。所以,這些藍V、公眾號、服務號推送的內容打開率低得讓人尷尬。其實,這相當于在社交平臺里放了一個“廣告機”,結果可想而知。而且,運營這種“廣告機”還需要相當的成本。

      二是希望用“中心化”的方式來鎖定流量。消費互聯網時代的初期,幾乎所有企業都希望用一個實體偶像或虛擬人格來鎖定粉絲。這看似一勞永逸,但其實相當于要打造一個大IP,難度太大了,用戶的心智里哪里能夠容納那么多的偶像?

      我總結了一個“AIE標準”,也許更容易精準定義私域流量:

      一是可自由觸達(Accessibility),意味著私域流量的擁有者可以直接接觸到流量。

      從這個意義上說,微信公眾號和服務號、微博、抖音等平臺上的粉絲都不能算作私域流量。就微信公眾號和服務號來說,打開率太低,而且不能主動互動(除非用戶留言),顯然不能“自由觸達”;就微博、抖音等平臺來說,其內容的分發是由平臺的算法決定的,顯然也不能“自由觸達”。這些流量載體都不能算作私域,最多算作“半私域”。

      真正的私域流量,主要存在于微信個人號。基于微信的IM屬性,一對一的信息推送、一對多的社群運營(群控),都是私域流量運營的天然手段。抖音等平臺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正在增加其作為社交平臺的屬性。例如:抖音也幾乎復制了微信的建群和發送圖文、語音、視頻、表情等文本內容的功能。同樣的事情微博也努力過,但最終沒有形成勢能,足見平臺基因的重要性。

      二是聚集流量的方式是“IP化”的,意味著企業連接流量的方式是一個對用戶足以形成影響的IP。

      過去,一些先知先覺的企業企圖將品牌人格化,杜蕾斯、海爾等藍V都是成功的運營典范。但這更多取決于它們超高的運營水平,在一般的運營水平下,是很難產生人際連接的。而缺乏連接的流量,自然不能稱為私域流量。

      現實一點的方式是做“品牌人格的實體化(形成個人IP)”,變成有溫度的專家滲透到社交圈。這種角色可能是購物助手(了解貨品)、專家(了解領域)、KOL(文化引領)、KOC(行為引領)……甚至是能夠與用戶深度交流、有溫度的個人伙伴。

      沒有人希望微信朋友圈里有一個“功能化”的品牌客服,只有個人IP才是社交網絡里的有效節點。對企業來說,現在比較經濟的玩法是,制造或依附一個個KOC(Key Opinion Customer,素人博主)滲透到用戶的社交圈。KOC不像KOL有很大的流量,但卻可以被品牌企業量產出來或者大量進行廣告投放,其更像是用戶信任的朋友,同樣可以影響購買行為。

      三是具有耐受性(Endurance),意味著流量不會輕易離開。

      這一條標準是檢驗連接的穩固性。流量之所以不會離開,一方面是因為連接是基于強關系社交平臺,只要有人際連接就有“人情世故”,關系就相對穩定;另一方面是因為連接必須給對方提供價值,即使在朋友圈里發貨品廣告,也需要流量(用戶)認可這些信息的價值。

      其實,現代社會所有人都有消費需求,而廣告對于信息傳遞的功能不可替代,只不過用戶需要的不是“硬廣”,而是那種有溫度、包裹在信息流中的“軟廣”。幾乎所有人都會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留下幾個“賣貨的”,當然,前提是他們的貨和他們的表達方式是你需要的。

      如果按照上述三個標準,除了自主App的有限流量,深入社交圈、依賴個人IP形成連接的流量,才是私域流量。正是基于這個原因,騰訊和阿里都強調以“人”為中心的運營,阿里甚至還提出從“貨”到“人”的轉移。

      私域流量的經營空間

      前文說過私域流量對于一個平臺的重要性,但如果一個平臺任由私域流量無限發展,極有可能會影響到平臺的體驗和商業利益。所以,未來私域流量的經營空間應該是有邊界的,這個邊界就是類似微信的平臺規制范圍。

      設置行為紅線

      一是控制傳銷。

      一個微信號能加滿5000個好友,不少企業利用微信的龐大社交網絡形成輻射。一個多層金字塔的結構中,如果一個人發展5000個下線,一個企業能控制的私域流量就是驚人的天文數字。

      但是,微信會嚴格控制這種“類傳銷”的多層分銷結構。其做法簡單粗暴而有效,無論是否有入會費、拉人頭、團隊計酬這些特征,只要有分銷層級,都不許超過兩層,將出問題的可能性限制在最低。小黑裙(騰訊投資)和云集先后被處罰,都是觸犯了這種平臺規制的紅線。

