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開發王家大院瑣憶
文/侯延亮
進入知天命年齡,不知何故,常常愛懷舊。或回想某事,或懷念某人。絲絲縷縷,林林總總,風風火火,腦子總也靜不下來。
近日,閑來無事,從書架上抽出一本藍皮仿古裝幀的《煉石集》來翻閱。書的作者是原靈石縣縣長,現任山西大同市市長耿彥波。這是他2000年調離靈石縣時,贈與我的惟一紀念物品。書中選編了他主政靈石期間所撰寫的部分楹聯、碑記和散文作品。其中大部分作品,我曾于當初就拜讀過了。然而,當再度重溫這些作品時,不禁又激發了我內心的一種沖動。尤其讀到作者在自序中的一段文字后,感慨良多,感動之至。作者這樣寫道:“與靈石人民共同的生活、學習、戰斗,使我深深地愛上了靈石。靈石是我的第二故鄉。今后無論走到哪里,靈石永遠是我夢魂牽繞的地方。我永遠愛靈石,愛靈石人民。我永遠是靈石人民的兒子。”如是飽含深情的心語表述,讓我想到了靈石人曾給他總結過的一句話:“他比靈石人更愛靈石。”
“后來居上”的膽識
耿彥波縣長,山西和順縣人。1993年來靈石擔任縣委副書記。1995年5月,時年37歲的他,就任靈石縣縣長。其博學多才,大智大勇,是一位務實型的領導干部。在靈石工作的八年時間里,他的所作所為,給這方土地上的人們,留下了許多難忘而美好的回憶。或許是一種本能的反應,縷縷情思,把我帶回到了跟隨耿彥波縣長開發王家大院的那段經歷當中。
那是上世紀的1996年夏天,靈石王家大院在耿彥波縣長主持下修復,開工后不久,我被臨時抽調到修復指揮部,參與布展陳列的籌備策劃工作。我當時是縣文化館的館長兼縣文管所所長,耿彥波縣長對我的印象并不深刻,僅僅是認識而已。后來到第二年的5月,指揮部讓我全面負責布展工作之后,方與耿彥波縣長有了較多的接觸,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彼此間才漸漸縮短了距離。
時至1997年8月18日,靈石縣第一屆文化旅游節,王家大院高家崖建筑群修復剪彩開放后的第三天,承蒙組織和耿彥波縣長的抬愛與信任,我到這個新成立的“中國民居藝術館”(王家大院)擔任了館長之職,具體主持高家崖建筑群的經營管理,同時兼顧著配合指揮部后期開發紅門堡建筑群的工作。此間,我明顯地感覺到,耿彥波縣長的工作又多了起來,他既要主持紅門堡的修復工程,又要為剛剛開放的高家崖忙碌奔波,加之還有他縣長份內應盡的其他職責。可謂千頭萬緒,應接不暇。直至1998年8月18日,靈石第二屆文化旅游節,紅門堡修復剪彩開放后,耿彥波縣長似乎稍稍松了口氣,但整個大院的內外美化包裝、研究發掘、市場營銷、管理升級、設施配套等諸多事宜,依然牽動著他的心,依然不能讓他坐視不管,依然需要他的統籌協調。因此,在他調離靈石之前,單就其對王家大院的牽掛,也沒有放松過一天。然而,回想跟隨耿彥波縣長開發王家大院的一樁樁往事,一幕幕情景,最令我感慨和欽佩的,是其為人做事的大家風范。
他是一位思維超前的決策者。就開發王家大院這個舉動而言,據我了解,起初并沒有多少人能夠真正認識到這樣做的意義和價值,也沒有多少人公然站出來支持,甚至嗤之以鼻者大有人在。但在耿彥波縣長看來,靈石固然有豐富的地下資源,可資源亦有采掘完的時候,加之境內土地貧乏,農林牧副業又不占優勢,如若不及時調整縣域經濟的產業結構,其出路可想而知。
基于斯,他的思維轉向了地上文化資源的開發。于是,他瞄上了縣城東部靜升文化古鎮內的一片片、一座座,由靜升王氏家族留于當今的大型民居群落。盡管當時晉中一帶已有喬家大院、曹家大院、渠家大院幾個同族“兄弟”相互爭食市場的現實問題存在,但在耿彥波縣長的思維里,只有堅信不移的四個字:要“后來居上”。或許正是由于這四個字使然,一個驚人的舉措,在耿彥波縣長的力主下拍板了。雖然當時縣財力拮據,雖然當時不少人反對,但他成竹在胸,毫不猶豫,而且雷厲風行,依照他一貫做事的風格,既為之,則大為,且敢作敢為的個性特點,很快請來了研究人員,很快成立了修復指揮部,很快做出了修復方案。于是乎一個開靈石縣旅游業先河的王家大院修復工程,于1996年4月20日緊鑼密鼓地啟動了。
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經過歷時一年零四個月的緊張施工,王家大院占地45000平方米的高家崖、紅門堡及王氏宗祠三組大型民居建筑群,相繼于1997年8月18日和1998年8月18日全面修復對外開放后,仿佛一夜之間,打破了靈石縣多少年來的沉寂。不同膚色、不同面孔的游人紛至沓來,接踵而至。由此,一向不為人知的小小靈石縣,豁然間有了生氣,有了名氣,令世人刮目相看。又由此,靈石縣城和靜升古鎮一帶的賓館、飯店、商店等第三產業,在短短幾年內,有如雨后春筍般地蓬勃興起。更令靈石人引以自豪的是,王家大院以其高超的建筑藝術,迎來了朱镕基、尉健行、王兆國、任建新等當時和現在的一大批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羅哲文、鄭孝燮、阮儀三、余秋雨、馮驥才、王魯湘等國際國內的許多知名專家和學者。雖然,耿彥波縣長在決策修復王家大院這件事上,據說還曾蒙受過一些冷嘲熱諷和種種屈辱,但事實已做了最好的解答。
