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戰勝危機的第一要務是保增長,使社會處于進步狀態之中。正如亞當.斯密在《國富論》(W.0.N.)第一卷,第83頁中寫道:“正是在進步的狀態下,即社會為進一步地獲取而不斷前進的狀態下,而不是在社會已充分富足的條件下,勞動大眾和大多數人的狀況似乎是最幸福、最舒服的。但在靜止的條件下,人們的狀況是艱難的,在衰落的條件下則是悲慘的。進步的狀態是令所有階層的人士都歡欣鼓舞的狀態,而靜止讓人感到乏味,衰落讓人感到悲哀。”可以說,增長不是萬能的,但沒有增長是萬萬不能的。如同丹尼爾所說:“經濟增長已經成為推動工業社會的世俗宗教”。
我們認為,面對這場罕見的全球性經濟危機,盡管挑戰前所未有,但是,機遇也前所未有。沈陽經濟區如果能夠利用好這次危機,把握住機遇,將有可能實現持續增長,從百年前的“歷史剩京”,發展成為真正的21世紀的“北方盛京”。
1. 統一思想、重建信心的機遇。
縱觀中國歷史,幾乎每一年都寫滿了各種天災人禍的記憶,特別是剛剛過去的2008年,更是大喜大悲之年。也因此,中國歷史哲學歷來有多難興邦、哀兵必勝的思想。可以說中華民族一直是在戰勝各種危機、克服各種困難的情況下靠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精神走過來的。韓國成功戰勝1997年金融危機的首要經驗就是全面動員、合力救國,把戰勝危機當成是愛國和救國運動。當前的全球性經濟危機對我們來說,正是一個進一步把思想統一到科學發展與和諧社會的主體價值觀的好時機。正是進一步發揚愛國主義,實現通過增加投資、擴大消費也來救國的好時機。思想統一形成發展合力,重建信心,是面對危機首要策略。沈陽人應該抓住這個機遇,擴大積極宣傳,強化輿論引導。要知道,思想的統一將節約很大一部分社會交易成本,進而節約社會發展成本,建立信心是積極行動的開始,是克服不確定性的首要途徑,是戰勝危機、加快發展的前提和保證。
2. 深化改革、全面創新的機遇。
危機必然改寫既有的利益關系格局,而這些利益關系所形成的沉淀成本自然不可避免的成為復蘇和發展的絆腳石。因此,危機不僅將為進一步深化改革提供動力,而且還會提供空間和途徑。全面的制度創新是克服危機、重獲發展的根本出路。沈陽應借助危機的特殊條件,適時、適度推出進一步有利解放生產力、解放企業
伴隨著危機的深化,必然產生新一輪優勝劣汰的過程,如同以企業家創新理論著稱的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第六章,325頁所說:對于這種蕭條,我們可以稱它為再吸收和清理的正常過程;至于以下述一系列事件為特征的危機爆發恐慌、信貸制度崩潰、破產擴散以及它的更進一步的結果,我們就可以稱之為“清理的非正常過程”。這正是加快沈陽產業優化升級,全面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時機;也是引進世界高級人才和先進技術、進行國內外資源整合、淘汰落后產業和產能的時機。
8. 優化三產、結構調整的機遇。
一直以來,沈陽都以工業發展為主線,近幾年開始全面優化三產結構。如何做強沈陽的第三產業一直是建立真正意義上區域中心城市的短板。本次危機產生的國際、國內的大范圍的產業結構調整將給已經有準備的沈陽給沈陽提供了機遇。特別是在整合高端服務業方面,可以加速引進國際、國內的相關資源,加快結構調整。
9. 優化人才、高端引智的機遇。
全球化的金融危機,使得國外很多人才正面臨發展困境,這正是引進國外人才的好時機。針對沈陽的情況,應從本身的發展環境和產業結構出發,特別要引進裝備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相關產業中緊缺的能夠掌握關鍵技術并有創新能力的人才;鼓勵企業建立和完善人才培養與激勵機制,在國內外裝備制造業發達或人才密集的地區設立機構,探索引進人才和智力的新途徑