      二是禁止裂變。

      早在幾年前,微信就曾打擊過美麗說、蘑菇街等企業的誘導分享行為。2019年5月13日,微信安全中心又發布了一篇《關于利誘分享朋友圈打卡的處理公告》,禁止通過利益誘惑,誘導用戶分享、傳播外鏈內容或者微信公眾賬號文章。裂變是2018年紅極一時的“增長黑客”主張的模式,但微信已經明確了態度,不會給這種空間。

      三是打擊外掛。

      用外掛養號已經是私域流量江湖中公開的秘密,這也是被微信平臺禁止的。外掛不僅產生了大量惡意營銷行為,還產生了詐騙等犯罪風險,更影響了用戶的社交體驗。2019年6月18日,微信安全中心發布《關于打擊“微信營銷”外掛的公告》,再次申明了微信嚴厲打擊外掛行為的態度。換句話說,要做私域流量,可以,但必須是真真正正的“活人”。

      收編私域流量

      當品牌建立了私域流量,就達到了去中介化的效果,這相當于在平臺上做了一個OTT(over the top,過頂傳球),直接導致靠販賣流量為生的平臺喪失利益。這類案例在微博經營的初期就曾出現過,有個說法是,微博還沒賺到錢,大V們已經賺得盆滿缽滿。

      面對私域流量的興起,平臺開始反制,主要手段是收編私域流量。小紅書主推MCN模式,實際上就是對于私域流量的清洗。2019年5月10日,小紅書官方發布的《品牌合作人平臺升級說明》,新規不僅提高了品牌合作人(可以接廣告)的標準,還要求這些符合條件的品牌合作人必須與官方內容合作機構(MCN)進行實名制簽約,否則將無法接單。

      一些沒有簽約的個人博主在登錄小紅書時會看到系統的跳出提示,要求及時完成MCN機構簽約,而提示中提到的MCN機構只有小紅書官方的“泓文”。同時,新規也加大了對私下接單的打擊力度。所有這些舉措,都是想要形成一種狀態——私域流量依然存在,但經濟利益重回公域。

      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涵、茉莉等大MCN必然會迎來一個更大的風口。

      公私域的流量穿透

      一些大平臺早就設計了一種更加大氣的“玩法”。他們允許、助推流量進入私域,但又會設計一種機制,讓私域流量回流公域,實現兩個域的穿透。其實,壟斷流量并不是公域的價值,公域滿足不了的個性化需求,自然會流向私域;但公域依然有其獨特價值,私域也替代不了。

      公域真正的價值體現在:

      一是其控貨范疇更大,能夠滿足用戶的一站式需求,推動“上規模”的事。好比商場的大促,如果沒有阿里大平臺的支持,哪個品牌商可以做個“雙十一”出來?

      二是其數據沉淀更深,算法更先進,這也是基于控貨實現的。私域里掌握的只可能是用戶的有限標簽,原因在于,用戶的標簽不是自動形成的,而是在與貨的互動過程中形成的。比如用戶對于貨品的瀏覽、選擇、復購等行為痕跡,暴露了用戶的消費能力、偏好、興趣、決策風格等。有了大量的數據沉淀,平臺算法也會通過機器學習變得更加先進,這將使公域和私域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品牌商也應該清楚,自己的私域流量池除非有源源不斷的流入,否則只會越來越封閉。私域流量池被收割幾次后,可能就會慢慢失去活性,轉化為弱社交關系。好比一個池子,如果水不進也不出,就會變成死水,必須要和外界的水源實現聯通,才能萬世不竭。所以,私域流量還需要回到大平臺的公域中促活,開發出新的用戶需求,因為平臺始終在控貨。

      平臺與品牌商在公私域流量上的爭斗,看似是進擊與反制,實際上是一對歡喜冤家的日常互動。最終,誰也離不開誰。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猜你喜歡

    無相關信息
  • 大數據時代會計管理的變革
  • 清華博士6年燒光3000萬:現金流!現金流!
  • 如何交一份“雙基礎”模式下的財務報告
  • 我倒在了拼車行業瘋狂補貼的前夜
  • 83天創業失敗:方向+節奏,才是正確的戰略
  • 智能結算系統助力高校智慧食堂建設
  • 每年10倍增長,因為做對了這幾點
  • 網易是一家讓人“看不懂”的公司
  • 主編推薦 ...
  • 打扮家斬獲“2021年最具創新力家裝平臺”榮譽...

  • 一對一輔導前十名大智教育給出高中學習方法,建議收藏...

  • 潮動蓉城,中石油攜手舒達源亮相成都國際車展...

  • 滾動新聞 ...
    新聞排行 ...
  • 風險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關于我們 | 雜志簡介 | 法律聲明 | 廣告刊例 | 聯系我們
        E-mail: cbmag@163.com  律師團隊:北京正大律師事務所  聯系QQ:360737408
    (C)版權所有 中國商業期刊網     京ICP備13034703號-3

    1. <sup id="9gk0d"></s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