現如今,每當人們看到王家大院連年游人如織,尤其是每年的旅游“黃金周”日接待游客量攀升至數萬人的時候,都會情不自禁地懷念起耿彥波縣長來,而且在相互談吐間,無不洋溢著對他的由衷敬佩。
別把遺產變成遺憾
他還是一位不留遺憾的創業者。在修復開發王家大院的全過程中,不論做什么事,指揮部的很多人深有體會,都認為耿彥波縣長“難交待”。這不單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文化人,還在于他做人做事的原則性很強。在他看來,做人要有所為,做事要有所求;凡事不做則已,做就要做到最好。他經常告誡人們:“要留遺產,不留遺憾”。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尤其在王家大院的修復開發上,表現出了驚人的發揮。與其說他是主持修復王家大院的最高領導,不如說他是一位漢文化的古建筑專家。他尊重歷史,崇尚民族文化,更注重傳統與繼承的關系。因此,在對待大院各個環節的復原工程上,他都有嚴格的要求。不但要保持歷史的原真性和文化特質,還要在用材、配料及做工等諸方面加以考究。只有達到“整舊如舊”的效果,方能過關。
記得有一次,紅門堡的修復工程進入高峰時,由于他外出學習,有幾日未到工地,回來后發現,有兩處面上的工程,沒有按古制和事先要求的規格去做。為此他二話沒說,把工程負責人狠狠地訓斥了一通,并責令全部拆除返工。類似經他審查返工的事例,在修復期間大大小小、方方面面不知發生過多少次。因此,當王家大院全面修復展現在世人面前時,之所以得到各個層面專家學者的好評與稱道,之所以被譽為“中國民間故宮”、“山西的紫禁城”和“華夏民居第一宅”,之所以贏得“王家歸來不看院”的口碑,耿彥波縣長確是第一功臣,而且功不可沒。他如其所愿,沒有留下遺憾,他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使王家大院重新獲得了新生,重新容光煥發,而成為造福靈石人民的一份古文化遺產。而今,這一極具文化品位的王家大院,已于2006年12月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他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凡在耿彥波縣長身邊工作過的人都知道,他從來沒有什么空閑時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除有事外出之外,節假日也很少回家,幾乎天天都被沒完沒了的工作糾纏著,而且不分晝夜。甚至還有晚上十一、二點鐘打電話叫基層同志研究工作或布置任務的事情。
記得在修復王家大院期間,他所投入的精力,更是不計其數。按說作為一縣之長,對于有些工作,本可以坐在辦公室里發號施令,無需常常把自己搞得那么疲憊,但他卻從不以為然,每日即使再忙,他都要抽出時間,到修復工地督促和檢查工程,有時甚至一天要跑三四趟。
此外,他還要根據工程進度,不斷外出籌措資金等等。因此,在人們心目中,他就是一個不知疲累的“工作狂”。然而,最讓我深有感觸的,是他那種對事業精益求精和超常執著的精神。在王家大院高家崖和紅門堡先后開放運行的頭幾年里,為了讓王家大院有一個良好的開端,他常常親自到大院查看各個環節的管理工作;為了讓王家大院講解服務有一個好的口碑,他甚至在每次選拔導游員時,都要親自到現場把關;為了把王家大院早日推廣出去,他忙里偷閑,還不斷撰寫一些有關王家大院的文章在媒體上發表。每次當他外出時,都要帶一大包宣傳資料,親自去發放。他對王家大院所付出的愛,絕對至誠莫及。王家大院之所以能在眾多的晉商大院中后來居上,成為聞名遐邇的王牌景點,究其源本,得益于耿彥波縣長當初“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理念與追求;得益于耿彥波縣長當初高起點、高品位的打造;得益于耿彥波縣長當初全方位、全身心的呵護……
耿彥波縣長雖已調離靈石近十個年頭了,但他作為一名領導干部為人做事的精神與風范,給靈石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特別是他在這片土地上為官一任所做出的豐功業績,歷史不會忘記,靈石人更不會忘記。正像本地人隨時隨地談論起王家大院的時候,往往會把“耿彥波”和“王家大院”兩個字面意義完全不相關的名詞聯系起來一樣,提及前者,便很快會說到后者,反之亦然。
但愿耿彥波縣長在工作之余,常能回靈石走走,回王家大院看看,純樸善良的靈石人,時刻期盼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