10. 促進公平、營造和諧的機遇。
危機客觀上會一定程度的燙平收入差距,如果政府措施得當將有效的促進社會公平,并推動道德重建。如同本杰明,M.弗里德曼在《經濟增長的道德意義》一書中說得那樣:“這種關系并不是嚴格的…它也不應這樣…因為經濟增長或其匱乏并不能說是影響社會和政治發展的唯一因素。但是,總體上英國的經歷與美國的一樣,顯示當公民們的生活水準上升時,社會就更加可能取得道德進步,而且當生活水準停滯時,就更可能向相反的方向移動。”如何借助危機的形勢,加大社會公平,構建和諧是沈陽現實機遇。
11. 國家政策、基礎建設機遇。
國家剛剛出臺的相關產業振興規劃和區域支持發展計劃,對沈陽來說是最直接的機遇。僅在城建投資方面的資金總量就達到360億元。許多國家級重大、重點項目的推進將把整個沈陽經濟區提升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僅以交通領域為例:哈大客運專線中,沈陽境內有77.8公里,沈陽將在拆遷等領域拿出33億元。遼寧省甚至有一個構想,爭取這條設計時速360公里的鐵路中的遼寧段,能夠在2011年率先通車,那時候,沈陽到大連的火車旅行可能只需要1小時多一點的時間;沈陽與鐵嶺之間的城際軌道有望在今年3月份開工建設,地鐵一號線提出年底全線開通,沈陽還將爭取地鐵3、4、5號線通過國家批準并開工建設;大伙房水庫輸水配套工程今年要完工等等。這都將實實在在的加快沈陽發展的步伐。
12. 惠及民生、廣得民心的機遇。
經濟發展根本目的是實現人的全面解放進而全面自由。經濟危機使我們更深刻的認識到科學發展的重要。正如諾貝爾得主阿馬蒂亞·森在其書《以自由看待發展》所構建的;政治自由選擇權利與機會;經濟條件人們擁有各種經濟資源如勞動、知識、土地、工具、市場機制提供各種經濟資源自由組合的最好機會;社會機會教育、保健等方面的社會安排,影響個人享受更好生活的實質自由;透明度擔保:公開性、信息發布準確信用機制;防御性保障社會保障,這個全面發展框架。民生與民心工程將成為構建以人為本,惠及民生的科學發展的最好體現。
13. 公共服務、政府轉型的機遇。
提升公共服務與管理的基本水平和實現政府職能根本轉變是現代政府的重要發展方向。危機提供了廣泛的對擴大政府公共服務和轉型需求,私營部門提供的公共服務原本就不充分,在當前情況下更需要政府代表的公共部門加大補充力度和完善補償機制,但尤其應避免“計劃型政府”復辟,因此職能轉變是關鍵。
14. 沈陽經濟區、加速一體化的機遇。
遼寧大學林木西教授認為:“沈陽經濟區”工業聚集特征明顯,發展主題突出了新型工業化,在此設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不僅會推動東北老工業基地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而且能夠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等方面積累實踐經驗,促進傳統工業由大變強,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崛起之路。本次危機很可能促成沈陽經濟區成為國家戰略,這將是沈陽從危機中獲得的實實在在的大禮。
15. 重拾歷史、解決積故的機遇。
任何一個地區的發展都必然積累許多歷史問題,在快速發展的工業化過程中,許多城市發展的中長期問題沒有條件解決。幾乎每一座城市都或多或少的在城市基礎設施、地下管網、空間規劃、各種歷史欠賬和利益矛盾方面積故很深。沈陽應借此危機機遇,下決心率先解決那些制約沈陽長期發展的歷史瓶頸,實現既擴大內需,又惠及百姓的雙重效果。
16. 金融商貿、區域中心的機遇。
沈陽成為東北區域的金融、商貿、文化、教育和科技中心是必然趨勢。因為危機不可避免的帶來各類要素的分化后再集中的趨勢,歷史上的數次危機都不同程度的加速了這樣的進程。沈陽可以利用危機的特殊機遇,打破各種利益藩籬,順應發展潮流,承擔歷史使命。
趁著美日歐等裝備制造業強國深陷危機的歷史機遇,可以通過政策優勢加大對優勢企業的融資力度,鼓勵企業進行國內外并購高端裝備企業。以資產重組為突破,收購境外優質資產,收購研發機構,整合資源、集成技術,促進裝備制造轉型升級。同時促進高端技術的互補和創新,從產業鏈低端向高端躍進,擴大企業的規模和競爭優勢,加速構筑世界級裝備制造業基地。
18. 價值重估、投資抄底的機遇。
資本品價值正在重估,雖不敢說到底,但可以說是歷史底部區。巴菲特、李嘉誠都紛紛被爆出虧損記錄,可見市場的恐慌心理之重。因此,當前是投資抄底的歷史機遇,沈陽應為天下先,敢于和善于獲取長期回報。
19. 耐用商品、超前消費的機遇。
在當前CPI走低特定環境下,在消費品、特別是耐用消費品價格相對穩定的機遇下,沈陽人應該大膽超前消費一些長期用得著、用得住的耐用類消費品,賺取長期消費者剩余,事實上是變相的一種消費者受益。先關部門有也應針對性的發展消費信貸等刺激消費的政策,引導超前消費。
20. 反腐昌儉、改良風氣的機遇。
提到我們這個就全民來說一直不富裕,但卻一直不夠節儉的大國風氣,特別如沈陽這樣身處于以大方、豪爽為文化特征的東北,又是反腐倡廉的歷史重災區的中心城市,如果能夠借助本次危機的歷史機遇,在大力反腐,大力昌儉,尤其是改變當前各種不正之風方面狠下功夫,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不僅將推動地區精神文明建設步伐,更將節約有限資源用于生產性領域。正如沈陽市市長李英杰提出,政府今年要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公務購車和用車經費、會議經費、公務接待經費等都必須實行“支出零增長”;與此同時,他承諾沈陽今年僅在提高企業退休人員、低保戶、低保邊緣戶等11類低收入居民和特殊群體待遇方面,就要拿出117億元,受益人數將達到122.8萬人。寧可讓自己過“緊日子”,也要讓群眾過“好日子”、“更好的日子”。 反腐工程歷來都是民心工程的關鍵,要想喚回市場的信心,先要得到群眾的民心。
21. 冷靜觀察、學習積累機遇。
經歷每一次危機就如同體驗一場重病,在恢復的過程中雖然痛苦,但卻使人有機會異常的清醒,深入反思,觀察并學習經驗教訓,積累克服和避免危機的方法,尋找預防病毒的疫苗和解藥。如同兒時的成長歷程似乎常常以某些病痛為跨越的機會,所謂多一場病多一些智慧。雖然本文不以分析本次危機的原因為主題,但人性的貪婪與失信顯然是制造危機的內生基因。作為城市沈陽及其所依賴的產業、企業和家庭都將自覺不自覺地從還遠遠未結束的本次危機中,學習到許多制造發展神話的真實謊言,都將體會到我們的發展也必然如同生命周期一樣自然而又傷感。
《圣經》希伯來書十一章第一節告訴我們: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在危機面前,信心貴于黃金。如何重獲信心,是關鍵中的關鍵,也是本文初衷,如果等那些我們期望和未見到的事實都發生了就不能稱為信了。明天屬于相信明天的人。如果說在魯迅的語境中:世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路了。那么在當前情況下,我們應該相信;市場本來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沒有路了。哈耶克在《自由的憲章》第二章44頁中說:“或許可以說,文明的生成就是始于個人能夠利用自己知識范圍之外的更多知識來追求的目標,換言之,就是始于個人能夠利用自己知識范圍之外的更多知識來突破無知的藩籬。”我們在參與創建沈陽的文明進程中,必須相信我們能夠運用那些現在還沒有答案的知識和力量實現夢想。“盡管我們在黑暗之中什么也看不見,但我們必須摸索到黑暗區域的邊界。”哈耶克在45頁接著說。